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变冷,医生叮嘱糖尿病人:宁愿睡到中午,也不要轻易做这7事

发布时间:2025-10-17 14:40  浏览量:1

前几天,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大爷坐在诊室里,冻得直搓手,嘴里嘟囔着:“这天一冷,腿脚不听使唤,血糖也飙得不像样,我都怀疑自己是块冰糖了。”

医生没笑,反倒认真地点了点头:“不是你一个人这样,天一冷,很多糖尿病人都像钟表一样走偏了。”

寒潮一来,血糖像坐上了过山车,忽高忽低,医生比谁都着急。

糖尿病不是冬眠动物,它怕冷,也怕你在冷里“作死”。有人以为,冬天多盖被、多吃点、多喝点热饮就可以稳住血糖。可现实是,很多糖尿病人的病情,恰恰就是在冬天“滑了坡”。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以为是小事的“七件事”,其实都是血糖的“绊马索”。

一位在内分泌科值了二十年的老医生说得直白:“有些事,糖友宁可赖床睡到中午,也比早起去干这些事强。”不是吓唬你,是看得太多了。

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位55岁的女性患者,原本血糖控制得还不错。入冬后,早起去广场跳操,回家路上摔了一跤,情绪激动、饮食紊乱,短短三天,血糖飙到16,住进了病房。医生查房时只说了一句:“她做了冬天糖尿病人最不该做的几件事。”

冬天的空气冷,血管更冷,心也冷得更脆。

冷空气刺激交感神经,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肝糖释放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简单说,一冷,身体就自动进入“抗糖模式”,血糖更难控制。

你吃的饭还没消化完呢,肝脏就开始偷偷往血里“加糖”。这就像你在家里省吃俭用,结果亲戚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把你的银行卡借去透支了。

冬天是“代谢的黑夜”。天短人懒,活动量骤减,脂肪堆积,肌肉流失,胰岛素的“钥匙”插不进血糖的“锁”,血糖就只好在血液里晃来晃去。运动少、吃得多、情绪低、日照少,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血糖根本招架不住。

很多人一听“别做这七件事”,就自动脑补成“别吃糖、别熬夜、别不运动”。这三件事当然重要,但真正让糖尿病患者在冬天“翻车”的,是那些日常忽略的小动作、小习惯、小冲动

天一冷,不少人爱喝“热乎乎”的甜豆浆或奶茶,觉得暖胃。问题是,这种饮料里往往藏着大量精制糖,喝得越热,升糖越快,你以为是温暖,其实是糖衣炮弹。

又很多糖友喜欢早上空腹去晨练,尤其爱跑步、快走,说是“出汗排毒”。但在寒冷天气下,空腹运动会刺激肝脏释放糖原,血糖非但不降,反而升高,甚至诱发低血糖昏厥。

中医讲“阳气伏藏于冬”,冬天宜“养藏”。人是一座炉子,气血是火,冬天最怕“火苗”被风吹灭。许多糖尿病人本就气虚血瘀,早起迎风而动,无异于拔苗助长。再看西医,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对糖耐量本就不友好。

冬天人爱窝在沙发里,吃着火锅看剧,宵夜也跟着丰富起来。问题是,夜间进食不仅扰乱胰岛素节律,还加重肝脏负担。肝脏是糖代谢的中枢,夜里它得打烊休息,可你却在这时“加班加餐”,血糖当然坐不住。

有些人冬天特别情绪化,尤其是老年糖友,容易郁郁寡欢。情绪起伏直接影响血糖波动,因为皮质醇、肾上腺素一激增,血糖立马“炸锅”。《黄帝内经》早就写明:“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情绪不是虚的,它影响的是实打实的内分泌。

冬天的社交也容易“出事”,聚会多、酒局多,糖友往往碍于面子,随大流吃喝。尤其是“只喝一点”白酒、“就吃一口”甜点,这些“小放纵”常常是“糖祸临头”的导火索。酒精影响肝糖释放,甜点拉高血糖曲线,最后是医生帮你擦屁股。

说到底,糖尿病人不是不能过冬,而是要“懂得过冬”。冬天是检验自律和懂养生的最好时机。

饮食上,别迷信所谓“进补”,多吃根茎类蔬菜、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少碰精细主食和高脂汤品。中医讲“冬宜滋阴”,但不是胡乱炖肉喝汤,而是以温润为主,如山药、莲藕、黑豆、木耳这些,既补又不腻。

作息上,早睡晚起不是懒惰,而是顺应节律。冬日天黑得早,人体褪黑素分泌提前,早睡有利于稳定内分泌。起得太早,反而打乱了血糖的自然调节节奏。

运动上,不求激烈,但求持久温和。室内拉伸、太极、缓走,都是“冬养”的好方式。别空腹做剧烈运动,更别穿得单薄去户外“硬抗寒风”。

心理上,冬天的情绪管理是血糖稳不稳的风向标。可以多晒太阳,哪怕是站在窗边十分钟,也好过整天窝在被窝里。适当社交、适度打扫、偶尔写字画画,都是帮身体“调频”的方式。

社会学家说:“一个人的健康,往往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掌控感。”而糖尿病人在冬天的血糖控制,说到底,是一种自我照顾能力的体现。不是控制身体,而是“照顾身体”。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古人听风有情,今人过冬需慧。天冷了,糖友更要学会温柔地对待自己,别跟身体较劲,更别拿生活当考场。

血糖不是敌人,而是身体给你发出的小信号。听得懂的人,才能在冬天里活得更轻松。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资料:

1.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黄帝内经·素问》

3.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