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三千年前的日常时光
发布时间:2025-10-06 18:08 浏览量:1
作者:郑从彦
从渔猎农耕到战争祭祀,从一日三餐到婚丧嫁娶,从钟鸣鼎食到礼乐文明,商代以来三千年的中国社会进化史,始终让人心生好奇并产生无限遐想。
你可知晓,如今习以为常的一日三餐,起点竟是古人的一日两餐;我们得心应手的筷子,最初并非用于进食主食;看似寻常的床榻,在远古曾是停尸的器具,文身的习俗也与死亡仪式紧密相连;猪作为重要的肉食来源,竟有两个不同的汉字加以细致区分……原来,三千年前的先民,过着如此颠覆认知的生活。
若想深入探寻先秦时期的社会风貌,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许进雄先生的著作《先秦人的日常时光》无疑为广大读者打开了一扇窥见古代中国的绝佳窗口。
发掘被时光掩埋的细节
《先秦人的日常时光》以甲骨学研究为坚实根基,如一座精心搭建的时空桥梁,引领读者穿越到三千年前的先民生活现场。
字里行间,读者仿佛能听见先民劳作的号子、祭祀的吟唱,触碰到青铜器皿的冰凉、麻布衣裳的粗粝,于不知不觉中沉浸在那个遥远而神秘的时代。它既延续了作者在甲骨学领域的深厚学养,又以贴近生活的叙事视角打破了历史研究与大众阅读的壁垒,堪称近年来先秦史普及与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
在不少人眼中,考古似乎总与生活隔着遥远的距离,无非是探究几千年前陶罐子的大小、形状等枯燥内容,让人本能地产生排斥。但许进雄先生的研究却打破了这种偏见,他始终在考古中追寻生活与汉字的关联。
许进雄的学术轨迹本身就充满了这种探索的印记:在台湾大学中文系研读甲骨学,到加拿大后任职于博物馆并发现甲骨上的钻凿形态可以作为断代的新标准。他尝试在大学开课,以中国古文字所描写事物的静态和动态图像为引子,结合地下发掘材料与典籍记载,具体解说中国古人生活细节。没想到深受同学们喜爱,这也促使他决心向更多读者介绍古代文物和文明,《先秦人的日常时光》便诞生于这样的初衷。
当然,这部著作的权威性定然源于作者深厚的学术积淀。许进雄作为享誉世界的甲骨学家,不仅入选了河南安阳博物馆甲骨展览厅评定的“史上研究甲骨最有贡献的二十五名学者”,更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任职期间,将中国甲骨学研究推向国际视野。
横跨考古发掘、文献考证与国际视野的学术背景,使得《先秦人的日常时光》从诞生之初就具备了超越普通读物的专业底气。可以说每一个结论的背后,都是作者对甲骨文字形的精准释读,对考古材料的熟稔运用,以及对古代社会运行逻辑的深刻洞察。
搭建古今对话的桥梁
正是基于这样的学术根基,《先秦人的日常时光》在研究视角上令人耳目一新。许进雄将甲骨文作为解码先秦生活的核心密钥,这种选择并非偶然。甲骨文作为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不仅是记录商代历史的直接文献,更是先民生活方式的“活化石”。作者深谙此道,但他没有局限于对甲骨文字形的孤立解读,“每说一事、每论一物,必定广搜博览,或以甲骨钟鼎等古文字为证,或以地下出土各色文物为证,或以史书记载为证,此外在天文地理、气温雨水、风候变迁、江河改道、地质水土等方面,无不罗列明证、出示数据,从各个客观知识的层面旁征博引”。
例如在《何时开始使用筷子吃饭?》一则中,许进雄从一开始就明确本则只试着推论用筷子将食物送进口里这一巧思是何时开始的,发展的过程如何。从筷子的材料推断,许进雄认为绝大多数筷子是以易腐朽的竹、木做的,难以从地下发掘的材料解答其何时开始出现。从史书典籍分析,许进雄借助《礼记·曲礼》《史记·龟策列传》《仪礼·士昏礼》《史记·留侯世家》,回顾了使用器具进食的历史演变。最终推测西汉初期出现的没有支脚或圈足的平底小圆碗,显然是配合以筷子吃饭的新风气而设计的新形式。
在独特视角的引领下,书中内容的丰富性与全面性更显难得。作者如同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读者遍历先秦社会生活的各个维度:从书写习惯的演变来看,甲骨文的契刻与竹简的书写如何塑造了早期汉字的笔法特征;从出行方式的差异中,可见贵族乘舆与平民步行背后的阶级鸿沟;度量衡与货币的发展,则折射出商品交换的日趋频繁。
在饮食方面,作者不仅考证了“三餐制”的起源与演变,更细致描述了稷、黍、麦、稻等主食种类,以及鼎、簋、爵、觚等食器的使用规范;服饰部分则通过“衣”“带”等字的甲骨形态,揭示了“衣有常制”背后的等级制度,玉饰、骨簪等饰品的佩戴方式更是身份象征的直接体现。
从建筑演变看“家”字的构形逻辑,从婚丧习俗探情感世界,从信仰乐舞观精神寄托,从动物饲养见生产方式——这种全方位的铺陈,最终勾勒出一幅脉络清晰、细节生动的先秦生活全景图。
让历史场景可感可触
更难能可贵的是,如此丰富的内容并未陷入枯燥的考据罗列,而是被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叙事。
许进雄展现出高超的表达智慧,将严谨的学术知识包裹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之中,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自然吸纳知识。
比如在讲述毛笔书写习惯的形成时,作者并未直接罗列考古发现,而是从甲骨文中“笔”字的象形特征入手,娓娓道来:“甲骨文‘笔’字作‘聿’,像手持毛笔之形,而毛笔的普及实与竹简的使用密切相关——相较于甲骨的坚硬,竹简的松软更适合毛笔挥洒,这种书写工具与载体的互动,最终塑造了中国人‘笔走龙蛇’的书写传统。”
再如分析“马”成为贵族宠物的原因时,作者直言“战国以前的随葬坑中,可以发现马常与车子一起埋葬,因为老马识途,在荆莽中常能引人们脱离迷途,所以当政者极为重视马的培育。从甲骨刻辞得知商代不但在中央政府有马官,各方国也有各自的马官,主管马的驯养工作,而各方国是否来贡马匹的记载也多次见于贞卜刻辞”,由此可见人们要利用马的力气而非皮肉,良马是权贵们的硬通货。这些充满趣味的解读,彻底打破了人们对学术书籍枯燥晦涩的刻板印象,让三千年前的生活场景变得可感可触。
这种趣味表达的背后,是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巧妙平衡,这也是该书最值得称道的特质之一。
锚定文化认同的根基
当碎片化的信息洪流裹挟着我们的注意力,《先秦人的日常时光》这样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温度的著作,愈发彰显出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不仅为我们当代读者铺就了一条通往先秦历史的可靠路径,更以自身的实践,示范了如何在学术研究与大众阅读之间架起桥梁。
许进雄以甲骨文字为精巧的榫卯,将沉睡千年的历史重新拼接成鲜活的图景——那些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老符号,不再是博物馆橱窗里冰冷的展品,而是化作先民田间耕作的汗滴、祭祀场上的吟唱、屋檐下的笑语欢声。这令我们读者得以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细节中,触摸到中华文明奔流不息的源头活水。
通读全书,便能深切体会到许进雄的良苦用心:他不仅致力于还原历史的本真面貌,更希望通过解码先民的日常生活,为当代人锚定文化认同的根基。当我们知晓甲骨文中“家”字那“屋下有豕”的生动构形,便会懂得农耕文明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朴素愿景为何能穿越千年;当我们了解到商代贵族“礼尚往来”的社交仪轨,便会明白那些融入民族血脉的礼仪基因。从这个意义而言,《先秦人的日常时光》早已超越了普通历史著作的范畴,它如同一面映照文化传承的明镜,让我们在回望先民生活的过程中,读懂自己与传统的深刻联结。(郑从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