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逸是大将,却享元帅待遇,他为何从不争名!
发布时间:2025-10-17 05:16 浏览量:1
1955年,北京中南海怀仁堂,63岁的张云逸从毛泽东手中接过大将军衔命令状。在十位大将中,他年龄最大、资历最老,更是唯一享受元帅工资待遇的大将。
然而,面对荣誉和待遇,张云逸始终保持着难得的平常心。他说:“我们参加革命,不是为当官,更不是为发财。党和人民给的待遇,是关怀更是责任。”
在张云逸眼中,个人的名位永远比不上革命的需要。他曾坦言:“什么是大事?部队过乌江时,毛泽东指示去架桥,架桥便是大事。”
01 非凡资历,从同盟会到共产党
张云逸的资历在十位大将中堪称独一无二。他1892年出生于海南文昌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时“只有一双奶奶给做的布鞋,出来基本上都打赤脚,只在比较重要的场合才会穿那双布鞋,怕穿坏了”。
1908年,16岁的张云逸离开海南到广州,在同乡军官赵士槐家中当勤杂工。第二年,他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小学,并秘密加入同盟会,成为最年轻的同盟会会员之一。
1911年4月,张云逸参加了广州黄花岗起义,担任革命军炸弹队队长。起义失败后,清军围捕革命党人,张云逸因化装成买菜人外出侦察敌情,侥幸躲过一劫。返回时,他发现藏身的民宅已被清军包围,所有同志均惨遭杀害。他后来幽默地说:“如果那时我不出去买菜,就将是‘黄花岗七十三烈士’了”。
1926年,张云逸已是国民革命军的少将参谋长,同年10月他在武汉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他34岁,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他后来回顾道:“我入党时年龄已经很大,在军中职位不低,薪俸也相当高,我是为了劳动人民大众的解放才加入共产党的”。
02 革命征程,能“主”能“配”不计得失
加入共产党后,张云逸根据党组织安排仍留在国民革命军工作,为党收集情报,掩护同志。1929年12月11日,他与邓小平等人发动百色起义,建立红七军,任军长。
在红军长征过程中,张云逸被任命为中革军委副参谋长兼军委纵队先遣队司令员,负责收集情报、寻找向导、勘察道路和架桥铺路等任务。对于一位身经百战的将领,有人觉得这是“大材小用”,但张云逸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他认为:“什么是大事?部队过乌江时,毛泽东指示去架桥,架桥便是大事”。之后,他又奉命负责收容队工作,表现出听党指挥、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优秀品质。
对此,陈毅评价道:“云逸既是一个好主角,也是一个好配角。当主角时能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当配角时则主动配合,精诚合作”。
03 特殊待遇,唯一拿元帅工资的大将
1955年授衔时,张云逸已63岁,在十位大将中年龄最大。考虑到他的非凡革命经历和对中国革命的特殊贡献,党中央决定让他享受元帅工资待遇。他是十位大将中唯一获此待遇者。
然而,张云逸从未因待遇特殊而居功自傲。相反,他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1955年定居北京后,他住的房子年久失修,屋顶经常漏雨,家具破旧不堪。
身边的工作人员要修理已经露出海绵的沙发,他总是拒绝:“破旧一点有什么关系?比工人、农民兄弟住的条件好多啦!为什么要花公家许多钱去维修呢?国家经济还比较困难嘛!”
04 严于律己,对家人绝不含糊
张云逸的严格作风是出了名的,对亲人更是一律严格要求,绝不因私害公。
红七军建立之初,他的堂弟张逸秋担任经理处处长。百色起义后,部队遭土匪突袭,运输队被打散,现金和弹药物资被劫。
回到军部,张云逸立即召开会议,严肃指出张逸秋的管理疏漏,并说:“张逸秋违反了党的纪律,有缺点错误,大家要坚决给予揭发、批评。否则,发展下去,就会给革命事业带来严重的损失,尤其他是我的堂弟,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会后,他撤销了堂弟的职务并调离军部。
对于子女,张云逸同样严格要求。他常教导孩子:“记住你是普通人,不要搞特权”。小儿子张光东到上学年龄时,工作人员劝他送孩子到条件好的“八一”小学,张云逸却选择了附近的北池子小学。
他告诉孩子:“让光东多交一些劳动人民子弟的朋友,增加对劳动人民的感情,这对他成长大有好处”。为避免学校特殊照顾,他要求儿子填表时只写母亲的名字,不填自己的。他甚至还幽默地说:“如果别人问你爸爸去哪里了,你就说我爸爸失踪了嘛”。
05 心系群众,始终保持公仆本色
张云逸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抗战期间,任新四军副军长的张云逸高度重视军民关系。他教育官兵:“使每个同志懂得军队与政府人民的关系,如同人和空气的关系一样,人不能脱离空气,军队假若脱离了人民和政府,也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1942年,新四军军部驻在盱眙县黄花塘,伙房前有一片麦田。张云逸发现有些战士为抄近路踩踏麦苗,便立了一块木牌,写上“爱护青苗,关心群众”八个字。他不仅带头帮助群众生产,还要求部队对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立即处理和赔偿。
主政广西期间,他常常身着便服,走进闹市与百姓聊天,坐在屋檐下与市民拉家常。面对警卫员的担心,他耐心解释:“他们都是我们的群众,不接近怎么行呀!”
06 淡泊名利,彰显共产党人本色
张云逸一生淡泊名利,从不居功自傲。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多项重要职务,但始终以普通党员自居。
只要没有特殊情况,他必定按时参加每周的组织生活会,有事则向支部书记请假。起初,大家习惯称他“首长”,不好意思请他参会。
他严肃地批评道:“我跟大家一样,是普通党员,支部会议书记是‘首长’,他可以分配我工作”。他强调党内一律平等是党的原则和优良传统。
张云逸以身作则,传承朴实家风。他在家中张贴“节约用水,节约用电”、“有时需作无时想,莫到无时想有时”等纸条,时刻提醒家人勤俭节约。
他对孩子们说:“破布可以纳鞋底,麦麸能喂猪,豆腐渣能做菜。我们都是普通人,一定要勤俭节约”。
毛泽东曾高度称赞他:“数十年如一日奋斗不息,是模范的共产党员”。
张云逸大将晚年时,儿子张光东问他:“您在中国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
他沉思良久,缓缓答道:“跟着毛主席走,对了!”
简单的话语,道出了这位老革命家的坚定信仰与赤胆忠心。
在张云逸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功成不居、淡泊名利。他享受元帅待遇却从不以元勋自居,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公仆本色。
这不正是今天我们应当学习和传承的宝贵品质吗?
勇敢追梦,不负韶华!点赞此文,开启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