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康熙朝堂怒打58岁重臣马齐!两人本是30年心腹,为何撕破脸?

发布时间:2025-10-06 14:34  浏览量:1

康熙四十八年正月,朝堂上出了件能写进清史的怪事。

56 岁的康熙,推开拦他的侍卫,从丹陛冲下来。他一把揪住 58 岁大学士马齐的衣襟,抬手就打。

康熙气得头发胡子都竖起来,骂声大得震得殿里柱子嗡嗡响。马齐被打得趔趄几步,捂着胸口当众顶嘴,之后一甩袖子走了。

满朝大臣僵在原地,没人敢劝。要知道,马齐是康熙倚重三十年的核心大臣,俩人交情早超普通君臣。

都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为啥会动手打架?这看似冲动的冲突背后,藏着大清最凶险的权力争斗。

这场闹剧的根儿,得从一年前热河秋狝时说起。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十八阿哥胤衸在塞外突然得急病死了。太子胤礽一点不伤心,照样喝酒玩乐。

更让康熙恼火的是,他撞见胤礽 “每夜偪近布城,裂缝窃视”,行为诡异。

55 岁的康熙在帐篷里放声大哭,当着手足无措的皇子和大臣,痛骂胤礽 “不法祖德,不遵朕训”,当场下旨废了他的太子之位。

可废太子的诏书刚念完,康熙就后悔,又焦虑。胤礽是他花四十年心血培养的嫡子,从刚生下来就立为太子。

他请了张英、李光地这些大儒教胤礽读书,还亲手教他处理政务,这份父子情早刻进骨头里。

更让他担心的是,太子位一空,皇子们的野心全露出来。大阿哥胤禔居然说 “愿替父杀胤礽”,八阿哥胤禩身边聚了一大批大臣。

一场血腥的夺嫡之争,眼看就要爆发。

康熙很快想重新立胤礽为太子,可皇帝的面子,让他没法自己推翻之前的决定。

他需要个台阶,得让大臣们 “主动” 提复立太子,造个舆论声势。

同年十一月,康熙下旨,让满汉大臣一起商量新太子人选,还特意说 “皇长子胤禔秉性躁急,不可立”。

明眼人都该看出来,这是暗示要复立胤礽。

为了保险,康熙让太子的老师李光地偷偷给大臣递话,又以 “恐其干扰众议” 为借口,把反对胤礽的佟国维、马齐,排除在议事名单外。

在康熙看来,这些铺垫足够让大臣明白他的意思。可他忘了,马齐从来不是会违心听话的臣子。

马齐是满洲镶黄旗富察氏人,家世显赫。祖父哈什屯在松锦大战里保护皇太极有功,父亲米思翰在三藩之乱前坚决主张撤藩。

家族三代都是清初的功臣。马齐 18 岁靠祖上恩荫当官,34 岁升到山西巡抚,因 “居官勤慎” 受康熙嘉奖。

36 岁时,他顶住权臣明珠的压力,和于成龙一起查清湖广巡抚张汧的贪腐案,给康熙扳倒明珠提供了关键证据。

从那以后,马齐就成了朝堂上有名的 “硬骨头”。

这位刚直的大臣,早就受不了胤礽的骄横。胤礽监国时,纵容手下骚扰百姓,扣留外藩贡品,甚至对康熙的舅父佟国维无礼。

这些事让马齐认定,胤礽 “不堪承继大统”。

虽然没被允许参加议事,马齐还是私下找了阿灵阿、鄂伦岱等核心大臣,表明自己的态度。

他说:“太子失德很久了,八阿哥胤禩仁厚贤明,又有处理事务的本事,该当太子。”

胤禩向来以 “贤能” 出名,待人温和宽厚,上到勋贵、下到文官都夸他。马齐的提议,很快得到大臣们响应。

当康熙收到 “百官都推荐胤禩” 的奏报时,整个人反应极大。

他精心设计的 “台阶” 被大臣们彻底踩碎。这不仅是没看懂他的意思,更像一群人联合起来挑战皇权。

康熙一肚子火,却没立刻发作。他要找个 “主谋” 撒气,可佟国维是他的舅舅,也是岳父,身份特殊,动不得。

阿灵阿、鄂伦岱这些人是遵旨议事,处罚他们等于自己打自己脸。

反复掂量后,向来强硬、被当成 “幕后推手” 的马齐,成了最合适的替罪羊。

就像当年康熙让班布尔善替鳌拜顶罪一样,这是帝王权术里最常用的法子。

于是朝堂上就出现了那一幕:康熙不看奏折,直接摔在马齐面前,厉声质问。

“朕明令你不许参与议储,为啥还敢私下串联,误导大臣们?”

马齐的震惊不亚于康熙,他挺直腰杆大声回应:“臣没参加会议,但推举八阿哥是百官的共识,不是我一个人的主意。”

他接着说:“陛下让大臣们公议,现在却因为结果不合心意就追责,哪有这个道理?”

这话正好戳中康熙的痛处,他指着马齐的鼻子骂:“你也配谈道理?”

“你祖父哈什屯原来是蓝旗贝勒德格类的手下,靠陷害主子才攀附上三旗!”

“你们富察家入关以来,有谁敢在战场上拼命?这样没骨气的家族,也敢乱议太子人选!”

这话彻底踩到马齐的底线,家族名声是他最看重的。他立刻反驳:“祖父保护皇太极,父亲力主撤藩,都是为国家尽忠!”

“战场上牺牲当然可敬,朝堂上敢说真话难道不是忠?陛下怎能因为私怨诋毁忠臣世家!”

争吵声越来越大,康熙终于忍不住了。他猛地推开拦他的侍卫,冲下丹陛,揪住马齐的朝服就打。

史料里记载这事是 “殴曳马齐”,康熙不光动手打,还死死拽着马齐的袖子不放。

马齐挣脱后,一甩袖子就走了,一点没退让。

这一幕让大臣们全傻眼了,谁也没想到两个五十多岁的老人会在朝堂上动手。

一边是发火的皇帝,一边是强硬的大学士,劝架简直是引火烧身。

第二天,康熙见马齐既不上奏折请罪,反而关起门不出门,火气更大了。

他下旨把马齐抓进监狱,革去大学士的官职。

马齐的弟弟马武(当时是内务府总管)、李荣保(察哈尔总管,后来是孝贤纯皇后的父亲)也受牵连被革职。

家族里当官的,几乎全被罢免了。

朝堂上一片附和声,大臣们纷纷上奏说 “马齐罪该斩”,没人敢为他说句公道话。

可康熙心里清楚,马齐没犯啥实在的罪。他要的只是一个态度,一场能震慑群臣的场面。

没过多久,康熙气消了,下旨从轻处理,把马齐 “暂时闲置”,没真的给他定罪。

这场冲突成了马齐人生的转折点,挨打的疼让他彻底明白 “伴君如伴虎” 的意思。

之后在九子夺嫡中,马齐选择绝对中立,再也不掺和皇子们的争斗。

三年后,康熙重新任用马齐,让他管理和沙俄的商贸事务,后来又恢复了他大学士的职位。

帝王的恩宠和威严从来都是这样反复,既需要敲打臣子的棱角,也离不开有本事的大臣辅佐。

康熙去世后,马齐凭着中立的立场和丰富的经验,得到了雍正的重用。

雍正任命他为保和殿大学士,加封太子太保。

马齐在雍正朝干活勤恳,参与制定《恰克图条约》,主持编写《圣祖实录》,成了雍正倚重的重臣。

到了乾隆朝,就算马齐年纪大了耳朵背,乾隆还请他参与重大决策。

最终,马齐在乾隆四年去世,活了 88 岁,死后被放进贤良祠,算得上善终。

《清史稿》里说,佟国维和马齐举荐胤禩,都不是出自本心,所以得到了康熙和雍正的谅解,马齐的后代也得到了优待。

马齐的一生,见证了康雍乾三朝的权力更迭。

他年轻时敢跟权臣叫板,中年时敢跟皇帝顶嘴,晚年则收敛锋芒,谨慎为官。

从朝堂受辱到入祀贤良祠,他的经历藏着清代臣子在皇权之下的生存智慧,也映出了那段夺嫡之争里,权力博弈的冰冷与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