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15岁以下禁用!手机和社交媒体偷走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5-10-10 17:06  浏览量:1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近日,丹麦政府宣布该国拟禁止15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丹麦首相弗雷泽里克森表示,手机和社交媒体“偷走了我们孩子的童年”,许多孩子在阅读和集中注意力方面出现了困难。

为解决日益严重的“阅读危机”,丹麦政府此前还宣布,将免除对纸质书籍征收的25%增值税。设定“数字成年年龄”,在与社交媒体的激烈竞争中为纸质书籍助力,“丹麦方案”背后,道出的是当前各国普遍面临的时代课题。

网络风起云涌,人们的阅读方式与习惯发生着巨大变迁。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浮光掠影式阅读无处不在,却又愈发“短平快”、娱乐化乃至情绪化。从高强度的感官刺激,到浅表化的过载信息,满屏热闹的“超链接”像一双双充满诱惑的大手,将人不断拽入各种声光情境,于无形中削弱了解读、思考、记忆的能力,透支着当代人本就稀缺的专注。久而久之,对于很多人而言,千余字的文章已是不能承受之长,几分钟已是最大阅读续航。

郁达夫曾把书比作“启发人类思想的母胎”。如今,阅读的空洞与式微也带来深层忧虑:思维的固化、认知的窄化、理性的缺失。且看如今的网络之上,一言不合就开杠、三句不到就开撕,“标题党”“键盘侠”争锋间,不偏不倚、平和理性的发言鲜有人倾听,而罔顾事实情绪先行、偏执极端逮事就骂等操作,却能分分钟引流。

这样的环境,对青少年来说意味着什么?面对一片嘈杂,我们拿什么来抵抗浅薄浮躁?

“丹麦方案”的本质是“厚此薄彼”,设置使用门槛、抑制社交媒体使用强度,扶持图书产业,让书价更亲民,引导青少年重拾书本。这颇有启发意义。

相比花哨的新媒介,纸质书籍因形式至简而尤须专注。“偷得浮生半日闲”,取一本书,泡一壶茶,或在斑驳阳光中,或在温馨灯光下,感受指尖摩挲的触感以及淡淡的书香,这些物理情景带来的阅读愉悦,都是在电子屏的方寸之间难以体验的。所谓看纸质书“更有读书的感觉”,好读书者自解其意。

墨香深邃、宁静致远。从本质上看,深读静思在于心态而非介质、形式。有人追忆,五六十年前学生们没钱买书,学校就把《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撕下来每天贴几张到布告栏上,大家簇拥于前争相品读。信息爆炸的读屏时代,这份阅读的本真与喜悦,反而成为奢侈。

如何改善社会性沉迷网络的现状,捍卫书籍价值和阅读文化是关键抓手。事实上,即便在数字化生存乃至AI化生存的今天,人们对于读书的需求也依然巨大,特色书店频频出圈、品牌书市人山人海皆是明证。应时而为、因势利导,不断丰富大众公共阅读空间,尽力降低书价等阅读成本,全民阅读的潜力就能被持续激发。

有人说,读书可以对抗无知,对抗遗忘,对抗喧嚣,对抗寂寞。这些功用,于我们所处的网络时代其实完美契合。说到底,让孩子远离社交媒体虽有争议,操作起来想必也非常难,但这种操作其实是给每个人的提醒:外界越是浮躁喧哗,我们越不能丢掉深读静思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