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羊毛毡遇上拼多多:一个内蒙古女孩的“另类”归途

发布时间:2025-10-09 13:35  浏览量:1

内蒙古女孩莲花自小在草原中习惯了分离,高考后,她去了离家最远的海南,但终究无法回避对家人的复杂情感。羊毛毡似乎给了她一个留下的理由——像家人一样重复、寡言地劳作,直至重新发现被自己忽略的日常。

最单调的

西方传说中,圣徒克莱门特在树林中躲避敌人追赶时脚疼难耐,情急之下用羊毛裹脚再套上鞋子,最终他得到了一双毡鞋。这个羊毛毡的起源故事也喻示着它的特性,无需针线缝制,仅靠针戳或浸湿揉压,便能让一团羊毛变得更加紧密从而塑形,时间在这门工艺中尤为公平,一个动作重复成千上万次才会等来结果。

2019年,莲花在内蒙古的一项手工艺培训中接触了羊毛毡,它曾维系着游牧民族的日常点滴:接羔袋、马鞍垫及各式毡褥,直至工业化生产快速碾碎了时间。但徒手针戳使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彼时她已工作三年,换了好几份工作,奔波在海南、上海、北京等地,唯独很少回家。

她在培训中完成了第一幅作品:挤完牛奶的母亲提着小桶回家,背影几乎被草原淹没。在牧区,人更像四季更迭投下的剪影,春天给羊羔、牛犊、马驹接生;夏季则有各类祭祀、婚礼、赛马活动;秋初已要割草、储肉,为冬天的营地迁徙做准备。劳作也随日出重复着,她一度想逃离这种枯燥。

▲在工作室里一坐就是一天,全身心投入作品的莲花。胡弘彪|摄

但这一次,莲花独自留在海拉尔租了个工作室做羊毛毡,试图戳出家的记忆。她四岁被父母送到旗里的寄宿家庭读幼儿园时,眼泪打转得像戴了厚厚的眼镜,“寄宿在内蒙古是比较常见的,尤其像我们这种牧区的孩子,父母干活得在牧区盯着。”等她习惯分离,回家似乎仅意味着帮忙干活,她不知道如何表达情感,“感觉说出来就变味了,身体也会僵硬。”

起初她的创作并不顺利,早上还兴致盎然,没做一会儿便陷入自我怀疑。她像被困住了,睁眼醒来看到空荡的工作室,连同没有供暖的冬天变得难以忍受。好在中途她回到家里干活,照料牲畜及新生命让她无暇焦虑。之后,她在海拉尔重新租了个小车库,精心改造成loft复式小屋,还养了一只猫“happy”,卷帘门一拉,一人一猫便能缩在被窝睡懒觉。

那时莲花可以一个月不社交,她像待在一个洞里忘了时间,“等反应过来,作品已经做好了,还会疑惑这是我做出来的吗。”这些作品后来基本成了工作室的畅销款,如“草原四季”挂件,不同季节的天空与草原戳在“甜甜圈”上,圆环中心卧着小羊羔和蒙古包;“巴尔虎小怪兽”则是将蒙古包做成小精灵,它肚子里装满星空,正大张着嘴,想啃食掉人的烦恼。

现实中,刺毡在她指尖留下厚茧,疼痛在久坐中沿肘关节、脊椎蔓延,但不温不火的线上订单仅能应付生计。直到2024年3月,呼和浩特演员邓为用她创作的羊毛毡书签为家乡宣传,至少三千笔同款订单一下涌来,懵了两天后,她才意识到得招人了,但陆续加入的四十多个阿姨都不会做羊毛毡,只能靠她手把手教。

▲莲花的羊毛毡作品。胡弘彪|摄

她记得早在爆单时,网上就出现了抄袭,厂家还想与她合作消化订单,“这些客人本身就是抱着期待来的,给别人做我不放心,觉得会砸口碑。”即便她被夹在催单与阿姨们参差不齐的成品中焦头烂额,也要逐一拣货——近三百个残次书签至今堆在工作室里,她熬着夜一个个重做,就像克莱门特踩着羊毛再次奔跑。

最柔软的

8月29日,莲花用羊毛毡“画”着奶奶搓毛绳的背影。88岁的她早已眼花,坐在草场上凭感觉细细捻搓驼毛、一点点拉扯后手编成绳。她身旁5辆用于营地迁徙的“勒勒车”正是由毛绳绑紧串联,它还能用来拴羊圈、牵引牲畜、搭蒙古包。因爷爷患有腿疾,奶奶婚后承包了家里所有重活,只是过往艰辛她基本都已忘记。

莲花和弟妹3个小孩,都由姥姥和奶奶在旗里带大。在莲花的记忆中,姥姥忙着做饭时,奶奶总在一刻不停地搓毛绳,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但这门同样耗时的传统工艺一直被自己忽略着,“它就在你面前,又好像没有真正看见过它。”

多数牧区的女性脱离牧区后才有闲暇重拾手工,目前仍与莲花保持合作的十个阿姨都住旗里。其中68岁的汉达苏荣原本是绘画老师,想多攒点养老钱的她通常吃过早饭便开始做羊毛毡,还要戴上老花镜把控细节。但她最喜欢的还是画画,她把很少再回去的草原一遍遍装进画框,房间里都快塞不下画了。

莲花从小也喜欢画画,甚至会熬夜完成美术作业。在一次绘画比赛中,她满心期待地画了“风马”,即象征运气或命运的骏马图,结果并无回音。高三时她曾想参加美术艺考,但始终没有勇气跟父母提起——过早分离让她习惯了封闭自我,内心却积着怨气,“他们没有那么多精力,为什么要生那么多孩子?”

▲88岁的奶奶坐在草场上细细捻搓驼毛,手编成绳。胡弘彪|摄

2012年高考后,她去了离家最远的海南大学。当时她读国际经贸专业,但比起各种经济术语,她对完全陌生的海口更有兴趣:逛展、泡咖啡馆,还学会了游泳。学校靠海,晚上她在海边散步时,总感觉像回到了草原——她回趟家得倒四五天绿皮火车,先从春运里程最长列车之一的Z112坐到哈尔滨,再换乘去海拉尔坐大巴,路途长得够她看完一本书。

假期之外,莲花与父母靠牧区微弱的信号保持联系,电话拨通了,好像又没太多话可讲。但她不时会梦到儿时玩耍的草场,她用沙子堆起电视、桌椅,抑或骑马儿去湖边饮水——父亲是驯马师,在她7岁时便严厉地赶着她学骑马。等过年,父女两人凌晨三点便骑着马去亲戚家串门,深夜回到家,她的蒙古袍里兜着一大堆零食,还不能骑马的弟妹总会投来羡慕的目光。

大学毕业那一年,莲花跟父亲参加了一场赛马耐力赛,全程两天,父女开着皮卡跟在骑手后头,离终点好几公里时,有匹马已累到放缓脚步,父亲下车一边给它浇水降温,一边陪着它跑到终点。看着他的背影,她忍不住哭了,“我一直以为他很冷酷,但他真的是一个很很心软的人。”后来她步入社会,才切身理解父母抚养3个孩子的压力有多大。

而家人彼此间的复杂情感也被自己忽略着。在她结束漂泊那一年,姥姥去世后留下两个嫁妆柜,里面装着姥姥的各种证件、杂物,替外孙们从小保管的零花钱和积蓄捆成好几沓藏在其中;但让她惊讶的是,从没上过学的姥姥在一些被撕下的日历上写着蒙文日记,基本只有简短的一句话:“今天我的儿子去世了”“今天我女儿生了儿子”……但姥姥很少提起那些悲伤与喜悦。

最坚韧的

去年秋天,莲花在她的诺古恩咖啡工作室办了次展览,主题为“故乡的风在低语”,其中就有姥姥的嫁妆柜。她和朋友找了牧民参展,有个叔叔喜欢用枯木枝、牛羊骨拼写蒙文,他也说不清什么是艺术,就觉得这些文字很美;展览还包括一些草药标本——外来盗采团伙偷挖草药后,给草场留下了一个个深坑,很长时间都无法愈合。

▲在工作室,莲花常常会给游客开设羊毛毡手工培训课。胡弘彪|摄

莲花的朋友马欣回忆说,找人参展时坎坷不断,有人不理解,有人更关心是否有奖励证书,对此一向内敛的莲花会像变了个人,笃定而热忱地分享着她的过去以说服对方;但碰到策展理念不合的人,哪怕对方作品再好她也不愿迁就,“她很在意以尊重女性的方式合作。”

“柔软的东西,也可以很坚韧”,马欣说,多数人对内蒙古的印象仍停留在骑马、射箭,羊毛毡则是另一种可能——在一款羊毛毡灯罩中,莲花特意模仿了岩画图案,让它变得暖而透光,“她觉得羊毛毡这种材质很特别,既能做基底,也能做图案,多变又日常,就像女性的一种力量。”

除了草原主题,莲花也糅合湿毡、针毡等多种现代方式创作了“星空”系列作品,她想用羊毛碰撞不同材料,且能兼顾顾客的使用场景:书签、风铃、挂件、冰箱贴……但各种尝试也带来了新的烦恼,手工所需的工具和配件“线下要么没有,要么很贵”,她甚至去过义乌看货,结果起订量远不是小工作室能消化的。

综合对比下来,她前后在拼多多买了好几百个画框,还有各种串珠、胶水,乃至按克算的特殊棉麻布料,“90%的东西都是拼多多网购的,便宜的能省10%左右,贵的差价会更大。”

▲从拼多多购买画框、胶水、棉麻布料等,给莲花节省了不小支出。胡弘彪|摄

得以省下的材料成本,支撑着工作室走得更远。而这背后离不开电商平台的长期主义,去年9月,为推动电商西进,拼多多在此前首创中转集运模式的基础上,又宣布由平台为商家发往内蒙古、西藏、青海等偏远地区的物流中转费“买单”。也就是说,商家发货到偏远地区只需承担第一程费用,与发到江浙沪等地成本几乎无差。

这种改变或许微小,却总能给人惊喜。莲花的咖啡工作室有款招牌特调,酸马奶透着百香果的沁人果香,这种在内蒙古很少见的水果正是从海南发货——拼多多承担物流中转费后,商家利润得到了保障,也有了更多动力开拓偏远地区的市场,让商品更大幅度地参与到全国经济循环中。

如今,莲花的作品销量稳步上涨着,甚至邮寄到了国外。一般早上7点,她就会提前到咖啡馆擀毡子、打扫卫生,等店员过来后继续创作。“她身上带着牧区的处事方式”,马欣说,即便店员只是临时工,她也会管吃管住,教各种手艺,甚至推心置腹开导对方,“店里不像打工的地方,更像一个家。”

而在旅游淡、旺季的更迭中,人们在这间咖啡馆投下时间流淌的剪影,莲花继续重复着铺好一层羊毛,她知道坚持留在牧区的父母,此刻也在继续努力地、忙碌地生活着——重复可以是有意义的,毕竟时间终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