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谈阴谋论:为啥流行?缺权威难辨真
发布时间:2025-10-16 08:43 浏览量:1
共济会之类的阴谋论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梁文道:阴谋论从来都很流行,没有消失过。美国大选、英国脱欧都看到很阴谋论的。阴谋论今天之所以流行,首先因为没有一个为公共所接受的权威。社会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具有公信力的,没有什么是权威的。
比如说,原来我们中国最权威的媒体大家应该是相信的,但是由于我们没有这样的媒体,大家就开始流传各种各样的消息。阴谋论都有共同的基础的条件和结构才能流行。
第二,你发现事实是不可检测的,也很难检测。你要去寻找事实的途径很复杂,你要找到它的时间跟精力的成本消耗很大。
那么这个时候阴谋论提供的是什么?一种很方便的理解世界的工具。
阴谋论是一种很简单的看待世界的方法,但是它一定又符合我们人本身已经存在的前提跟假设。任何理论都要去验证对不对,当你拿着阴谋论用在个体生活中,你发现它都对,那你就会相信阴谋论。
共济会标志,它被看作阴谋论的典型代表。
正如当年纳粹的宣传,他们就很喜欢强调“锡安山会的阴谋”。“锡安山会的阴谋”指的是这个世界上有一批锡安复国主义者,就是犹太人,他们是阴谋结盟的跨国资本家,他们想要复活锡安国,同时想霸占整个欧洲。
《锡安长老会纪要》
那为什么大家会相信这种话?那是因为,第一,你看到,的确我们德国最有钱的好像都是犹太人,银行家都是犹太人,这些都是有钱人,这些人你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犹太人是德国的少数民族,那凭什么他们都占据了那么有钱的位置?你平常生活里看到的东西好像都在验证这么一个讲法。
你相信这个理论,你的这个倾向会让你看不到反对它的这个事实,比如说穷的犹太人也有很多,甚至更多,大部分东欧犹太人都很穷。农民在很荒凉的土地上面耕种,你会对他们视而不见,因为你已经相信了那个理论。所以阴谋论的结构都很类似。
我们如何打破阴谋论和偏执的思维方式?
梁文道:因为阴谋论是符合人类的思考和认知的,所以这种思维方式很难破除。生活使得人需要简化事件,要不然我们很难活。要不然我们怎么说会有种族定型、种族偏见,国家偏见。
那是因为这种偏见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开始就有的一种分类需要。
我看到什么东西我会很担心,我看到什么东西我觉得好,那是类型化思考的结果,如果我们没有这种类型化思考我们活不下去。
文化是这么起来的,人的思考就是这样的。所以我看到一些人肤色跟我完全不一样、语言跟我完全不一样,我会很自然把他们归成一类。这是一个符合思考习惯、人类基本认知结构的东西。大部分我们的偏见都跟这个有关。
克服这种偏见等于克服人的认知本能,一个人要克服人的认知本能是要花很大力气的。你要经历严密的逻辑训练,你要随时清醒地反省自己。对大部分人来讲,这太难了。
为什么假新闻更容易出现在社交媒体时代?
梁文道:我十年前就讲过,我们必然会进入这样一个时代,就是公共会被瓦解掉。为什么呢?当年中国还只是流行博客,微博都还没出现,那时候我和在网上还很活跃的博客作者有过一些讨论。十年前我就已经在谈,我们会进入一个碎片化的、重新部落化的状态。
刚才所说的“后真相”这种情况,比如今天大家流行假新闻,它只有在部落化这样的前提之下才能产生的,为什么呢?首先先回答,为什么我认为我们会进入一个部落化状态。那是因为十年前我们就已经看到,互联网媒体会产生一个区隔化的效果。
当年,总会有一帮人,会去看牛博网,那是自由派的根据地。看牛博网的人,多半老死都不会去看乌有之乡。看乌有之乡的不会去看牛博网。然后他们觉得乌有之乡讲的是真理的人,不会相信牛博网上面写东西的人的话,反过来也是。
再下一步,媒体必然是更进一步的社群化,十年前已经有“脸书” (Facebook) 了。我一看到“脸书”,就觉得“脸书”会是这样的东西。“脸书”的影响我们直到最近两年才在中国感受得到,因为微信的朋友圈,这个圈子的整个基础概念就和“脸书”是一样的结构,分众化,是社交媒体。
媒体加上两个字,变成社交。就跟过去的大众媒体必然分别了,大众媒体是属于大众的,它针对的是大众,它不为某个人或者某群人服务。
尽管传统的大众媒体也有立场的区别,比如英国的《泰晤士报》,传统上就倾向于保守党;《卫报》传统上就倾向于工党,一件事发生了出现了,两个报纸观点、角度完全不一样,但至少它们讨论的是同一件事。有些基本的讯息由于记者的专业训练,使它们不能被扭曲。
但是当大众媒体转型成社交媒体,或者社交媒体占优势之后就不一样了,你看的新闻,你看的消息,90%是你圈子里的人发给你的。
《泰晤士报》,政治立场中间偏右
《卫报》,政治立场中间偏左
那些人为什么会在你的圈子?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有相似的价值观,相似的爱好,也就是你每天得到的对于世界的讯息,尤其是新闻,已经由你的朋友——本来就和你很像的一些人——先帮你过滤掉了。
至于那些跟你不像,或者跟你对世界看法、兴趣关注点不一样的人,他们看到的东西你是不会知道的。这个时候,立场慢慢就取代了真相和事实。
所以你的圈子里面就算传一些假新闻,你不会知道它是真是假,你发现那个新闻很对你们圈子里人的胃口。比如说美国大选就最明显,当极度讨厌希拉里圈子里的人,他们看到一条新闻说,华盛顿一家披萨店涉嫌买卖童工,整件事背后有希拉里的参与,民主党的支持。
他们没有办法去考察这个世界的真假,但是因为是他们圈子里的媒体讲的,他就觉得必然是真的。因为他们已经认定了希拉里是个坏人,民主党就是坏蛋。在华盛顿的那帮人都是坏蛋。他们干出这种事不出为奇。
所以他们就会相信。所以所谓的后真相或者假新闻,它的根基基础在于我们社交媒体的流行,而社交媒体注定会使我们整个社会部落化。
部落的意思指的是,这个部落的人他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观念,自己的生活习惯,自己的仪式,而跟别的部落是不共通的,是大家不往来的,我们今天就会是这个状态。
即使声音微弱,也要做力所能及可以做到的
梁文道:我觉得,说到底,你就是本分地做人。所谓“本分地做人”意思是说,尽管世界是这个样子,局面是这个样子,但是有什么是你力所能及能做到的,还是要做。
尽管这个声音多么微弱,也就是说,我们可能都要做一些明知注定要失败的事,因为那不是一个为了成效的问题,那是一个道德责任问题。
我常常举的例子是,假如你看到一个小女孩掉到河里,直接下去救她。你不会有时间在岸上计算,我现在下去,救到她的几率有多大,我算了一下,我救到她的几率只有 23%,就是说我有 77% 的机会是救不到她的,那算了,我还是不救。不会,你会想着无论机会多大,都想办法先救她再说。
为什么?这是道德责任。道德责任不是看最后你做这件事的成果怎么样,而是你该做什么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