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女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走了,医生:吃卡格列净,别犯这3个错误

发布时间:2025-10-07 22:08  浏览量:1

2023年,35岁的周可闵是一名在工厂一线工作的技术员,已在流水线上摸爬滚打十余年。每天清晨六点,她准时骑上电动车驶向厂区,换上带着机油味的工服后,便投入到机器调试和设备检修的工作中。她的日常几乎都伴随着轰鸣的机声和刺鼻的金属气味,经常需要弯腰、下蹲、抬手操作,午饭常常是几口凉饭或一块面包在车间角落里草草解决。长期的劳作让她手掌布满厚茧,指尖常年沾着油污。周可闵从不抱怨这些辛苦,自认身体结实,熬夜加班也不在话下。然而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劳累后回到家,她常常莫名觉得发冷,手脚冰凉,坐下不久就会头昏眼花、浑身乏力,这些变化悄悄侵蚀着她原本习惯的坚韧生活。

2023年4月18日中午,正值春日气温逐渐升高,闷热的车间像个蒸笼。周可闵刚爬上设备台更换零件,额头的汗水顺着鬓角直往下滴。等到她顺着梯子回到地面,急忙拧开水壶猛灌了几口凉水,本想解渴,谁料才咽下去,舌头立刻像被厚厚的灰尘覆盖般干涩,喉咙深处也随之发紧发麻,仿佛含着一团未嚼开的棉絮。她下意识地舔了舔嘴唇,才发现唇角已经开裂,触感粗糙得像砂纸刮过。心里一阵纳闷,却没敢多耽搁,继续投入到轰鸣的机器旁操作。然而下午还未下班,她就频繁往厕所跑,几乎十几分钟一次,每次尿液清澈得像自来水般直流,连同事都忍不住侧目,觉得异常。

自那以后,周可闵的状态仿佛被彻底改写。她每天随身背着一个两升的大水壶,喝下去没多久就又得跑厕所,裤腰松紧带不得不往外放开一格。试着强忍少喝,却只换来更严重的口干舌麻,说话时嗓音沙哑,甚至连简单的交流都显得吃力。夜里她常常被渴意惊醒,三四次翻身起床如厕,睡眠被彻底打乱。清晨照镜子时,眼皮沉重浮肿,面颊失去弹性,双眼无神,整张脸显得疲惫苍老,仿佛一夜之间被岁月碾压。昔日活力十足的女人,如今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了整整十岁。

2023年5月20日下午,周可闵在流水线前蹲下,身体前倾,专注地用螺丝刀调整电路。下蹲的时间持续了半个多小时,腰背僵硬得发酸。她一边起身准备站直,一边伸手去拿扳手,刚一抬头,眼前猛地一黑,仿佛整片视野被乌云覆盖,耳边还伴着低沉的嗡嗡声,好像有成群苍蝇在眼前乱飞。周可闵本能地眨眼几次,眼前的景象才慢慢显影,可无论她怎么眨,眼前始终带着一层模糊的雾气,机器的轮廓像被罩上毛玻璃,边缘线条模糊不清。她伸手去扶身旁的铁架,手指却因突然的眼前漆黑而抓空,心里一阵慌张,赶紧深呼吸想让眼睛恢复,可眼皮越来越沉,头部像被压着一样沉重,身体只能僵直地立在原地不敢贸然走动。

周可闵咬牙坚持,继续伸长脖子看线路,可视野中央赫然浮现一块暗灰色的阴影,正好遮住了她要查看的接线位置。她下意识地抬手揉眼睛,可阴影并未消失,反而在视线中愈发清晰,像一块黑布压在正中。她想调整角度,却发现机器上的数字刻度开始重影,一个位置变成两个,眼前的零件交错叠加,分辨不清。她强迫自己继续工作,但头晕让双腿发虚,脚下一阵轻颤,下台阶时眼前的重影让她分不清踏板的边缘,脚底一下踩空,整个人身体猛地一沉。她慌乱地伸手去抓扶手,却因眼前景象重叠,手指摸不到准确的位置,身体险些跪倒在水泥地上,胸口急促起伏,额头冷汗不断渗出,完全无法稳住。同事见状,赶紧将搀扶住她,并送到医院。

医生在详细问诊后,结合周可闵近期出现的极度口渴、频繁排尿以及视力模糊等表现,初步判断存在糖代谢异常的可能。为了进一步明确病因,医生开出了一整套检查单,包括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尿液分析。同时还安排了眼科检查,要求进行眼底照相和OCT扫描,以排查视网膜病变。护士将化验单递到周可闵手里时,她握着纸张的手有些颤抖,心里不断回想起近几个月的异常,隐约有一种不安正在蔓延。

几个小时后,检查结果陆续返回。空腹血糖13.4 mmol/L,餐后两小时21.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9.6%,这些数值远远超出了诊断糖尿病的标准。化验单上的红色箭头格外刺眼,像是将她的疑虑彻底击碎。尿液分析显示尿糖+++、尿酮体+、尿蛋白+,提示她的高血糖状态已经造成代谢紊乱,肾脏也开始受到损伤。周可闵盯着化验报告上的数字,心里发凉,却又说不出话来。

眼科的影像检查进一步揭示了问题的严重性。眼底照相发现视网膜血管排列紊乱,黄斑区可见散在的出血点和渗出物,部分区域甚至出现血管瘤样扩张。OCT影像显示黄斑中央凹的结构已经不完整,视网膜层明显水肿,玻璃体腔内漂浮着许多混浊影像。这影像资料让她眼前出现的黑影有了明确解释,但同时也昭示着一个更为沉重的事实:眼底微血管已经被长期高血糖破坏。

医生据此确诊:2型糖尿病,合并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伴随黄斑水肿。为了防止视力继续恶化,医生建议她立即住院,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并进行玻璃体腔内抗VEGF药物注射。周可闵怔怔地听着,整个人仿佛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她曾一直认为自己的头晕乏力源于低血糖,却没想到竟是长期高血糖导致的“假低血糖感”。医生耐心解释,当血糖持续升高时,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细胞得不到能量,就会表现出极度虚弱。此刻她才意识到,那杯坚持了几个月的红糖水,不仅没有帮到自己,反而在无形中让身体的负担更重。

经过几周系统的治疗,周可闵的血糖水平逐渐趋于稳定。每天的监测曲线不再出现大幅波动,眼底检查也显示出血点有所吸收,黄斑区的水肿明显减轻。她原本模糊的视线慢慢恢复清晰,生活中走路、看仪表盘不再像之前那样困难。虽然身体尚未完全康复,但能亲眼看到自己的检查结果逐渐转好,心里终于有了些许踏实。出院前,主管医生将她叫到病房,耐心而郑重地一一交代今后的注意事项。

首先是饮食习惯的改变。医生叮嘱,之前坚持喝的红糖水一定要彻底戒掉,这类含糖饮品会快速升高血糖,极易损伤血管。餐桌上必须减少精制米饭、面条和馒头的比例,用燕麦、玉米、小米等粗粮代替,主食搭配丰富的蔬菜和豆制品,保证膳食纤维摄入。每天的肉类要以鱼、鸡胸肉为主,避免油炸和肥肉。医生强调,饮食不是短期调整,而是今后一辈子都要坚持的生活方式,否则血糖很容易再次失控。

其次是规律运动。医生建议周可闵不要再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而是要选择对心肺负担小、能够长期坚持的方式。每天快步走三十分钟是最简单有效的选择,不论是在小区的步道上还是厂区的道路上,只要保持规律就行。运动可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葡萄糖,还能稳定血压、改善睡眠。医生提醒她要避免突然的剧烈运动,因为这可能导致血糖骤然波动,反而加重身体的负担。

最后是规范用药。医生明确指出,出院后她需要长期口服卡格列净,这是一种SGLT-2抑制剂,可以帮助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葡萄糖。但同时必须每天保持足够的饮水量,防止因尿量增加造成的脱水、电解质紊乱,避免诱发酮症酸中毒。药物的剂量、服用时间不能自行调整,更不能因为一时血糖正常就擅自停药。医生一边在病历上写下一条条注意事项,一边叮嘱她要随身携带血糖仪,定期复查肾功能和眼底情况,以确保病情真正受到控制。

听完这些叮嘱,周可闵心里五味杂陈,出院后,周可闵下定决心彻底改变生活方式。她主动辞去原先高强度的设备检修工作,不再长时间蹲伏、抬举重物,而是调到质检岗位,工作节奏明显减轻。每天清晨,她都会亲手煮一碗燕麦粥,搭配两个水煮蛋,彻底告别过去依赖多年的红糖水。午餐和晚餐,她会严格控制米饭和面条的分量,多放些青菜、豆腐和鱼肉。午后下班回到小区,她坚持绕着楼下花园快步走半小时,晚上吃过饭再走一圈,哪怕刮风下雨也不间断。血糖仪成了她的随身伙伴,每天早晚测一次,记录整齐摆满笔记本。

随着生活的规律化,周可闵的身体状态逐渐改善。口渴和频繁夜尿的情况明显减少,睡眠变得踏实,白天的精神也比之前充足许多。她按时服用卡格列净,并严格遵循医生的叮嘱,保证每天充足饮水,不再随意更改药量。三个月后再次复查,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在合理范围,糖化血红蛋白维持稳定。眼科复查的影像显示,眼底出血点没有新的增加,黄斑水肿得到控制,视力维持在治疗后的水平。医生看着她的病历,肯定地说:“控制得很好,继续保持。”听到这句话时,她心里悬了许久的石头终于落地。

然而危机并未远离。2024年2月7日下午,周可闵正在家里事修理一台冰箱。她蹲下身子,身体前倾,双手伸进狭窄的机身里检查线路。才不到十分钟,腹部骤然传来一股剧烈的绞痛,像是有硬物在肠道深处死死拧动,疼得她手里的螺丝刀直接滑落。她下意识想直起身子缓解,可一撑地,胸口立刻发紧,呼吸被卡住般憋闷。疼痛不断加重,汗珠顺着脸颊一滴滴砸在地面,她不得不放开双手,用力按住小腹,弯着腰靠在机壳上,感觉体内每一次痉挛都在掏空她的力气。

紧接着,一股酸水猛然涌上喉咙,周可闵猝不及防,当场弯腰呕吐。呕出的液体溅在鞋面和地面上,呛得她眼泪直流,喉咙火辣辣的疼。想抬手擦拭,可手臂发抖得抬不起来。她试图大口吸气,却发现胸口越发发紧,气流进出伴随着干呕。连续的呕吐让面色迅速蜡黄,唇色也暗淡下去。她努力想站稳,可双腿像被抽走支撑力般发软,脚下打颤,不得不一边扶着冰箱,一边缓缓坐到地上,整个人瘫靠着冰冷的金属,呼吸急促到胸腔起伏剧烈。

此时,周可闵已无法发出完整的声音,只能微微张嘴喘气。丈夫赶到时,看到她浑身湿透,脸颊失去血色,手掌冰凉无力地垂在一旁。靠近时,鼻尖捕捉到一股刺鼻的甜腐味,从她的口中一阵阵散出。那气味像烂掉的水果,混杂着呕吐物的酸腐味,让人本能地心惊。丈夫猛地想起医生曾提醒过的典型危险信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呼吸气味。心脏瞬间提到嗓子眼,他不敢耽搁,双手颤抖着摸出口袋里的手机,拨通急救电话。

送到医院急诊室时,周可闵已经处于神志不清状态,呼吸急促而紊乱,胸口起伏剧烈。值班医生迅速为她建立静脉通道并抽血化验,结果显示空腹血糖高达30.2 mmol/L,尿检提示尿酮体+++,血气分析显示pH仅为7.02,已进入重度代谢性酸中毒。乳酸浓度升至6.5 mmol/L,血钾下降至2.8 mmol/L,电解质紊乱明显。肾功能指标显示肌酐明显升高,提示急性肾损伤。血压同时下降至75/45 mmHg,心电图监测发现频繁室性心律不齐,病情正快速逼近循环衰竭的临界点。

医疗团队立即启动抢救程序,高流量补液以迅速纠正循环不足,持续静脉泵入胰岛素以降低血糖水平,并同步给予碳酸氢钠缓解酸中毒。与此同时,静脉补钾以纠正低钾,广谱抗生素覆盖感染风险,监护仪器实时监测心电和血氧饱和度。医护人员紧张有序地操作,整个抢救室气氛凝重。然而不到一小时,周可闵心率骤然下降,监护屏上曲线逐渐变平,瞳孔散大固定,自主呼吸消失。最终,值班主任医生不得不沉痛宣布死亡,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合并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听到消息的那一瞬间,周可闵的丈夫整个人像钉在了抢救室外的地板上,僵立不动。他的嘴唇微微颤抖,却说不出任何一句完整的话,眼神空洞地望着面前的医生,仿佛无法理解眼前发生的事实。泪水迅速涌上眼眶,却迟迟没有滑落,好像被某种无法承受的痛苦硬生生卡在了那里。

直到医生低声说出“已经尽力”的那一刻,他才猛然扑上前去,死死抓住医生的手臂,脸涨得通红,眼中布满血丝,声音沙哑而绝望:“医生,她明明一直都听话的!红糖水早就戒掉了,饭菜清淡得连油都舍不得放,药一粒不落,血糖你们说一直控制得不错……那为什么还会这样?!为什么说没就没了?!”他近乎嘶吼的质问,让空气顿时凝固,压抑得令人窒息。

面对周可闵丈夫的情绪,主治医生起初本能地认为,这或许和许多病例一样,是患者自行减药、或饮食中暗藏高糖食物,又或因劳累与情绪波动导致血糖骤然失控。然而,当丈夫哽咽着一字一句地说出:她早已彻底戒掉红糖水,三餐清淡规律,从不偷吃零食;药物按时服用,闹钟提醒从未间断;血糖仪随身携带,每天监测两次;甚至连原本辛苦的技术岗位也换成了较轻的质检工作,不再熬夜劳累。

医生的神情渐渐凝重起来,心中那点理所当然的推测开始动摇。他独自返回办公室,重新调出周可闵近一年所有门诊记录与化验结果。一页页翻下去:空腹和餐后血糖几乎都控制在标准范围内,糖化血红蛋白始终稳定在7%左右;体重平稳下降,血压维持在理想水平;卡格列净的用药记录详尽且规范,没有一丝中断迹象;饮食、运动、生活方式调整,都写得清清楚楚。

看得越多,心底的不安越深。那些曲线、表格、监测记录,几乎完美得无懈可击,连挑剔的学术会议都难以挑出瑕疵。眼前的现实却摆在那里:患者死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夜已深,办公室里一片寂静,只有电脑屏幕的光照亮医生略显苍白的脸。他凝视着那份病例档案,久久发呆。那个总是安静坐在门诊,认真点头聆听、严格执行医嘱、甚至比医生更严格要求自己的病人,就这样离开了。可他,却拿不出任何能让家属信服的解释。

几天后,医生将周可闵的病例打包,发送给他敬重的前辈教授。教授收到完整病例后,教授独自坐在阅览室。窗外阳光安静,室内只有纸张翻动的声响。他戴上老花镜,目光从血糖监测曲线到糖化血红蛋白报告,再到眼底影像、用药方案与随访记录,一行行、一页页仔细浏览。

这一份病历几乎无可挑剔:血糖长期平稳,HbA1c控制理想;体重下降幅度适度,没有明显营养不良;饮食清淡,未见高糖高脂摄入;运动规律,记录中每天都有快走和拉伸;卡格列净的使用精准且持续,没有任何中断。

教授的神色却逐渐凝重。他缓缓摘下眼镜,沉默良久,低声道:“从这些数据看,管理几乎是教科书式的标准。但越是标准化,就越不像一个普通人能长期维持的状态。”语气里带着一丝迟疑,“病例中一定缺少了某些关键细节,那才是真正决定风险的变量。”

他停顿片刻,对助手吩咐道:“我需要和她的丈夫聊一聊。生活中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往往藏在病例之外。”两天后,教授见到了周可闵的丈夫。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神情憔悴,眼圈通红。一见面便急切地说:“教授,她真的一直按你们说的来,吃饭清淡、药准时吃,血糖每天测,连原本累人的活都换掉了,不再像以前那么辛苦。

教授微微点头,温声回应:“我相信她很努力,从病例里也能看得出来。只是我想确认一些生活上的小细节,比如用药方式、是否与其他药物或饮品同服,有没有坚持某些习惯性的做法。”

丈夫听罢愣住,努力回忆,语气起初笃定:“她药从不漏,也没吃过别的药,更没钱买什么补品。”可说到后面,声音渐渐犹豫:“要说特别的,确实有些小事……但我们一直以为那不算什么,她这样坚持很久了,也没出过大问题,怎么会突然……”

教授听到这,眉头微微舒展,眼神由疑惑转为坚定,缓缓说道:“这是一例非常典型,却又容易被忽略的病例。周可闵的情况,从表面看,她的生活方式、饮食管理和用药记录几乎无可挑剔,连医生都很难挑出问题。但正是在这份近乎完美的背后,却潜藏着两个极其细小却关键的隐患——这些细节长期没有被注意到。在她接受卡格列净治疗的那段时间里,有两件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一直反复存在,而正是这两点被忽视的细节,最终导致病情骤然失控,发展成酮症酸中毒并夺走了生命。”

在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口服SGLT-2抑制剂确实可以帮助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葡萄糖,从而有效降低血糖。但若在服药期间,饮水量不足,就可能因为排糖带走水分和电解质,导致身体出现脱水和酸中毒的风险。周可闵在日常生活中,常因工作忙碌而减少饮水,尤其在炎热的车间环境中,身体水分流失快,却没有及时补充。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正是她体内代谢失衡的隐患,久而久之为酮症酸中毒埋下伏笔。

有些患者在规范治疗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同时服用一些常见的止痛药或消炎药,觉得对身体无害。其实某些药物对肾脏有额外负担,如果与降糖药长期并用,可能让肾脏的代谢和排泄功能进一步减弱。周可闵曾因腰背酸痛,经常自备止痛片缓解,却没有告知医生。她没有意识到,这类药物和降糖药叠加,容易让身体在维持表面平衡的同时,暗中积累代谢压力。当意外因素叠加时,情况就可能突然恶化。

饮食习惯的疏忽往往体现在细节中。很多患者戒掉了甜饮料,却忽视了某些含糖量极高的调味品,比如一些工业化的酱料和加工食品。周可闵在家中做饭时习惯加勺酱料提味,她以为这是无关紧要的小习惯,却不知其中的隐含糖分在长期积累。虽然总量看似不大,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每一次额外的负担都会反映在血糖曲线上。长期如此,眼底血管和肾脏微环境受到潜移默化的损伤,最终触发急性并发症。

规律运动本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一环,但运动方式不当,也可能成为隐蔽风险。周可闵出院后确实坚持每天快步走,但在某些日子,她因为担心血糖高,常常在没吃东西的情况下进行较长时间的运动。这种低能量状态下的运动,容易造成脂肪大量分解,体内酮体水平迅速升高。她忽视了这个细节,误以为越饿着运动越好,殊不知这样加速了酮症酸中毒的进程。

糖尿病患者常常需要长期监测血糖,但有的人过于依赖单一数值,忽略了趋势和细微波动。周可闵几乎每天测两次血糖,数值大多在合理范围内,她因此放松了警惕。但实际上,她的监测时间点固定在早晨和晚间,漏掉了下午和夜间血糖的波动。隐藏在这些时间段的短暂高值或低值,被她无形中忽略。这种细节上的盲区,让医生在随访时也无法第一时间发现潜在危险,最终酮症酸中毒来得突然而猛烈。

很多患者在用药期间,还会同时保持一些习惯性的饮食补充,认为只是普通的日常习惯,不会有大碍。周可闵喜欢在工作间隙喝茶解渴,却没有注意到自己经常泡的是浓茶。这类饮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特别是在服用SGLT-2抑制剂的情况下,加重了身体的失衡。她没有把这件事当成需要告知医生的小习惯,但正是这些日积月累的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成为让她病情突然恶化的关键因素。

资料来源:

孙艳慧,王静静,刘超.卡格列净片联合长效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J].临床医学,2025,张娟,王瑞青,张敏,等.卡格列净致高钾血症并酮症酸中毒1例[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21,邱君飞,苏震.肾衰宁片联合卡格列净片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0,52(

(《47岁女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走了,医生:吃卡格列净,别犯这3个错误》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