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堵没堵看“头”就知?提醒:头部出现7种变化,该去检查了
发布时间:2025-10-05 05:58 浏览量:1
别等晕过去、摔倒了、半边动不了,才后悔没早点去查血管。脑子是全身最娇贵的器官,血一堵,它最先叫苦。问题是,它不会喊疼,它的“求救信号”藏在你每天照镜子时都能看见的地方:头。
有些人早上醒来,发现眼皮跳、头发掉、脖子僵……都当成“上火”“睡姿不对”,没在意。但医生看见这些,脑子里立刻冒出一个词:颅内供血不足。不是吓唬你,头部的7种变化,可能就是你身体里血管“堵车”的预警灯。别再忽略了,血管堵不堵,看“头”就知道。
一、头晕频发,不是低血糖,也可能是脑供血“限流”
老王65岁,退休后天天早上遛弯,但最近走几步就说头晕眼花。他以为是血压低,还多喝了几杯糖水。直到有一天,他晕倒在菜市场,CT一查:椎-基底动脉狭窄。
头晕反复发作,是脑部血流供应不足的常见表现,尤其是后循环供血区域的动脉(主要负责小脑和脑干)一旦狭窄,会让你在转头、站起、走动时突然失去平衡。这不是“小毛病”,是“脑供血在报警”。
“椎-基底动脉系统”就像通往大脑后方的高速公路,一旦堵了,走路像踩在棉花上,说话都费劲。
研究显示,超过60%的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前3个月内出现过头晕症状,但超过一半的人没当回事。
建议:如果你在过去一个月内头晕超过3次,特别是伴随转头加重、视物模糊、耳鸣或走路不稳,应该尽快做脑血管影像学检查,如颈动脉彩超或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二、视力忽然模糊,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突然看不清、眼前一黑、像“窗帘拉下来一样”几分钟后又恢复,这种情况在临床上有个名字:黑曚发作,是典型的短暂性脑缺血表现,就像血供突然断了一下电。
这不是眼睛的问题,是内颈动脉供应眼底血管短暂堵塞所致。很多人误以为是熬夜太多、手机看多了,结果错过了黄金干预期。
研究指出,发生一次黑曚发作后,未来90天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高达10%,尤其是原本就有动脉粥样硬化或高血压的人群。
不要等到看不见才慌,一次模糊就要引起警觉。
三、眼皮跳不是迷信,是小血管在“拉警报”
阿姨来门诊,说“左眼皮跳了好几天”,问是不是“要走好运”,我苦笑:如果你是年轻人,可能真是劳累。但如果你年过50,还伴随一侧面部抽动或口角发麻,可能是微血管压迫面神经核的表现。
“面神经”就像控制脸部表情的电线,血管一压,就像电流短路,出现“眼皮跳、嘴歪、面抽”。这类情况常见于高血压、糖尿病人群,这些人本身就容易血管硬化、微循环障碍。
建议:持续性单侧眼皮跳超过两周,尤其是伴随其他面部异常感,应进行颅脑影像检查,排除血管畸形或小脑桥脑角区病变。
四、头皮发麻、头发掉得快,是毛细血管在“退病”
很多人觉得掉头发是“换季”,但如果你发现头皮常常发麻、发冷、发紧,甚至一抓就掉一撮,可能不是护发没做好,而是头皮供血不足。
“毛囊像庄稼,血就是水,水不够,庄稼自然枯萎。”颅顶部的头皮毛细血管对血流非常敏感,一旦脑供血下降,头发会最先“报警”。
有研究指出,脑供血不足者的头皮血流灌注量显著低于正常人群,尤其在夜间和清晨时段。
五、说话突然变含糊,嘴角“歪一下”要警惕微小卒中
不是每次脸歪嘴斜都叫“中风”,但有时候你看到亲人说话突然变得含糊不清,嘴角轻微下垂,几分钟后又恢复,别以为是“刚睡醒”。这类情况在临床上叫小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卒中就像“火前烟”,虽然没烧到家里,但说明火星已经落下来了。
中国卒中学会数据显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有1/3在未来一年内发展为真正的脑卒中,而且多发生在事件后的前两周内。
六、颈后僵硬、转头卡顿,是颈动脉狭窄的“无声信号”
脖子僵不是落枕?那可不一定。尤其是那种每天早上起床后,脖子像卡住一样,转动时有牵拉感甚至轻度眩晕的症状,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在作祟。
颈动脉是通向大脑的主干道,一旦管腔变窄,脑后侧的供血就会先出问题。转头时,大脑短暂缺血,表现为晕、眼花、耳鸣,很多人误以为是颈椎病。
现实中,颈动脉狭窄是“沉默杀手”,多数人在70%狭窄时无明显症状,一旦超过90%,就可能发展为脑梗死。
建议:有上述表现的人,尤其是伴有高血脂、高血压、吸烟史者,应定期接受颈动脉彩超检查。
七、记性越来越差,不是老了,是脑血管在“慢性熄火”
很多人觉得年纪大了记忆差是自然衰老,其实有一类叫血管性认知障碍,是因为脑内小血管长期供血不足,导致脑细胞“慢性缺氧”。
“像是每天电压低一点,灯泡慢慢不亮。”
血管性认知功能减退最常见于额叶和海马区供血不足,表现为找词困难、短时记忆差、注意力难集中,严重者发展为“血管性痴呆”。
有研究在《中华神经医学杂志》指出,40岁以上人群中,存在脑白质疏松(微小血管病变)的人比例高达30%,但多数无症状表现。
别把“忘事”当小事,尤其是突发的认知下降,应该高度怀疑脑部慢性缺血。一句话提醒:这些“头”上的变化,不是小毛病,是血管在“冒烟”
我们总以为,血管堵了会有剧痛、会晕倒、会瘫痪,但事实是:它往往先在你最熟悉的头部,悄悄打出伏笔。
不是所有的头晕都无害,不是所有的眼花都能自愈,不是所有的健忘都是“老了”。每一条脑血管都值得被呵护,每一个“头部异常”都值得被重视。别等身体喊“救命”才去检查,能听懂它的“耳语”,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拥军.脑卒中预防的系统管理路径[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0,53(5):321-326.
[2]李士通,张鹏.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早期识别与干预[J].实用内科杂志,2021,41(1):12-16.
[3]周东.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22,21(3):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