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个性化,普陀的他们把关怀送到长者心坎
发布时间:2025-10-22 11:09 浏览量:1
重阳佳节将至、氛围渐浓,“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也在石泉路街道的街巷中愈发浓厚。随着社会老龄化脚步加快,高龄、独居老人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基础生活保障,更渴望情感的陪伴、专业的照护与全方位的关怀。如何让长者不仅“老有所养”,更能“老有所暖、老有所安”,成为基层为老服务的重要课题。
在石泉路街道辖区内,“泉心守护”为老服务品牌正以“温度、深度、广度”三维度融合的创新关怀模式,为老人们绘制出一幅充满温度的晚年生活画卷。近日,高龄孤老包爷爷的真实故事,更为这幅画卷添加了温暖又动人的一笔重彩。
电话里的暖意:用“温度”倾听真实需求
“包爷爷,最近温差大了,您腿脚又不方便尽量少出门,有什么需求尽管和我们提。”“重阳节要到了,我们来看看你好伐?”每月4次,“泉心守护”的工作人员总会准时拨通老人家的电话。不同于冰冷的AI语音,电话那头温和细致的叮嘱、耐心认真的倾听,总能让独居的包爷爷心头一暖。
“前几天腿又疼了,下楼买个菜都费劲。” 一次通话中,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敏锐地捕捉到了包爷爷无意间提及的不适,急忙追问道:“麻的是小腿还是膝盖?有没有按时吃药?”偶尔,老人也会敞开心扉、絮絮叨叨说起年轻时的往事,工作人员也会在电话线的另一侧静静倾听,通过真实的陪伴,让老人的回忆有了安放的地方。
这条寻常的电话线,成了泉心守护传递温度的纽带。它不仅可以确认老人的安全,更像一双“有心人”的眼睛,捕捉着老人未说出口的需求;像一双温暖的手,轻轻抚平独居生活的孤寂。“每次接到电话,就觉得有人还想着我,不孤单。” 日复一日的无数个电话铃声,也在告诉每一位长者:“您从未被遗忘,我们一直在。”
当泉心守护工作人员第一次敲开包爷爷家的门时,老人本有些警惕和不安,但工作人员搬来小板凳,坐在包爷爷身边轻声问:“爷爷,您平时一个人在家,最不方便的是什么呀?” “唠家常”的氛围中,老人说起腿疾带来的出行困难和对亲情的渴望。工作人员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细致记录,从每月的配药需求到情感上的伴诉求,从饮食偏好到生活急需,一页页纸张上,逐渐写满了老人的生活细节。
只有先听懂老人的心里话,才能把服务做到他们心坎里,这是全方位守护的第一步。上门慰问是“泉心守护”构建“广度”服务网络的关键之一,跳出“单一服务”的局限,从老人的生活场景、情感需求、健康隐患等多维度出发,为老人绘制了一张专属的 “守护蓝图”。
一袋药品里的专业关怀:用“深度”托住晚年健康
“爷爷,这盒蓝色标签的药早饭后吃;红色标签的是另一种药,睡前吃,我都写在纸上了。” 每月,工作人员小朱都会准时出现在包爷爷家,手里拎着药袋,这是他专门去医院为包爷爷配好的药品。
老人需长期服用不同药物,此前常因记混服药时间、剂量而烦恼。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小朱不仅化身“健康速递员”,还特意准备了不同颜色的标签,为老人清晰区分药物;他还找来干净的便签纸,用工整的字迹写下用药指南,上面不仅标注了服药时间、剂量,还特意写好注意事项。“以前吃药总怕记错,现在看着标签和纸条,心里踏实多了。” 面对如此周到的服务,包爷爷有些惊喜。
“人至暮年,身体状况经不起马虎,在关怀细节中多下功夫一点,老人们的健康防线就更牢固一点。”泉心守护的服务不止步于 “帮老人配药” 的服务,而是深入到长者健康管理的核心领域——从了解老人的病史、用药习惯,到细化用药细节,每一步都带着专业与严谨。
重阳里的团圆烟火:美食烹出“晚年幸福味”
重阳节快到了,包爷爷家的门再次被敲响,这次,工作人员带来了包装精美的蛋糕和新鲜的食材,上前来迎门的老人也格外兴奋。有人在厨房煮面条、有人帮忙收拾桌子,有人则陪着老人聊天。“像和家里人过节一样。”老人吃着象征幸福的长寿面与甜美的蛋糕,感受着厨房里的烟火气、饭桌上的欢声笑语,弥补了心中“亲情陪伴”的空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家的温暖真正融进了包爷爷的心里。
每次回访,工作人员都会把包爷爷的反馈仔细记在专属服务手册上:这些从回访中捕捉到的细微需求让前期的服务不断优化、补位,让 “泉心守护” 形成从 “发现需求” 到 “满足需求”,再到 “跟踪优化” 的完整闭环。
“泉心守护”为老服务的工作人员对老年人的守护,始于一次电话里的问候,归于无数个日子里的陪伴;始于一张纸上的“守护蓝图”,归于一顿饭里“家的味道”。用专业的“深度”,缓解长者身体的病痛;用人文的“温度”,抚慰他们心灵的孤寂;用全面的“广度”,构建起全方位、“一人一案”的晚年生活支持网络,浸润每一位老人的心灵。
下一步,石泉路街道将继续以“泉心守护”为核心,联动乐助乐龄等更多社会组织力量,针对辖区内更多高龄、独居、失能老人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让“三度式”关怀延伸到更多长者身边。
栏目编辑:顾莹颖 文字编辑:赵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