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注解》之乐书4
发布时间:2025-10-09 17:11 浏览量:1
又尝得神马渥洼水中,复次以为《太一之歌》。歌曲曰:“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后伐大宛得千里马,马名蒲稍,次作以为歌。歌诗曰:“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中尉汲黯进曰:“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上默然不说。丞相公孙弘曰:“黯诽谤圣制,当族。”
汉武帝元鼎四年在渥洼水中找到了一匹汗血宝马,于是做了《太一之歌》,歌曲的内容是太一神指引天马来到了人间,它流淌的汗水颜色是红的,唾液也是红色的,它擅长奔跑速度极快,天下间只有龙能够和它相提并论。
汉武帝后来讨伐大宛得到了一匹千里马,将马命名为蒲稍,再次做了一首歌,歌的内容说天马出现在极远的西方,经过万里跋涉来到了京城,携带着神灵之威降临大宛,降服了外地的四夷之地。
中尉汲黯进谏说凡是帝王做歌对上承接祖先的恩德,对下教化百姓,现在陛下得到了汗血宝马,要用这些歌曲在宗庙进行演奏,先帝和百姓怎么能够知道陛下你要表达什么意思呢,汉武帝听到这话沉默了,心中很不高兴,丞相公孙弘说汲黯诽谤皇帝的制度,应当将他全族诛杀。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故礼以导其志,乐意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音乐的出现是由人内心的感受形成的,人内心的情感变化,也就决定了音乐最终的形态,看到事物有所感受便发出了相应的声音,各种声音相互应和便形成了能够变化的声阶,对声阶的整合便成为了音符,将音符进行演奏就成为了乐曲,在配合上相应的舞,便形成了音乐。
音乐是由音符所形成的,他最核心的起源是由人对于事物的内在感受,因此哀伤的人感受到的声音必然是肃杀的,心中高兴的人他感受到的声音必然是缓慢悠扬的,心中喜悦的人,他感受到的音乐必然是舒畅的,心中愤怒的人,他感受到的音乐必然是粗犷急促的,心中恭敬的人,他感到的声音必然是刚直的,心中爱慕的人,他感到的声音必然是和柔和的。
这六种声音并不是人本生天性的表达,而是看到事物之后内心的表达,因此古代的君王对于制作音乐是极其谨慎的。
制定礼仪引导百姓的志向,制作音乐来调和个人对外在事物的感受,治理天下任总统一的规则,使用刑法来打击作奸犯科之人,礼乐刑政统筹配合,让他们形成一个整体,因此百姓能够同心同德而天下也就得到了良好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