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宋希濂将军与家人一张合影,虽已年过七旬,但精神矍铄!

发布时间:2025-10-19 18:30  浏览量:1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鹰犬这两个字,搁在现在可不是什么好话,要是说谁是鹰犬,那多半是骂他帮着强权或坏人做事,妥妥的贬义。

可这个词放在过去,却带着褒奖的意思,专门用来形容打仗勇猛、敢冲敢拼的将军。

在咱们中国近代史上,最后一位被称作“鹰犬将军”的,就是民国时期的宋希濂将军。

宋希濂的出身挺讲究,是书香门第人家,打小五岁起,他就跟着父亲学传统古文,后来还专门上了一年私塾,传统学问的底子打得很扎实。

长大成人后,他没走文人路子,反倒进了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成了少见的儒将,既有文化,又能带兵打仗。

提起黄埔一期,那可是藏龙卧虎的地方,宋希濂的同学里,好多后来都成了中国军事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比如国民党那边的名将杜聿明,咱们共产党这边的开国大将陈赓,还有八路军的左权、徐向前将军,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能独当一面的角色,说一句人才济济绝不过分。

年轻时候的宋希濂,满脑子都是革命想法,特别受当时进步思潮的影响,他不光想,还真刀真枪地干。

多次参加革命爱国运动,还自己办报纸、搞媒体,专门写文章批评时弊,宣传救国救民的道理。

后来考进黄埔军校,和陈赓成了同窗好友,在讨伐滇桂叛军的战役打完后,经陈赓介绍,宋希濂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可没几年,中山舰事件爆发,局势变得复杂,他又退出了党组织,之后就一直在国民党军队里发展。

在国民党将领里,宋希濂这辈子做得最提气的事儿,就得说抗日战争时期的表现。

因为深得蒋介石看重,他的仕途走得挺顺,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就已经是国民党中央军的少将了,手里还握着当时国民党最精锐的德械师,这种部队装备都是按德国标准配的,战斗力在当时算得上顶尖。

1932年淞沪事变的时候,日军盯着庙行猛攻,咱们的军队打得特别艰难,局势一度要垮。

就在这关键时候,宋希濂一点没犹豫,亲自带着4个营的兵力强渡蕴藻浜,绕到日军侧后方突然发起猛攻。

这一下打得日军措手不及,损失惨重,直接粉碎了他们想从庙行战线中央突破的计划,整个战局才算稳住,转危为安。

到了全面抗战爆发,淞沪会战打得更凶,宋希濂带着部队从陕西西安日夜兼程赶到上海参战。

他指挥的36师就是德械师里的王牌,装备好、士气高,实力一点不输宋子文用财政部经费养起来的税警总团,要知道税警总团在当时也是出了名的精锐。

仗打起来后,36师在虹口、杨树浦、江湾一带和日军死磕了三个月,把日军揍得够呛,但自己这边也伤亡惨重,部队减员特别多。

后来没办法,迫于日军的压力,中国军队只能往后方撤退,目的是守住当时的首都南京,可在南京保卫战里,宋希濂的表现不算出彩,还被短暂降了职。

不过南京保卫战最后还是输了,牵连的人很多,国民党军队里能打仗的将领也缺,没多久宋希濂就又被重新启用,去参加兰封会战。

说起兰封会战,其实是场时机没选对的仗,当时中国军队刚打赢台儿庄大捷,大家都想再复制一次胜利,蒋介石调了三十万大军在徐州附近集结,盼着能趁机反攻。

可日军也盯上了这个机会,觉得能一举消灭中国军队主力,赶紧调了10多个师团、三十多万人往徐州夹击。

最后的结果很惨,咱们虽然人多,但架不住日军装备好、战力强,还是吃了大亏。

不过在这场仗里,宋希濂没怂,带着部队跟日军将领土肥原贤二的部队在大别山、富金山、沙窝雨这些地方反复拉锯,硬是打伤打死了将近两万日军,也算是给日军来了个狠的。

兰封会战结束后,宋希濂没歇着,带着36师的残部马不停蹄地赶去参加武汉会战,在河南省固始县的富金山一线,他们要阻击进犯的日军。

这仗打得太苦了,整整十天,部队浴血奋战,硬是凭着一股劲顶住了日军的攻势,为武汉方面调整防御部署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可胜利的代价是惨痛的,36师战前有15000人,打完仗只剩下800人,整个部队的建制基本被打没了。

要知道,当时36师和87师、88师并称国民党三大德械主力师,都是德国军事顾问亲自训练的精锐,经此一役,这三支王牌师算是全打光了。

从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到富金山阻击战,中央军最精锐的力量差不多都拼在了抗日战场上。

宋希濂的表现也得到了认可,军事委员会专门下了通令嘉奖他,还授予他华胄荣誉奖章和奖状,这在当时可是很高的荣誉。

时间到了1942年,日军开始从东南亚包抄中国大后方,他们打败英国殖民军队和中国第一次缅甸远征军后,一路推进,突破到了云南,还渡过了云南的惠通桥,眼看就要威胁到当时的陪都重庆。

为了保住重庆,中国工兵果断炸断了惠通桥,宋希濂则亲自带兵冲上去,把已经渡过桥的日军全部歼灭。

这一仗保住了昆明,也护住了陪都和整个后方的安全,宋希濂因为这次战功,获得了国民党军队里的最高荣誉,青天白日勋章。

可让人唏嘘的是,解放战争后期,宋希濂在战役中被俘,之后作为战犯接受改造,1954年被送到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

在里面的日子,他一边劳动,一边接受思想教育,这一过就是十年,这张照片是杜聿明、宋希濂以及王耀武在劳动时拍下的,宋希濂的脸上看起来很劳累。

1959年12月4日,新中国第一次特赦战犯,杜聿明、宋希濂等10多个人成了首批获准特赦的人。

当宋希濂手里捧着一九五九年度第二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通知书时,心里五味杂陈,眼泪都快下来了,总觉得像在做梦一样,他没想到自己还能有重获自由的一天。

1961年的春节,宋希濂过得挺孤单,在功德林的十年里,虽然没自由,但每年春节都是和老同事、老部下一起过的,不光能吃点好的,还有文娱活动,热热闹闹的。

可现在自由了,身边却没了亲人,只能一个人过年,看着那些有妻子儿女在国内的老友,都盼着春节和家人团圆,他既为人家高兴,心里又难免空落落的。

那三天春节,他吃什么都没味道,一躺下,过去的事儿就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转。

他想起了自己的妻子冷兰琴,冷兰琴在30年代初可是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的校花,又有才又漂亮。

虽然旧照片已经有些模糊,但是冷兰琴的穿着很贵气,面容也很清秀,一看就是个会打扮,容貌俊丽的女子。

他们结婚的时候,宋希濂还不到30岁就已经是将级军官,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之后虽然打了近20年仗,四处奔波,但两人的感情一直很好,相敬如宾。

眼前这张照片就是他们的结婚照,那时的宋希濂年轻帅气,英俊儒雅,绅士大方,冷兰琴端庄秀丽 气质如兰,从画面上看,两人嘴角带着含蓄的笑容,看起来很幸福。

以前每次宋希濂回到家,总能听到妻子弹钢琴的声音,都是他最爱的肖邦、莫扎特的曲子,那种温暖的感觉,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他们还生了五个儿女,一家人本该和和美美,可战乱打破了这一切。

1949年,解放军兵临长江的时候,蒋介石为了让那些兵团司令级的亲信将领没有牵挂,提前安排把他们的家属送离大陆。

可冷兰琴不愿意走,坚持只把儿女送走,自己要留在部队照顾宋希濂。

后来解放军渡江,宋希濂带着部队从武汉往西撤退,走到宜昌的时候,妻子突然得了急病,没来得及救治就去世了。

那天天冷,还刮着风,宋希濂在朔风苦雨里,亲手把妻子埋在了长江边上,然后忍着悲痛继续往西撤。

多年后,他回忆起1949年,总说那是家破人亡的一年,妻子的离去,成了他心里永远的痛。

1980年,宋希濂得到机会去美国探亲,终于和久别的儿女团聚了,见到亲人后,他更觉得人情莫重于亲,心里特别希望海峡两岸的同胞能多走动走动。

这张照片就是宋希濂和家人的一张合影,虽然宋希濂已经上了年纪,但是能看出他精神很不错,虽然坐在旁边,但是很有风范,在家人的陪伴下,宋希濂脸上很满足。

在美国期间,他还参加了旅美爱国华人发起的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担任总顾问,主动为两岸和平统一奔走发声。

1993年2月13日,宋希濂因为严重的肾衰竭在纽约去世,享年86岁,他的骨灰后来被送回国内,安葬在长沙唐人永久墓地的“名人区”。

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亲自为他的墓碑题字,抗日名将宋希濂之墓,这七个字,既是对他抗日功绩的肯定,也为他传奇又坎坷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民主人士》宋希濂的前世今生2018-09-24

中国台湾网——抗日名将——宋希濂2012-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