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市城市更新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5-10-15 07:20 浏览量:1
基于中办、国办《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精神,结合甘肃省酒泉市实践撰写的城市更新研究报告:
一、引言:政策背景与酒泉城市更新的战略定位
中办、国办《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群众意愿,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酒泉市立足河西走廊核心节点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将城市更新作为破解“城市病”、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依托“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和“生态优先、文化传承”双核驱动,酒泉以“人民城市为人民”为核心理念,统筹推进功能完善、韧性提升与治理创新,为西北欠发达地区探索“精致化、低碳化、人本化”的更新范式提供实践样本。
二、现状与成效:城市更新的核心进展
(一)人居环境提质升级
1. 老旧小区与危房改造
- 规模性推进:2023年以来累计改造老旧小区624个、5.7万户,2025年计划再改造52个小区5155户;实施危旧房改造项目5个(701套),竣工率37.1%,惠及260户居民迁入安全住房。
- 模式创新:推行“一小区一方案”精准施策,如瓜州县温馨家园小区通过外墙保温、管网更新解决供暖不足问题;同步加装电梯100部,新增停车位6059个,破解“悬空老人”出行难与“停车难”问题。
2. 便民服务网络完善
- 建成18个15分钟便民生活圈,覆盖90%以上社区,集成养老托幼、充电桩(新增1816个)等20余类服务;玉门市南街社区将闲置危房改建为健身广场,成为居民日常休闲“绿色客厅”。
(二)基础设施与韧性提升
1. 地下生命线系统升级
- 管网更新:实施雨污分流改造170.5公里,清淤修复138公里,消除积水点17处;盘旋东路管网改造后彻底解决福华市场内涝问题,实现水资源回用与经济价值双赢。
- 智慧监测:安装3.7万套智能设备覆盖9000公里管网,实时预警燃气泄漏、管网堵塞等风险。
2. 交通网络优化
- 打通“断头路”32条,路网密度提升至9.04公里/平方公里;建成西北唯一国家级综合管廊26.25公里,实现供水、电力、通信管线集约化管理。
(三)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
- 海绵城市标杆:投入33.23亿元建成254个项目,达标面积22.21平方公里,内涝点减少70%;金塔县绿化覆盖率49.46%,人均公园绿地24.17平方米,居全省前列。
- 低碳建筑推广:新建绿色建筑占比91.7%,装配式建筑达39.4万㎡;再生水利用率43%,清洁取暖率88.09%,年节约标煤7.5万吨。
(四)历史文化保护与活化
- 遗产保护:划定药王宫、清真寺2处历史文化街区,完成8处历史建筑挂牌;投入746.6万元实施酒泉鼓楼加固、药王宫修缮等项目。
- 活化瓶颈:工业遗产转型(如东十里文创区)缺乏IP化运营,文化消费贡献率不足5%,对比“阳朔糖舍”模式存在差距。
三、核心措施:系统化推进城市更新的实践
(一)制度保障:规划引领与全域体检
- 体检先行机制:编制《2024年城市体检实施方案》,排查燃气、排水等问题7900余条,生成“问题-整治-项目”三清单,确保“无体检不更新”。
- 规划统筹体系:出台《精致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明确“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制定《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豁免清单》,压缩流程时限50%。
(二)重点行动:四大工程协同推进
1. 宜居提升工程
- 通过完整社区建设补齐“一老一小”设施,创新“双地址户籍制”保障进城农民权益;玉门市南街社区口袋公园融合老年健身与儿童活动功能。
2. 韧性升级工程
- 开展“冬病夏治”供热管网改造,更新112个小区红线内管道;建立供热投诉“即受即办”机制,信访量下降68%。
3. 绿色低碳工程
- 推广装配式建筑(占比27.66%),新建建筑100%执行节能标准;创建省级绿色工厂4家。
4. 文化传承工程
- 编制《老城区汉唐风貌改造方案》,投资6.68亿元提升四条大街文化标识。
(三)支撑体系:资金与治理创新
- 多元融资模式:2024年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国债8.35亿元(同比增218%);34个管网项目入选国家库,获国债需求31.4亿元(全省第一)。
- 智慧治理赋能:开发“业主+物管双小程序”实现线上报修缴费;肃州区推进“城市大脑”整合环卫、交通数据。
四、问题诊断:更新行动面临的挑战
1. 产业支撑结构性失衡
- 传统产业(农业、重工业)占比高,数字经济企业仅20家,研发强度1.1%(低于全国2.5%),绿色建材产业链本地配套率不足25%,制约更新可持续性。
2. 历史保护与活化瓶颈
- 资金缺口:老城区汉唐风貌改造需6.68亿元,市级财政仅能承担30%;明代古民居修复成本高达1.5万元/㎡。
- 业态单一:文化消费贡献率不足5%,历史街区过度依赖静态展示,缺乏沉浸式体验项目。
3. 生态治理市场化机制缺失
- 海绵城市项目依赖财政资金(占比75%),社会资本参与仅2%(因回报率2%-3%、周期超12年);碳汇年交易额不足800万元。
4. 协同治理效能待提升
- 部门规划冲突(如文旅与工业用地重叠)协调周期达10-16个月;老旧小区改造方案与居民需求匹配度仅50%。
五、优化路径: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全链赋能”产业体系
1. 传统产业绿色升级
- 推动新能源与制造业融合,建设绿氢制备项目(目标2027年产能5万吨/年);延伸绿色建材产业链,目标2026年产值80亿元。
2. 培育新兴业态
- 利用550万千瓦风光资源建设大数据中心,引入头部企业,目标2027年数字经济企业超100家;联动敦煌文化开发“数字文旅”IP体验馆。
(二)创新历史空间活化模式
- 活态利用遗产:借鉴“阳朔糖舍”模式,在药王宫街区增设“敦煌壁画VR临摹”“丝路商旅实景演绎”等业态,目标2027年文创产业占比提升至18%。
- 产权共享机制:推行“政府主导+专业运营+原住民入股”模式,设立省级专项基金破解资金困境。
(三)拓宽资金渠道与价值转化
- 创新融资工具:发行绿色债券,争取黄河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推广“污水厂+光伏”模式(如七里河厂区),目标2027年碳汇交易额超5000万元。
- 生态产业融合:在沙化区推广草田轮作种植柠条、沙棘,发展静宁文冠果生态观光园。
(四)深化治理机制改革
1. 公众参与制度化
- 推广“参与式设计工作坊”,开发“酒泉更新APP”实现需求在线征集,目标改造方案匹配度提升至80%。
2. 部门协同改革
- 设立市级城市更新办公室,推行“一张蓝图+联合审批”,压缩协调周期至3个月。
3. 政策工具创新
- 容积率奖励:对提供公共空间项目最高奖励15%容积率;社会资本参与享受所得税“三免三减半”。
六、结论:酒泉经验的启示与未来展望
酒泉市通过“民生筑基、生态塑形、文化铸魂”的系统更新,在管网改造(如盘旋东路工程)、智慧治理(如“城市大脑”)、低碳转型(如88.09%清洁取暖率)等领域形成西北样板,其核心启示在于:
- 更新逻辑:以“体检先行+精准施策”破解资源约束;
- 治理创新:通过“多元融资+智慧赋能”实现可持续推进。
未来方向:
- 深化双碳目标:2027年建成零碳建筑示范项目3个,新能源装机占比超85%;
- 打造“丝路文化IP”:将工业遗产与敦煌文化深度融合,发展沉浸式文旅产业链;
- 建设“河西走廊样板”:为生态脆弱区提供“精致化更新、绿能驱动、智慧治理”的酒泉范式。
通过持续完善“规划-体检-项目-共治”闭环,酒泉有望成为全国欠发达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更新的深层内涵。
数据来源说明:
本报告数据综合自酒泉市政府公开文件(2018-2025年)、政策通报及权威媒体报道,涵盖城市更新、生态治理、产业转型等多领域实践,具体项目进展及资金数据以政府最终公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