医生提醒:心脏供血不足的人,身上基本会有几个征兆,一定要警惕

发布时间:2025-10-04 09:23  浏览量:1

退休后,老刘几乎每天早上都会绕着小区慢跑两圈,别人都说他身体结实,脸色也不错。

但近来他开始觉得爬楼梯越来越喘,晚上睡觉还总感觉胸口发闷、翻来覆去难受,偶尔清晨醒来时,手脚还有点发麻。

他老婆劝他去医院看看,他却摆摆手,说人老了都这样,动一动累点算什么。直到有一天他在菜市场突然晕倒,送到医院急诊,检查发现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已经出现心肌缺血了。

医生说这情况其实不算罕见。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纪,身体出了问题也没当回事,结果是小毛病拖成了大毛病。

特别是像心脏这种器官,表面看着没啥感觉,但供血一旦出问题,轻则乏力气短,重则猝死。最怕的就是拖着、忽视、自己“瞎猜”。

正常人的心脏就像一个泵,每分钟都在不间断地把血液输送到全身。但要让这个泵正常工作,它自身的供血得先有保障。

冠状动脉就是专门负责给心脏供血的血管,一旦这条路堵了,心肌细胞就会缺氧甚至坏死,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冠心病。而心脏供血不足,就是这个过程的开始阶段。

问题是,它早期的表现并不典型。很多人有点累、有点气短、有时候胸闷,就以为是太累了、没休息好,结果真出事时早已超过了能靠调养缓解的阶段。

在门诊上,医生发现不少中老年人甚至年轻人都在被心脏供血不足困扰,但自己完全不知道,等出现严重症状再查出来,已经晚了。

常见的几个征兆其实身体早就给出了。首先就是劳力性气短。什么意思呢?

就是原本能走的路、能爬的楼梯,现在稍微快点走就开始喘、感觉胸口堵得慌。

尤其是快走、提东西、爬楼时出现明显的气促,休息后才慢慢缓解,这时候就要高度怀疑是不是心肌供血出了问题。因为运动时身体耗氧量增加,而心脏不能及时提供足够血液,就会让肺部和肌肉反应更明显。

其次就是胸闷、胸痛的感觉,这个很多人以为只有“像刀割一样”的才是心脏问题,其实不是。

有些人就是觉得胸口压得慌、像有个东西压着,或者就是莫名其妙的闷、不舒服,甚至有时候是在上腹部,不容易跟心脏联系起来。特别是晚上平躺后加重,坐起来反而缓解的情况,更要注意。

还有人会表现为左肩膀、手臂、下巴、后背酸胀,说不清楚哪儿痛,但总觉得不对劲。

这种放射痛其实是心绞痛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因为心肌缺血刺激到了周围神经,才会引起这些“偏离心脏本身”的症状。很多人误以为是颈椎病、肩周炎,结果一查,问题根本不在骨头上,而在血管里。

再者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表现是夜间呼吸困难,平躺后觉得憋气,需要垫高枕头才能缓解。这其实也是心脏供血不足导致的肺循环压力升高,进而出现“心源性哮喘”。

一些人本来就有点慢阻肺、哮喘,结果混在一起更难分辨。但只要仔细追问,一般都会有活动时加重、休息缓解的规律。

还有就是容易感到疲劳、头晕、注意力难以集中。有些人早上醒来就觉得没精神,整天懒得动,脑子也不太清楚。

这种情况虽然不典型,但如果和上述症状合并出现,尤其是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等风险因素,那就更要警惕了。

当然,心脏供血不足并不一定都来源于动脉粥样硬化。还有一部分是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叫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间往往在清晨或夜间,且容易发生在休息状态下。

有些人白天好好的,晚上突然心慌、胸闷、心率快,也不一定就是焦虑、失眠,很多时候是血管出了问题。

在笔者看来,这些症状之所以容易被忽视,不光是因为不典型,还因为现在不少人总把身体问题归咎于“年纪大了”“累了”“天热”“天气变化”。

还有些人觉得只要血压正常、体检不说有问题,那就没事。

但其实冠状动脉狭窄初期并不会反映在常规体检里,得做更有针对性的检查,比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冠脉造影、CT血管成像等。有条件的地方还能查心肌酶、NT-proBNP、肌钙蛋白等指标,用来辅助评估心肌有没有损伤。

还有个常见误区是,很多人吃了药血压正常了,就以为自己心脏也没事了。其实不然,血压控制得好不代表动脉没硬化、不狭窄。

尤其是患有糖尿病的人,本身就容易出现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再加上高血糖状态下血液粘稠度增加,供血能力自然就会打折扣。

数据也摆在那儿,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我国每年因冠心病死亡的人数接近百万,而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因为早期症状没重视,错过干预时机,导致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这些严重结局发生。

有医生说得很直白,心脏的毛病,其实死不了人的是慢慢积累,真正致命的是一瞬间的爆发。而这个“爆发点”,往往就在你忽视的每一个小细节里。

不过话说回来,心脏供血不足不是不能管控的。关键是要早发现、早调整。

一旦有不适感,别犹豫,去医院查清楚;已经确诊的人,更要坚持用药,控制血压、血脂、血糖,保持规律作息,合理锻炼,少吃高油高盐食物。这些都不是废话,而是每一个过来人亲身教训换来的总结。

总而言之,身体出事前一定是有征兆的,只是有没有人去留意。如果你或身边人最近总感觉胸闷、容易累、晚上睡不好、白天打不起精神,那就别再拖着了。

去医院查一下,不查不安心,查了也不吃亏,哪怕排除掉问题,至少心里有数了。别等到哪天突然摔倒、晕倒了,才想起来之前那些小毛病,其实就是警告。

最后还是那句话,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由专业医生做出评估和检查,不能靠感觉判断,更不能网上搜几篇文章就自己对号入座。心脏是个很“沉默”的器官,别等它真的叫了,再想补救就晚了。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2020年)》
3.《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年)》
4.《冠心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
5.《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