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评价清廷覆亡:老佛爷安排得挺好,但扛不住少年亲贵乱来

发布时间:2025-08-31 12:48  浏览量:1

父母兢兢业业几十年,本想着将家业交给下一代,结果儿女们个个都只会享乐胡闹,没个懂事的。这事搁谁身上都窝火吧?清朝那档子事,其实也是这个理儿。徐世昌曾经拍着膝盖感慨,大清的烂摊子,不是外头革命党直接推翻的,反倒是自家屋里的“富二代”们作出来的烂账。老一辈拼命打了个好基础,偏偏新一代挥霍糟蹋,最后眼看着江山没了,也没几个真正明白是怎么回事的。

这么说吧,外人都觉得满清是给外头革命党一闹就垮了,但徐世昌不那么看。他是过来人,整个政坛黑白他都是瞧在眼里的,瞧得久了,人也麻木:一伙子家世好的少年亲贵,仗着祖产和权势,嚯嚯地耍得飞起,根本没把朝廷当成回事。说到底,这帮人连“权力”是个啥、跟百姓有啥关系都没捋明白。他们的理政经验啊,和我小时候在家里分糖吃差不多,谁抢到手里算谁的。

你要真问徐世昌,清朝当老天爷是嫌弃了吗?倒也不是。他叹气道,这帮年轻人手里捏着大清最后的几张底牌,可是没人真拿它当回事。父母留下来的,是一盘需要慢慢下的棋,他们却只当打麻将、图个痛快,打烂了就翻桌,连带祖宗基业一块糟蹋。老佛爷辛苦安排的大计,没几年就给搅成一碗乱麻。

那些年,亲贵们多半还都脸嫩——也别怪他们,都是真金白银捧出来的王公。世袭罔替代给了他们一个头衔,紧跟着就得了一堆权柄。小心眼的、爱面子的、贪玩的、爱扎堆的……啥性格都有,就是没多少能稳住局面的人。你见过刚高中毕业就能撑大公司的“富二代”吗?多少是掉链子……

徐世昌回头讲那段岁月,脸上总有点无奈。他说,有些亲贵平时一顿饭要十样菜,点名要某个名厨来侍候。弄个政务会议,讲三句话就开怀大笑;一件国事刚说了一半,桌底下比的倒是生意暗号。碰上能忍的,往后退一步,捞点小钱,剩下的一起搅浑水。谁屡次对号入座,谁反而被当作不合群。

“少年亲贵当家时,张之洞是个唯一还算靠谱的老人。”徐世昌这样说。有回,1909年,载沣去张之洞病榻前探望——此时的张老爷子气若游丝,心里明镜似的。最后的力气颤巍巍递给载沣几句忠告,大意是“当官得公正,为人要清廉,别让那些少年亲贵乱来。”可惜,话音犹在耳畔,等张之洞一合眼,天下还是那帮老面孔轮流坐庄,家天下变成谁的生意都无所谓。

用人凭交情,事事讲圈子。徐世昌后来常开玩笑:朝堂俨然成了权贵孩子的训练营,整个大清国,被几张嫩脸搅成一锅汤。有那么几位上一代的能人——什么袁世凯、张之洞——还真想着救场。但你要让那帮少年亲贵听谁的?只怕他们关心的不是怎么理国家,而是下回聚会谁先请客。

这事儿说着就气。徐世昌记得最清楚的,是亲贵们怎么用官职当成自家筹码的。年年选拔官员,表面各种规矩,暗地里早分好了蛋糕。你要才具出众又不肯趋炎附势,分分钟被排挤。能混上去的,要不就是有钱,要不就会钻营。大清的根,本就在这一代的奢糜和任性里,慢慢烂掉了。

而且,少年亲贵们的“腐败”,远不是光说吃喝玩乐那么简单。那些年,他们下到地方,能刮上一层油水绝不手软,那些头衔换到身家豪宅、青楼赌坊,一点没少。有时还打着改革的名头做遮羞布,干的还是分赃那一套。以至于,徐世昌都忍不住跟人私下感叹:“这不是治理国家,这是在分遗产。”

那时的外部局势怎么样?革命党当然厉害,可说句不好听的,没有这些亲贵先搅烂锅底,外人真没那么好插进来。等到内外压力叠加,那是雪上加霜。这话搁今天说,也许听着刺耳,可徐世昌当年确实就这思路。

有天,徐世昌跟袁世凯同坐一堂,两人本都是手握重镇的“实干派”。可清朝倒台之后,谁还真有机会理清楚那摊烂账呢?权贵们就像赶集似的在朝堂上唱戏,底下的百姓看得满脸茫然,谁都明白,大清的气数快到头了。

张之洞弥留之际,动了真心,写了道遗折。那遗折,徐世昌后来反复琢磨,字字句句全是千钧重担。什么“满汉一体”、“永不加赋”、“教战明耻”,尤其是“用人养才”,都已不再是口号,而是有点千军万马前的最后一层窗户纸。可惜那张折子递了上去,连个水花都没溅起。旁观者看着着急,当事人可能连眼皮都不抬。

徐世昌嘴里偶尔还会念叨:张之洞临终那点苦心,到头来就是一句叹息。遗折明明已经把根子说透了,可是现场的少年们——不瞒你说,其实更关心明天去哪玩,有没有新衣裳穿。

载沣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横竖都让人觉得不过尔尔。位子摆在那里,行事风格比不上张之洞一半稳重,倒像个站在人堆里喊口号的普通人。明明口口声声“公忠体国”,可转脸该提拔谁还提拔谁。兄弟、侄儿、远房亲戚,排排坐分果果。外表看起来端庄,其实手段温吞、心思小家子气。这么闹下去,清朝怎么可能善终呢?

历史有趣就有趣在这。想想看,不是大敌当前时破的防,而是自家饭桌边的争吵把屋子掀翻。后来很多人坐在酒席上谈旧事,都叹一句,“其实那帮少年亲贵不闹腾,清朝还撑得下去呢。”当然话是这样说,到底会不会有别的结局,谁也猜不准。

话说回来,每当徐世昌想到张之洞那张遗折,还有昔日朝堂的乱象,总觉得心里堵得慌。大清时的风雨早已过去,老一辈的劝告成了餐桌上的谈资,“富二代”们的故事,成了百年后的警世寓言。你说历史是轮回也行,是宿命也罢,家族、国家、命运……究竟有没有谁能看穿,或者真敢逆天改命?

也许过了一百年,也还是留个大大的问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