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大量上市,再次告诫:这2类人千万少吃,不懂别随便吃!

发布时间:2025-10-18 00:33  浏览量:1

秋风渐起,走在小区门口,老林大爷迎面拎着刚出锅的糖炒栗子,香气随着热气拂面而来。他一边剥着皮,一边自豪地跟邻居夸赞:“板栗这东西,越吃越补,冬天身子骨不怕冷!”不出一会儿,围观的阿姨们也都跃跃欲试,几乎每人都提了两三斤板栗回家,打算给家人改善伙食。

可谁知,当晚林大爷的小孙子却因为吃多了板栗,肚子胀痛睡不好,老伴更是回忆起自己血糖升高时医生曾经严肃叮嘱的话语,“板栗虽香,不是谁都能敞开肚子吃!”看似简单的季节小吃,真的适合所有人吗?

板栗之所以让秋冬季节充满温度,不仅因它的香糯软甜,更因其丰富的营养成分。板栗含有高达40%-50%的淀粉、可观的膳食纤维、维生素C以及多种矿物质。

但别急着为它点赞,《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出,板栗虽与坚果一同被误认为“健康零食”,实为高淀粉主食,热量几乎与米饭持平。100克糖炒板栗的能量约为200千卡,相当于两碗米饭。

视财经报道,有人一口气能吃下半斤板栗,热量累计超标不说,对血糖控制负担极大。除此之外,街头常见的糖炒、蜜制等板栗制品,还叠加了大量额外糖分,对身体健康而言可谓“暗藏杀机”。

近年医学观察发现,以下两类人群食用板栗,如不加控制,健康隐患极容易“爆雷”,

血糖异常和糖尿病患者

不少人将板栗当作坚果,饭后又选它做加餐。殊不知板栗的升糖指数高达60-65,一次十几颗板栗,就能让血糖快速飙升。糖尿病人本身需要严格限糖,若加上糖炒、蜜制的甜栗,一不留神,血糖如同“坐火箭”。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达到11.9%,绝大部分需精算主食及碳水的摄入。如果把板栗随意嗑着玩,等于比照吃下一大碗白米饭,对于控糖特别脆弱的人来说,完全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出问题,甚至诱发并发症。有不少糖友自述:只因秋天迷上了板栗,短短数周血糖控制就大幅恶化。

肠胃功能弱、消化障碍人群

虽说板栗口感软糯,看着很“温柔”,实则富含难降解的淀粉和膳食纤维。对肠胃正常的人,是日常一剂温和调味;但对于老年、儿童、消化系统薄弱(如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人群来说,大量板栗会加重肠道负担,易出现腹胀、便秘,严重时甚至发生肠梗阻。

一些老人牙齿不好,嚼不烂整块板栗,往下咽极易卡食,轻则腹部不适,重则危及安全。据《中华消化杂志》报告,每年秋冬因板栗造成的肠道梗阻和食管异物病例在医院急诊屡屡出现。

被家长以为补充营养的板栗,不仅可能让小朋友晚上肚子疼,还可能引发消化道“小事故”。消化本就脆弱的成年人,吃板栗后数小时仍难以排空,只感觉“肚胀难受”,不得不警惕。

板栗果真是越多越好?很多人对板栗抱有迷思,其实这三点最常被误读:

“板栗维C多,能补充营养”

鲜板栗中确实含有较高维生素C(100克中约有24毫克),但经过高温糖炒、煮熟等烹饪过程,维C基本被分解损失殆尽。实际补充维生素C,还不如直接食用新鲜水果蔬菜。

“吃板栗能补肾壮体”

网络流传板栗有用药、补肾效果,其实并无权威临床研究作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并未将其列为某种疗效食品。不宜奉板栗为“灵丹妙药”。

“板栗热量低、不怕胖”

不少减脂期朋友把板栗当作健康零食,事实正相反,板栗热量高,淀粉占比40%-50%,脂肪虽低但“糖分足”。尤其加工类型甜度更高,如不限量食用,对体重管理也是大忌。100克板栗热量达约200千卡,减脂和控糖人群尤其需注意。

难道板栗就此“封杀”?其实,科学管理食用量和时机,健康人也可适度享受板栗带来的温暖和幸福感:

建议健康成年人每日摄入板栗不超过50克(约3-5颗),且应作为主食总量的一部分,不宜加餐或当作纯零食摄入。

糖尿病、血糖异常、高血脂、肠胃疾病、肥胖等慢性病患者,原则上应极少食用甚至避免,务必咨询专科医生或营养师意见,不要自作主张。

老人和儿童,最好将板栗切小块,细嚼慢咽,避免一口吞咽,尤其有吞咽障碍者用板栗须格外慎重。

最佳烹饪方式为水煮、清蒸,尽量减少糖炒、蜜制等高糖加工产品,热量和升糖风险大为减少。

板栗不宜空腹吃,以免刺激胃酸和肠道蠕动过强,同时应与其他甜点、饮料错开,避免热量堆叠。

储存板栗注意防霉,发现有苦味、霉斑应马上丢弃,避免黄曲霉素等毒素隐患。

对慢性病患者而言,有板栗需求务必遵医嘱控制量及频次,切勿随意“养生”。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糖炒板栗升糖与热量分析》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2年第8期

《板栗膳食纤维与肠道健康综述》食品科学,2022第10卷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秋冬季节板栗消费风险提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板栗营养及适宜人群分析》中国营养学会,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