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全民阅读 建设书香社会——2025读者·领读者大会发言摘登
发布时间:2025-10-17 09:21 浏览量:2
分享人李敬泽。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伊星 摄
李敬泽 阅读与我们时代的精神构建
2025读者·领读者大会的主题是“AI时代重塑阅读生态”,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主题。
前往兰州的途中,我在飞机上望见了苍茫的西部大地,这个时候,我想到了敦煌。敦煌文献这份宝藏,让我们看到了一千多年前敦煌的阅读生态:人们通过阅读《论语》《孝经》与佛经建立精神的根基,也借阅读李白、白居易的诗歌构筑审美的世界,更在敦煌文书中交流生活的经验。
阅读,在当时的敦煌已成为“开门第八件事”,渗透人们的生活。这正是文明从书写迈向印刷的关键节点,敦煌的曲子词催生了宋词,变文引领了话本小说。许多无名的读者,用阅读创造了未来。
若要为这些读者命名,我想称之为“王梵志”。敦煌文书中存世的390首王梵志诗,是最早的白话诗。学者认为,王梵志并非一人,而是共用一个笔名的无数普通人——他们是热情的读者,更是生活的创造性表达者。伟大的印刷文明,正是由这样的王梵志们开创的。
今天,我们再次站在文明的转折点,从印刷文明迈向数字文明。在AI时代,阅读的意义何在?作家梁鸿的《要有光》一书,向我们提供了双重启示:书中17.5%的青少年存在精神障碍的数据令人警醒,但女孩雅雅通过阅读走出困境的案例更发人深省。
阅读的根本意义,在于建立与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深度连接。对于王梵志们,对于雅雅们,阅读关乎生命本身,关乎如何成为一个强健、宽阔、富有创造力的人。
(李敬泽: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分享人荣新江。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伊星 摄
荣新江 从阅读中汲取敦煌文化
随着对敦煌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我们要站在敦煌的立场上,来看敦煌如何承载着中华文明,持续千年与中华传统文化对话。
敦煌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莫高窟、榆林窟保存的图像和雕塑资料。在敦煌,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原始的古籍,比如《古文尚书》《毛诗音》这些古书原始的样子,比如敦煌吐鲁番文书。此外,还有一些记述天文地理等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比如《天星图》《脉经》,它们传承着中国的学术命脉。所以,敦煌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宝藏。
除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敦煌还记载了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对话、交流的悠久历史。早期的石窟是西方的建筑模式,后来中原文化也来到了敦煌,比如长安的画样。从悬泉置出土的大量文物,也印证了交往与对话在敦煌的开展。
敦煌文化,是关于文化、关于阅读、关于出版的一个取之不尽的源泉,图书出版是敦煌文化对外弘扬的一个重要窗口。多年来,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甘肃人民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甘肃文化出版社等,与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积极合作,在敦煌学出版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出版了很多精品,比如敦煌讲座书系、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等。
作为读者,我非常希望通过图书出版这个窗口,看到更加丰富的敦煌,了解更深层次的敦煌,研究敦煌文化。
(荣新江:著名敦煌学家,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文科一级教授,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
分享人翟博。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伊星 摄
翟博 拥抱数字技术 坚守育人本位
数智时代,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对教育改革和文明传承产生深远影响。然而,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生成长的第一课堂。而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品德教育,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良好的家教,能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中国家训智慧源远流长,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内容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立德为本、读书做人、清廉宽厚,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诸多方面。
当前,人工智能正深刻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数智时代,教育何为”已成为一个亟待共同回答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为充分把握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教育系统需推进根本性变革,包括政策制定、教学方法创新与学习资源优化,全面推动教育体系的数字化转型。
在拥抱数字技术的同时,我们需要警惕“技术至上”的陷阱,始终坚守育人本位。正如在家庭文明建设中,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家庭观和家庭教育观,也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家庭教育法治化建设等,从而在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之间实现平衡。
分享人刘亮程。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伊星 摄
刘亮程 AI时代的一把镰刀
我摸到那把镰刀手柄时,镰刀触摸到了青草和麦子,麦子又触摸到了秋天,秋天触摸到一场又一场的丰收和亏欠。这场丰收和亏欠背后还有人们的微笑、眼泪、喜怒哀乐、生老病死和生生不息。这些都是一个写作者从一把真实的镰刀出发,触摸到的那个真实的物理世界。
文学写作是一场精神的远游,也是一场又一场语言的回乡。文学是一个又一个来自现实、被现实所动摇的词语,朝遥远处去寻找、去行走,它也需要一次次回过头来去认领这个真实世界。
写作是如此伟大的事件,有如创世。
我们靠阅读写作不断地寻找或遇见灵魂,我们把人类的灵魂通过一个又一个文学人物安置在文学世界中,我们让自己劳忙的身体在尘世中奔波,让另外一个有灵魂的自己在文学中生存,可能这就是文学的意义。
新疆每一棵树都离甘肃的树有千里之遥,因为阳关一过是茫茫的千里戈壁,但是幸好有路连着路、人连着人,阅读连接阅读,文学连接文学,AI的出现也会使我们人类与人类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有更紧密的连接。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希望自己工具房里的那把镰刀是孤独的,它不与这个世界连接,它只与我的手连接,它只与我真实的触感相连接。无论AI怎么替代接管和掌控这个世界,我希望我们手伸向这个世界时,我抚摸到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我也希望文学来自我所抚摸过的全部的真实世界。
分享人赵丽宏。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伊星 摄
赵丽宏 阅读照亮人生
在信息纷繁的当代,阅读的意义愈发值得深思。
回溯二十年前,朱永新先生率先提出设立“阅读节”的倡议,正是为了唤醒国民对阅读的重视。经过多年不懈的呼吁与推动,全民阅读终于成为国家共识,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不仅是形式的设立,更是精神的回归。
读书何以如此重要?它不仅是知识的源泉,更塑造人的思想与人格。正如宋真宗诗中所言“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或可重新诠释:阅读能由内而外提升一个人的气质。而如何有效阅读?曾国藩所言之“有志、有识、有恒”六字堪称箴言:有理想导向,会独立思考,能持之以恒——阅读应成为贯穿生命始终的修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有限的生命里,选择读什么书,即是选择成为怎样的人。尽信书不如无书,选择有价值的好书,是对自我生命的负责。唯有沉心静气,阅读那些经过时间淬炼的经典,才能实现真正的精神成长。
对我个人而言,阅读曾是黑暗中的灯塔。青年时代插队乡村,物质匮乏,前途迷茫,正是书籍给予我慰藉与力量。我的文学生命,由此生根发芽。书籍如永不背叛的挚友,在喧嚣世界中构筑起一片精神绿洲,指引方向,充实心灵。
让我们在书香中寻找智慧,在坚持中传承文明,以阅读之力,照见未来。
分享人叶舟。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伊星 摄
叶舟 AI时代的阅读与文学写作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读者·领读者大会,也是我第五次站在读者出版集团的讲台上。我曾经这样描述过这本著名的杂志,看来这句话至今仍然有效——
我说过,“读者”是一个谦逊且朴素的词汇,一旦用这个词命名了一本刊物,那么它就有了奇幻而神秘的酿造之术。这种酿造的奇迹,就来自那只翩然飞舞的小蜜蜂,它已经穿越了时空,摆脱了季节的轮替,修成了金刚不坏之身,迄今仍在为我们源源不断地奉献出甘露与蜜糖。
其实,一个人的幸福有多少,在兰州这座山水之城,我们因为守着一条伟大的河流,因为拥有一本《读者》这样的漂亮杂志,这无论如何都构成了某种幸福的源泉,你不能否认!
从创刊之初,《读者》这本杂志也许就是一捧泥土、一疙瘩石头,那么不起眼,那么孤单;但十年之后,它渐渐地聚沙成塔,形成了一块海角、一座码头,它有了自己清晰的面孔和表情;几十年过去了,它逐渐扩张,它金戈铁马,它开疆斥土,于是又形成了一片岛屿、一座茂密的森林、一块广大的绿洲。
而今,走过44年的历程后,《读者》累计发行量已经达到了24亿册,这个数字俨然说明它已经是一块新大陆,一个用文字和中国人的心灵所缔造的阅读王国。
所以,必须再次向《读者》杂志致敬!向那只永不疲倦的蜜蜂问安!
分享人蔡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伊星 摄
蔡可 在智能时代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加强阅读
智能时代下,课程教学的范式发生了一系列转变:从教知识到教学科素养,从单一的教材转变为广泛的学习资源,从知识点的学习到整合学习与项目学习,从行为训练转化为主动的学习任务等。
技术对课程教学的赋能,主要体现在丰富教学资源、深化课堂互动、推动教学结构改革等方面。例如,在新闻的学习过程中,传统教学教师以讲读为主、文本为中心,进行的是分析式教学,学生的言语实践难以发生。在智能时代,我们要做的是在教学结构变革前提下引入技术,引入优质资源,构建完整的情境学习体验。同时,我们也要理性辩证地看待人工智能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比如,在现代诗的学习过程中,人工智能对作品的解读偏向概念性、知识性和结论性,我们就应该在丰富学习体验方面着手。
在智能时代的课程教学中,如何为阅读搭桥,如何为学生找到阅读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之后的探究,如何把阅读和课程教学改革整合起来?这些问题都关乎在课程教学改革中,阅读是否能够更好落地。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课程教学中转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且要将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
我们要积极审慎地拥抱技术,发挥自我能动性,建立“人机耦合”的教育教学新生态,回归教育的本真——技术为教育插上翅膀、教育为技术注入灵魂!
分享人熊丙奇。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伊星 摄
熊丙奇 AI时代的阅读
AI时代,我们要思考AI是解放人,而不是约束人。
在中高考改革和新课标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视:语文命题从标准化到灵活开放,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等。
人工智能的出现更加提醒我们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AI+教育不是只发生在教室里,而是要让学生体验社会、感受生活,应从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转向以社会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我们要充分利用AI,通过AI让我们的孩子接触到更多学习资源、更多可能性,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创造。
AI时代的阅读要逐渐实现从追求数量到重视质量,从服务应试到提升素养,从功利阅读到兴趣阅读,从结果评价到过程评价的转变。AI时代的阅读,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现成的解读,但我们就更要去辨别这个解读对不对,同时要提出优化方法,不断反复思考,最后得到更加科学的答案,这就是AI时代要求我们具备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未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让孩子有健康的身心和一技之长,学生应从机械记忆转向创造与问题解决,让阅读服务学生素质提升。
当我们真正重视人的发展,认识到AI作为工具服务于人的发展,才能发挥技术促进教育的作用。学校应主动构建以学生个体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新生态,让AI时代的阅读为学生的未来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