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误判!美专家披露:拜登一次示好,让加沙多死五万人

发布时间:2025-10-07 15:27  浏览量:1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

1 月 27 日,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步行前往加沙城

早期的关键决策,为这场毁灭性的战争铺就了前行的道路,也封锁了其他的可能。

让我们进行一次思想实验:假如在2023年10月7日的袭击之后,以色列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仅以激烈但有限的军事行动作为回应,优先解救被扣押的人质,并继续推进早在哈马斯袭击前就已摆上议程的与沙特阿拉伯的和平协议。那么,局势会如何演变?以色列将付出何种代价?多少巴勒斯坦人的生命能够得以保全?今日的中东又将是何种面貌?

然而,以色列在袭击后迅速作出的一系列决策,连同该地区其他参与者及当时的美国总统乔·拜登(Joe Biden)的选择,共同塑造了事件的发展轨迹。社会科学家将此称为“路径依赖”——即早期的决策如何塑造并限制了后续的选择。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在其经典诗作《未选择的路》中,用更优美的语言表达了相似的感叹:“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再难返回。”

在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提出的20点和平计划似乎初见成效的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回望历史的恰当时机。究竟是哪些选择与未选择的道路,导致了加沙战火延烧至今?答案是肯定的——加沙的灾难并非无可避免。但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因为考虑到2023年10月7日袭击的严重性,当时的美国和中东领导人或许并没有太多其他选择。由此引发的政治余波,尤其是在以色列国内,将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美国人及其他各方,都推上了如今这条充满悲剧的道路。

毫无疑问,过去两年加沙地带及巴勒斯坦人民所遭遇的深重灾难,始于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的袭击。哈马斯的袭击或许在全球范围内重新点燃了对巴勒斯坦问题的关注,破坏了沙特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并巩固了自身相对于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地位,但其代价是数以万计的巴勒斯坦人丧生、无数人伤残、大规模的物质破坏,以及巴勒斯坦事业可能遭受的永久性挫折。

在巴勒斯坦问题的宏大格局中,西班牙首相府、英国外交部或是演员马克·鲁法洛(Mark Ruffalo)客厅里发生的一切,都显得无足轻重。更具决定性的是:以色列军队正在加沙城展开新一轮军事行动;以色列计划在约旦河西岸的E1区为犹太定居者新建3400套住房;以及越来越少的以色列人支持“两国方案”——许多人从“10月7日”事件中得出的结论是:巴勒斯坦人对和平共处毫无兴趣。

哈马斯发起“阿克萨洪水行动”后,政治因素迅速介入,塑造了战场的格局。作为一名传统的民主党中间派,拜登从未回避其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支持。他显然认为,在袭击发生后第一时间访问以色列,最能彰显其道德立场与政治遗产。以色列民众及其全球支持者深受感动。在当时美国乃至世界各地民众纷纷表达对以色列声援的背景下,拜登于2023年10月18日的访问,在政治上似乎是一次胜利。

然而,这次访问也为日后美以之间的误解与相互指责埋下了伏笔。拜登显然认为,他“熊抱”般的示好姿态能换取对以色列国防军(IDF)行动的影响力。但以色列领导人却将此行视为一张可以在加沙地带自由行动的通行证。当双方的意图差异变得显而易见时,战争已进入第四个月。在拜登剩余的任期内,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及其顾问团队几乎完全无视了美国方面的意见。这次访问非但没有给拜登政府带来政治红利,反而在民主党内部引发了深刻分歧,并最终玷污了这位总统的政治遗产——他将永远被指控为一场“种族灭绝”的纵容者。

这就是拜登所陷入的“路径依赖”——早期的决策,塑造了后续的选择。而对于以色列来说,这条路径则体现在其战争计划的制定上。

近几个月来,面对外界对以色列在加沙军事行动的批评,以色列的支持者们总是反问:“那以色列应该怎么做?”其潜台词是:以色列别无选择,因此任何批评都是不成立的。

然而,战争爆发约一年后,一位以色列前官员曾私下透露,以色列当时曾考虑过另一套方案:一场为期三个月、目标明确的毁灭性行动,旨在重创哈马斯。该方案建立在三个原则之上:其一,符合以色列的军事理论;其二,能被其阿拉伯盟友所接受;其三,能确保获得美国国会及民众的最大限度支持。

但当时的政治氛围——充斥着愤怒、复仇的情绪,以及更重要的,内塔尼亚胡执政联盟中极右翼伙伴的长期政治野心——共同主导了以色列的军事决策。摧毁哈马斯的目标,与贝扎莱尔·斯莫特里奇(Bezalel Smotrich)、伊塔马尔·本-格维尔(Itamar Ben-Gvir)等政府官员意图重新占领并安置加沙地带的政治议程交织在一起。

内塔尼亚胡本人是否认同其极右翼盟友的观点已不再重要,因为他政府的存续完全依赖于这些盟友的支持。其结果便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残酷战役:超过66000名巴勒斯坦人丧生,以色列国防军濒临极限,以色列社会分崩离析,国际声誉严重受损。如今,以色列国防军再次对加沙城发动猛攻,为了一个不确定的战略目标,将巴勒斯坦平民和以色列士兵的生命置于险境。即便如此,执政联盟依然稳固。

在冲突延宕的过程中,还有许多政客出于政治束缚或自身利益,作出了延长战事的选择。但哈马斯、美国和以色列的决策尤为关键,它们几乎完美地诠释了领导人的狭隘利益如何最终导致了“满盘皆输”的局面。正是在这一动荡时刻,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了旨在终结加沙战争的20点计划。他在中东地区享有近年来历任美国总统都难以企及的声望,但他同样面临着一道难题:如何改变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领导人各自的政治激励机制与现实制约,从而推动他们终结冲突,并最终走向和平。

内塔尼亚胡仍需克服来自其执政根基的反对。正因如此,上周当他与特朗普共同出席记者会时,特意强调美国的方案将实现以色列所有的军事与政治目标。但这需要一个前提:哈马斯必须释放其手中仅剩的筹码——人质,解除武装,并放弃其“抵抗典范”的主张。换言之,哈马斯需要主动承认失败。

世人永远无法确切知晓,那些未被选择的道路会将美国人、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引向何方。特朗普或许为该地区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但即便如此,他的计划对巴勒斯坦人追求自决与正义的核心诉求几乎只字未提——这几乎注定了又一段漫长而不确定的征途。历史的岔路口再次出现,只是这一次,路边的风景已是断壁残垣。当所有的道路都通向远方,人们却发现自己仍在原地徘徊,因为那条通往真正和平的道路,始终未曾被真正选择。诗人的感叹,终究成了这片土地上最残酷的现实。

作者介绍:史蒂文·A·库克(Steven A. Cook)系《外交政策》杂志专栏作家,同时担任美国外交关系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中东与非洲研究埃尼·恩里科·马泰伊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