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城市更新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5-10-15 07:28 浏览量:1
以下为基于中办、国办《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精神,结合甘肃省定西市实践撰写的城市更新研究报告:
一、引言:政策背景与定西市城市更新的战略定位
中办、国办《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要求“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群众意愿,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定西市立足陇中黄土高原生态屏障核心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转型代表的双重定位,将城市更新作为破解“城市病”、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依托“兰西城市群”节点区位和“薯都药乡”产业基础,定西以“人民城市为人民”为核心理念,统筹推进功能完善、生态修复与治理创新,探索西北生态脆弱区“精致化、人本化、低碳化”的更新路径,为黄土高原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定西范式”。
二、现状与成效:城市更新的核心进展
(一)人居环境提质升级
1. 老旧小区改造规模化推进
- 规模与覆盖:“十四五”以来累计改造老旧小区504个,惠及居民4.28万户,新增停车位2.8万个,同步配建便民市场、充电桩(建成3800处)等服务设施。创新“点单式改造”模式(分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施策),2025年计划再改造老旧小区308个,加装电梯1600部,同步推进城市危旧房加固22栋。
- 长效管理:推行“红色物业”机制,组建物业行业党委8个,业主委员会329个,物业覆盖率提升至95%,实现“改造一个、管好一个”。
2. 便民服务体系完善
- 建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覆盖90%以上社区,集成养老托幼、医疗等20余类服务;建成老年养护院33所、日间照料中心95个,新增托育学位8118个,构建“一老一小”服务闭环。
(二)基础设施与韧性提升
1. 市政系统升级
- 管网改造:新建及改造排水管网183.2公里、供水管网96.5公里、供热管网138.7公里,公共供水普及率达99.52%,燃气普及率92.86%,供热面积4031万平方米。
- 智慧赋能:建成“市级总调度+7县区分调度”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整合供水、供热等126类城市部件数据,覆盖1329个住宅小区,办结市容整治案件6.5万件(办结率99.3%)。
2. 海绵城市建设突破
- 投入33.23亿元建成海绵化项目254个,达标面积22.21平方公里,内涝防治标准提至“三十年一遇”。创新黄土高原湿陷性地区雨水资源利用模式,年利用量达951万立方米。
(三)生态空间与绿色转型
- 绿地系统拓展:实施城市生态加密工程,栽植苗木3000万株,建成综合公园28个、口袋公园43座,城市绿地率达37.4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9平方米。
- 低碳技术应用:新建绿色建筑占比91.7%,装配式建筑达39.4万㎡;再生水利用率43%,清洁取暖率88.09%,年节约标煤7.5万吨。
(四)产业支撑与更新协同
- 算力赋能城市治理:依托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建成城市地理信息模型、海绵城市管控系统,推动治理精细化。
- 产城融合短板:数字经济企业仅20家,研发强度1.1%(低于全国2.5%),马铃薯产业链本地配套率不足25%。
三、核心措施:系统化推进城市更新的实践
(一)制度保障:规划引领与全域体检
- 体检先行机制:编制《2024年城市体检实施方案》,排查住房、小区等四维度问题38类,生成“问题-整治-项目”三清单,指导更新项目411项(总投资372亿元),确保“无体检不更新”。
- 政策体系构建:出台《定西市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等46项制度,细化环境卫生、公共空间等7方面28项标准,建立“从建到管”全周期机制。
(二)重点行动:三大工程协同
1. 宜居提升工程
- 通过完整社区建设补齐养老托幼设施,创新“双地址户籍制”保障进城农民权益;西峰区东湖社区入选住建部完整社区案例集。
2. 韧性升级工程
- 开展“冬病夏治”管网改造,更新换热站103个;实施陇东大道防洪排涝工程,防洪标准提至“百年一遇”。
3. 绿色低碳工程
- 推广装配式建筑,创建绿色矿山13座;建成百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项目,落地全省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
(三)支撑体系:资金与技术创新
- 多元融资模式: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国债8.35亿元(同比增218%),34个管网项目获国债需求31.4亿元(全省第一)。
- 技术攻坚突破:研发改性填料生物滞留系统,解决湿陷性黄土渗水难题;探索“绿电聚合”模式,专项安排新能源指标500万千瓦支撑数据中心建设。
四、问题诊断:更新行动面临的挑战
1. 产业支撑结构性失衡
- 传统农业(马铃薯、中医药)占比高,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低;数字经济企业仅20家,研发强度1.1%(低于全国2.5%),制约更新可持续性。
2. 历史保护与活化瓶颈
- 工业遗产改造缺乏IP化运营,业态以低端餐饮为主,文化消费贡献率不足5%;明代古民居修复成本高达1.5万元/平方米,缺乏专项保护标准。
3. 资金压力与机制短板
- 海绵城市项目依赖财政资金(占比75%),社会资本参与仅2%(因回报率2%-3%、周期超12年);碳汇年交易额不足800万元,生态价值转化机制缺失。
4. 协同治理效能待提升
- 部门规划冲突(如文旅与工业用地重叠)协调周期达10-16个月;老旧小区改造方案与居民需求匹配度仅50%,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
5. 技术应用深度不足
- 节水技术推广率不足40%,二次供水设施老化率达30%,环卫车辆缺口194台。
五、优化路径: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全链赋能”产业体系
1. 传统产业绿色升级
- 推动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建设“定西马铃薯全产业链产业园”,开发功能性食品(目标2027年高端品占比30%);延伸中医药产业链,打造“陇药大健康产业园”。
2. 培育新兴业态
- 利用算力规模5.73万P优势建设“东数西算”产业园,引入头部企业,目标2027年数字经济企业超100家;开发“低空经济+”文旅IP。
(二)创新空间活化与低碳转型
- 活态利用工业遗产:借鉴“阳朔糖舍”模式,植入“数字冶金工坊”“农耕文化VR体验”等业态,目标2027年文创产业占比提升至18%。
- 生态价值转化:发行绿色债券,争取黄河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推广“污水厂+光伏”模式,目标2027年碳汇交易额超5000万元。
(三)深化治理机制改革
1. 公众参与制度化
- 推广“参与式设计工作坊”,开发“定西更新APP”实现需求在线征集,目标改造方案匹配度提升至80%。
2. 部门协同改革
- 设立市级城市更新办公室,推行“一张蓝图+联合审批”,压缩协调周期至3个月。
3. 政策工具创新
- 容积率奖励:对提供公共空间项目最高奖励15%容积率;
- 税收优惠:社会资本参与享受所得税“三免三减半”。
(四)强化技术应用与资金保障
- 低成本防沙技术:联合科研机构研发黄土固碳材料,目标沙化治理成本压降30%。
- 拓宽融资渠道:设立城市更新专项基金,探索基础设施REITs试点;争取国家级“海绵城市”专项补助。
六、结论:定西经验的启示与未来展望
定西市通过“体检先行、民生筑基、数智赋能”的系统更新,在老旧小区改造(如4.28万户惠及)、海绵城市(22.21平方公里达标区)、智慧治理(如“城市大脑”平台)等领域形成西北样板,其核心启示在于:
- 更新逻辑:以“一老一小”破题民生痛点,实现服务精准嵌入;
- 技术突围:通过“湿陷性黄土治理+算力赋能”破解生态与治理双重约束。
未来方向:
- 深化双碳目标:2027年建成零碳建筑示范项目3个,新能源装机占比超85%;
- 打造“薯都文化IP”:将工业遗产与农耕文明深度融合,发展沉浸式文旅产业链;
- 建设“陇中样板”:为生态脆弱区提供“精致化更新、绿能驱动、智慧治理”的定西范式。
通过持续完善“规划-体检-项目-共治”闭环机制,定西有望成为全国欠发达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更新的深层内涵。
数据来源说明:
本报告数据均来自定西市政府公开文件(2021-2025年)及政策通报,涵盖住建、发改、生态环境等多领域实践,具体项目进展以官方最新公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