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vs效率,什么决定了户外品牌天花板?
发布时间:2025-10-11 15:40 浏览量:1
追寻可感知的现实
最近我发现,每天花1小时以上看一些没有用的书,对于幸福指数是有极其重要的帮助的。另外每天还需要有几个小时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显然不是刷手机)。哪怕是专注看电视剧都比刷短视频对脑子好。而2025年的休息,应该包含一个前提条件:断网。
这让我想到了山。山是最大的“休息”场所,它虽然不产生GDP,不创造流量,不带来GMV,但回到身体、回到呼吸、回到真实风险与边界的过程,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钱、花时间去拥抱它。
从这个角度看,户外运动的本质,就是回到可感知的现实。用“真实”对抗“虚拟”,用“慢”对抗“快”,用“深度”对抗“碎片”。
但矛盾也在这里。当“回归自然”成为生意,当“慢”需要规模化,当“真实”要面对资本回报时,户外品牌该如何做出选择?
现在的局面并不是没有预兆,市场数据早就透露出一些信号。中国户外运动渗透率目前只有大约 28%,远低于欧美成熟市场的 50% 以上。而在规模层面,2024 年 1-11 月,线上主流电商平台户外消费市场达到 1053.3 亿元,同比增长 25.7%。[1] 这里面的增长空间不用多说,肉眼可见。但这更像是市场刚被点燃,还远没到稳定消费习惯的阶段。
也正因为如此,一些依赖渠道扩张、促销打法的运动户外品牌,开始感受到利润和客流的压力,代理商端也出现了收入和利润承压的现象。市场的热度在,但难度也在加大。归根结底,户外本身就意味着走出常规路线,去探索新的可能,这也让行业更需要一些“不一样”的品牌。
“我们的目标是做一家好玩的公司,生意只是一个手段。”孔繁泳说这句话时,刚完成为明天举行的贡嘎100冰川极限赛做赛前准备的龙华山日出跑。信号断断续续,他却显得轻松自在:“这就是户外的常态。”
作为凯乐石总经理,他和很多职业经理人不一样,管理逻辑不是PPT、报表,而是对山野的热情。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凯乐石的员工都是传递钥匙的,让卖出的每一件产品都是用户打开激情人生的钥匙,激发生命力。”这听上去有点“反常识”,但也解释了为什么凯乐石敢取消KPI,甚至给员工“放暑假”。
在凯乐石的企业文化里,一个没时间上山的人,是卖不好登山装备的。而在与孔繁泳的对话中,我发现也正是这种“不一样”,让凯乐石在中国户外品牌中显得格外独特。
起点在商场,方向是山野
走进商场里的凯乐石,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和外部世界不太一样的空间。
比如在沈阳万象城,国庆期间,凯乐石举办了一场名为“全球十四座八千米山峰探险”的主题展。借此,将攀登者、装备与巨峰融为一体,讲述着“看见八千米之上的热爱、勇气与探索”的故事。
在这个复合空间里,你会突然忘记自己身处城市,更像是被带到了雪山脚下。从一幕幕“人为何要攀登”的瞬间中,洞见在绝对高度面前,那些可触可感的生命力量。
“我们的门店不是纯粹的销售场所,更希望它成为一个和用户互动的空间。让他们在这里接触并了解户外运动,勇敢出发,最终收获一颗坚如磐石的心。”孔繁泳边讲,边像是在为我描绘一幅登山路线图,“这也是我们把门店命名为“磐石空间”的原因。”
起点在商场,但方向是山野。在他看来,“磐石空间”这四个字背后指的不是门店概念,而是一次次和用户真切发生的连接。
譬如,在不同城市的“磐石空间”里,还专门设置了“磐石对话角”。作为社群运营枢纽,这就像是一处城市里的营地。登山向导的分享会、装备维护的工作坊,在这里轮番上演。墙面电子屏也会滚动着全球未登峰的探险日志,座椅系统随时能拼接成小型影院,循环播放凯乐石赞助的极限攀登纪录片。
这些独特的设计背后,凯乐石没有歌颂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而是想回答那个最古老的问题:人为什么要攀登?
正如在此次举办的“全球十四座八千米山峰探险”主题展中,我们看到在绝对高度面前,攀登者们冻伤的指尖依然握紧信仰,结冰的睫毛下仍有灼热的目光。他们用冰镐凿开认知的边界,用绳索连接生死的默契,在氧气不足海平面三分之一的绝境中,让心跳与山巅的风声共振。这些故事不仅是探险的史诗,更是关于勇气、敬畏与生命的永恒命题。
这些设计,都在试图把“零售策略”演绎成一种户外文化。也因此,在凯乐石的逻辑里,员工的角色从来不只是导购。
“我们的员工都叫‘山民’。”孔繁泳笑着和我透露了一些凯乐石内部“不成文的规矩”,比如:没跑过 30 公里的越野赛,坐在这个会议室里就会觉得心虚;没登过一座 5000 米的雪山,都不好意思开口聊山……“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户外运动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归根结底,在他的逻辑里,户外不是靠口号,而是靠身体力行。员工们发自内心的热爱,会自然地感染身边更多的人。当这种热爱不断扩散,整个户外市场也会被推开。于是,在这一过程中,真正认同和喜欢凯乐石的人也会越来越多,业绩的增长便是随之而来的结果。
“我们不是为了做业务去设计这些制度,只是因为我们真的热爱。”说到这里,孔繁泳忍不住和我讲起了他巡店时常见的画面:有人走进门店,不急着买东西,而是先点一杯咖啡,坐下来和“山民”们聊聊最近的户外经历;也有人被“山民”的故事感染,逐渐走向山野,最后完成了人生第一场百公里越野跑……
“从入门体验到进阶挑战,层层递进,不只是让人接触一项户外运动,更是去发现那些人迹罕至的浪漫之地。”说到这里,他的语气明显笃定了起来。
在凯乐石的逻辑里,户外运动不止于买一件衣服、几款装备这么简单,而是一条长期的成长曲线。装备是工具,背后真正的关键是,能不能陪伴消费者真正融入这种生活方式。从“第一次迈出门”,到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甚至敢去面对更高的山、更远的路。
中国的户外渗透率看上去在增长,但其实和大众日常生活的关系很浅。28% 的数字背后,可能更多是一次露营、一场短途徒步,而不是深度参与。尤其和欧美相比,中国市场的“浓度”明显不够。孔繁泳告诉我,他去年在欧洲待了 43 天,跑赛事、聊用户,最大的感受就是:在那里,户外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密度很高。而在中国,更多还停留在“试试看”。
这也正是凯乐石启动一系列“磐石行动”的出发点。通过全年举办超过 2000 场活动,把用户从浅层体验,一步步带到真正的户外生活。与此同时,也以“净山计划”为核心,传递“无痕山野”(Leave No Trace)理念,倡导以敬畏之心走进自然,用科学的方式探索,以环保的实践守护地球生态。今年9月,其还开展了中国首期 LNT LEVEL 3 培训总监课程,旨在培养具备高阶教学与认证能力的专业人才,助力无痕户外理念的本土化推广与教育实践。
孔繁泳给我算了一笔数据:虽然目前直接参与磐石行动的人可能只有十万级,但通过口碑的扩散,背后触达和被感染的人群,很可能放大到六十万甚至一百万。
这之中的战略逻辑和大多数品牌正好相反。在快节奏的消费逻辑里,常见的打法是从泛人群出发,逐层筛选,最后沉淀到核心用户;而凯乐石的打法是从核心爱好者开始,用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实践去感染身边的人,再一圈圈地扩散出去。孔繁泳把这种路径称为“反漏斗逻辑”。
本质上,凯乐石没有追求广义上的流量覆盖,而是通过最有“浓度”的那群人,慢慢把整个市场的边界推开。这样做的好处是,品牌的专业性足够强。一个最直观的例子便是,在 2024 年国内全样本赛事全组别的跑者统计里,凯乐石的鞋类穿着占有率达到了 34.8%,稳居第一;而在亚洲攀岩装备市场,它同样拿下首位,并且产品获得国际攀岩赛事认证。
这些数字背后,其实对应的就是“原点人群”。当最挑剔、最极端环境下的人群愿意买单,品牌的护城河就被筑了起来。由此,凯乐石才会在全渠道融合的竞争里,一路跑到整体市场占有率的第一阵营。
但问题也在这里。这种生长逻辑决定了凯乐石不会是一家“快公司”。它更像是在攀登一座山,用热爱当作绳索,一步一步往上拉。然而,在一个效率至上的商业世界里,热爱这种“慢变量”,真的能穿越周期吗?
热爱,能穿越周期吗?
这几年,中国的户外消费增长得确实很快。据艾媒咨询预计,2025 年规模或将增至 5989 亿元,年增速 10.4%;2021—2025 年,中国运动鞋服行业的预期年化增速也有 11.62%。数字漂亮,曲线陡峭。
但数字之外,还要看需求。有行业人士告诉我,部分消费者买单的理由,其实是“山系穿搭”的时髦感,而不是技术、安全、耐用这些专业属性。也就是说,这一轮增长,夹杂着大量的潮流消费,而非品类消费。所以今天的热度,未必就能转化为明天的复购。
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业的分叉口越来越清楚:要么挖深井,要么扩品类。前者靠专业做壁垒,后者靠规模换增长。当行业在拉扯时,凯乐石的答案是清晰的。
“很多时候,企业焦虑的来源是‘欲望’与‘能力’的错位。想要的太多,能做到的有限,于是只能在扩张和坚守之间左右摇摆。”孔繁泳语速放慢,像是在总结一条亲历的规律,“凯乐石的选择相对简单。把重心放在‘做好自己想做的事’上。”
正因为这样,他们把很多看似宏大的战略目标拆解成了更朴素的原则:先让自己喜欢、先把事情做对。于是,凯乐石内部逐渐形成了两条清晰的准则:第一,事情要足够“好玩”,让团队能够保持热情;第二,产品必须真正对用户有用,能解决痛点,能带他们走进山野。
这种基于真实热爱的出发点,反倒成了凯乐石经营效率的真正来源。因为当团队对事情有兴趣,就会愿意持续投入;当产品真能解决用户的痛点,信任就会自然积累,而不用靠反复的营销去填坑。
也是基于这种理解,五年前凯乐石确立了四条战略方向——坚持专业性,坚持高品质,坚持用户导向,坚持国际化。这几条“尺子”,既是团队内部的共识,也成了他们在每一次取舍时的底线。
最直观的体现是,当很多品牌把增长等同于抢份额、拼销量的时候,凯乐石更强调的是长期信任的积累。
比如,在凯乐石的内部排序里,价格稳定性被放在比短期业绩增长更靠前的位置。“价格的不稳定,是对曾经信任过你的那一波消费者的一种背叛。”孔繁泳的这句话听上去很倔,但逻辑很清晰。第一,专业装备的成本和价值是摆在那里的,只有在这个价位,它的功能性才会被真正认可。第二,促销能换来一时的销量,却换不来长期的信任。而一旦透支口碑,就很难补回来了。
所以凯乐石不是不在乎增长,而是相信真正的增长来自信任的累积。实际上,对于一个户外品牌来说,真正的考验也不在商场、电商这样的渠道里,而是在真实的环境中。雪山的寒冷、越野的泥泞、岩壁的摩擦,这些极端场景才是产品力的试金石。用户愿意在这种环境里一次次选择同一个品牌,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背书。
正因如此,凯乐石把投入压在了最能体现专业壁垒的产品性能上。孔繁泳告诉我,现阶段,在国内市场,它已经在跑山鞋和高端羽绒服两个细分领域形成了断层优势。赛道上的结果则更直接,2025 崇礼 168 超级越野赛,凯乐石 FUGA 的穿着占比 42%。跑者的脚,比广告更诚实。
从线上数据来看,在电商渠道上,凯乐石也已经成为高阶户外运动领域的领跑者, “目前在抖音、京东、天猫的排名都是第一。从趋势来看,我们有可能会拿下全平台第一。”孔繁泳语气平静,却带着笃定。
而第三方平台魔镜洞察的数据也显示,2024 年凯乐石以 25%+ 市占率位居榜首,旗下产品均价在千元以上、远高于大盘整体水平(614元),也高于萨洛蒙、HOKA等海外知名品牌,是 TOP10 里唯一的本土高端品牌。
2024年主流电商平台中凯乐石产品的销售趋势
数据来源:魔镜分析+
或许在户外领域,说“断层优势”还为时尚早,但趋势已经很明显了,在跑山鞋、高端羽绒服、冲锋衣这些核心细分产品上,凯乐石正在形成属于自己的分水岭:既有品牌认知,还有技术含量支撑,更重要的是,它以热爱为核心,牢牢凝聚了品牌的“原点人群”。
“现在越来越多的这些消费者,跟我们走到一起,共同去推广这些户外运动。”孔繁泳说这话时,带着明显的自豪。
他举了两个例子。在凯乐石的“大坡王训练营”里,每个城市 50 个名额,却有 5000 多人报名,不到 10% 的录取率。有人甚至每周从昆明飞到重庆,只为和同伴们完成训练;还有深圳的跑者“超人”,去年还是学员,在这里跑完了人生首个百公里;一年后,他已经成了助教,带着新学员去跑山。
从学员到教练,从追随者到推动者,这样的转变不只是个人成长轨迹的蜕变,更是凯乐石“原点人群”价值外溢的注解。热爱在这里完成了传递,也推动了品牌边界的不断延展,甚至渗透到了代际之间。
孔繁泳告诉我,2022 年,他带 10 岁的儿子登上了人生第一座 5000 米雪山。后来,又陪他去跑越野赛。到了今年暑假,年仅 13岁的小孩,已经能在东北 100 的赛道上独立完成 30 公里的越野跑。在他眼中,这些“家庭故事”,更像是一种传承的缩影。探索精神和热爱精神,是能够从父亲到儿子、从一代户外人到下一代户外人,真实地接力下去的。
“探索未知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他说这句话时,语气里带着一种笃定,更像是对生活的感悟,而不仅仅是对户外运动的理解。对人类而言,探索是刻在基因里的冲动;对户外爱好者而言,它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对品牌来说,这也是存在的理由。
凯乐石要做的,不只是一个卖装备的商业生意,更在试图塑造一个精神共同体。它的“热爱”也转化为了一整套能被系统化落到门店、社群和品牌的组织逻辑。
回到“真实”的价值
和孔繁泳的这次对话让我感到,在愈发喧嚣的户外运动市场里,凯乐石选择把一切拉回到真实——真实的山野,真实的人,真实的体验。
“我们不用明星代言破圈,我们做用户的向导,带用户入圈,我们做用户的山友,陪伴用户进阶。”
在内部,它把员工变成品牌的代言人。通过“山地运动家计划”“星球探索计划”等一系列动作,鼓励员工真正走进山野,去攀登、去跑山、去探索。公司甚至取消 KPI,给他们额外的弹性假期,允许“带薪上山”。在这样的文化里,员工也成为了品牌最核心的“原点人群”,他们既是装备的试用者,也是故事的讲述者,用自己的真实体验去帮助用户。
在外部,它让用户变成“共攀者”。通过“磐石行动”帮用户完成从徒步、跑山到高海拔登山的成长路径;发起“未登峰计划”,鼓励攀登者探索未知、开辟新路线,推动中国攀登及探险运动的发展;“寻岩中国”项目则在12 年间,在 50 多个城市开出 2000 多条攀岩线路。
与此同时,凯乐石也在做更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培养新一代的攀岩者的“青少年希望之星 ”,还有旨在支持中国本土攀登与越野跑教练人才的专业化成长,领攀登山学校和户外教育的“COACH K 教练成长计划”,以及把山地文化带入公共叙事的“打卡中国山”项目等等。
而在关于人本精神的层面,它开始回答一个更普世性的问题:人生的第一座雪山,意味着什么?
2023 年,凯乐石携手五位不同领域的摄影师,在勒多曼因( MT. REDDOMAIN)开启“人生第一座雪山”项目,基于“从发现到看见,每一次定格都如此珍贵”的初心,通过多元镜头,记录下独特且珍贵的雪山之美。
摄影师:王经纬《归途有光》
而在之后的两年间,五位摄影师的生活也因这座雪山,经历了真实转折。这些变化也让凯乐石团队深刻领悟到“人生第一座雪山”的意义,远不止登顶时刻与雪山之美,更在于它赋予生命的成长力量。
于是,在2025年,凯乐石与五位摄影师重返勒多曼因,希望用两次旅程的真诚故事,带大家感受“人生第一座雪山”的意义,以及那座雪山如何成为生命的指引。以影像定格蜕变,与镜头追问人生。
凯乐石想要的,是让户外运动从一个圈层爱好,成长为一种社会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员工、消费者、户外爱好者都是品牌的伙伴,是故事的共同书写者。
而在全球市场,它开始搭建国际化的“跑山帮”,让“跑山帮”去做全球跑山运动的推广,同时把产品带到最严苛的赛道。“用我们的高性能装备去进行全球化竞争。要去到全球最强户外运动品牌的发源地,和他们掰手腕。”孔繁泳的话里带着倔劲。下一阶段,凯乐石要把自己放到更严苛的环境、更挑剔的用户面前,去回答一个更本质的问题——中国户外品牌,能不能被生长为一个世界级的品牌?
“未来,我们要获得越来越多户外爱好者的尊重。”他说这句话时,从龙华山里传递过来的声音里,带着攀登者独有的从容和笃定。
最后,我想回到开篇的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专注读书的时光和登山的“慢体验”?
因为在一个信息过载、选择过多的时代,专注、真实体验和深度连接,已经成了最稀缺的东西。而户外运动的一大魅力,也正在于此,它能让人暂时跳脱算法推荐和即时满足,重新找回身体与精神的边界。
所以,凯乐石用“热爱”重塑户外运动品牌的故事,也让我想到一个更大的商业命题:在效率至上的商业世界里,品牌的意义还能是什么?
凯乐石让我看到的答案是,品牌不该只是效率的容器,更必须成为信任和价值观的承载体。流量和促销能换来一时的销量,却换不来长久的尊重。真正能留下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陪伴,是一群人在雪山、高原、岩壁里并肩的经历,是价值观的长期认同。唯有如此,品牌才能赢得一代人,甚至跨越代际的传承。
只有在经受住真实风险与磨砺之后,品牌的价值才会沉淀,才会成为可以穿越周期的竞争力。
*Ref:
1、《2024年户外市场研究报告》,魔镜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