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之后,为什么兄弟姐妹会不如外人

发布时间:2025-10-22 14:54  浏览量:1

前几天,朋友聊天,说他真不想和兄弟姐妹聚餐了。

朋友的哥哥在东莞开小作坊,几百万是肯定赚了。但是哥哥非常小气,给父母的钱很少;求哥哥办点什么,基本上做不到。

朋友的姐姐,除了过节回来吃一顿饭,平时就如陌生人一样。

小时候,我记得朋友和兄弟姐妹感情是很好的。一起上学,还比谁的奖状拿得多。如果有玩伴欺负他,哥哥姐姐立马要回击,保护欲妥妥的。

“我宁愿求外人,也不求哥哥姐姐”,这句话,我不敢相信,是从朋友口里说出来的。

为什么成年之后,你发现兄弟姐妹不如外人呢?

推己及人,造成情感认知偏差。

人有一个认知的局限性:总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把自己当成“中心”。

长期从自己的角度看家庭成员,“归因偏差”就出来了。

1.自利归因偏差。

成功的时候,觉得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失败了,就开始推卸责任,都是家里人不给力,不支持,关键时候掉链子等。

成年之后,我们会做投资,或者兄弟姐妹合作,一起找工作等。

一旦有差池,就把祸事的源头,算在对方身上,引发不满。

比方说,你在老家开农家游,弟弟借给你二十万。你要追加投资,弟弟就不答应。一旦你开不下去,就一准怪弟弟,就是不追加借款,太可恶了。

2.观察者偏差。

你的眼睛,一睁开就看到家里人。你往往看到的,不是他们的优秀,而是挑刺。

每个人都不完美,要挑刺,非常简单。做事不大气,找了一个抠抠搜搜的爱人,没有远见,错过机会,对父母不够好等,都是一根刺,可以扎你的心。

3.沉没成本。

一个往事,发生了多年。你总想改变,但是无济于事。你想起来就耿耿于怀。

不好的往事,在不断增加,这就让你有了愤愤不平的情绪。你怎么看,都没有看到家庭的未来。

4.认知偏差。

你固执认为,自己是对的。兄弟姐妹的论断,做法是错的。你也无法说服对方,对方也没有办法改变你,就彼此消耗。一开口,就很不愉快。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没有一个人,会是你的模版。你却要求一样,这有点强人所难。

一些待人的偏差,很奇怪的是,总引领人朝着恶意去想。一些好事,也可能被解读出恶意来。这偏差,就谬之千里。

过节的时候,弟弟从外地回来,带来一只养了几年的鸭子。

哥哥认为,父母都老了,牙齿都没有了,这鸭子怎么能咬得动?这不是弟弟没有孝顺的诚意吗?

哥哥长期在家伺候父母,看到弟弟的做法,肯定皱眉头。兄弟再开口,就不好办了。

我们常说的,父母偏心,待人的偏见,都是类似的心理。

外人就不一样了,即便有偏差,也无妨,毕竟不会天天在一起。外人之间的社交,也不是固定的几个人,也不会交集过深,因此我们对外人就没有太多反感。对比之下,外人比兄弟姐妹好一些。

《菜根谭》里说:“炎凉之态,富贵更甚于贫贱;妒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也说明了这样的状况。

凡事向内求,家庭关系就好多了。

有人问王阳明,怎么做圣人?

王阳明说:“圣人之心,人人本有,不假于物,多向内求。”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就看他是否“内观、内求”。如果总得盯着外面的世界,希望外人拉一把,肯定不会成功。

你觉得兄弟姐妹不如外人的时候,把关系反过来看,并且从自己开始改变,就好了。

自己变富有了,再去帮助家里人。

渡人先渡己。你有能力帮助到家里人的时候,带着大家致富,轻而易举。否则你费尽周折,也是做无用功。

你也要允许家里人,把自己做大做强,再去辐射带动你。

这样做,你就会理解,人为什么自私。也看到“自私”是有好处的。

减少依赖性,什么都求自己,不求家里人。

遇到事情了,第一时间想“我应该怎么办”,你积极改变的时候,兄弟搭把手,这就是意外的惊喜。

如果一直没有人帮你,也没有关系。因为你一开始就没有期待。

就是你的父母,没有拉一把,也无妨。毕竟,他们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

自己调整待人的方法,打心眼里去找别人的好。

其实任何兄弟姐妹,不存在一点好处都没有。只是好处没有足够,反而变成了不好。这是“100-1=0定律”。

也就是说,我们要丢掉“片面归因”,在看到自己的优秀的时候,也要看到他人的优秀。看一个家庭的整体,看关系互动的长期。

多数的家庭,比较上世纪来说,已经富有多了。

多数的家人是会礼尚往来的,在你落难的时候,一碗饭还是会给的。

看问题,见树木,也要见森林。看结果,还要看原因。

你的心有多好,家庭里的人,就有多好。家人之间,是互相的投射。

朱熹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记住,兄弟姐妹不够好,不如外人,其本质是“你自己不够好”。

如果你非常优秀,成为了家庭的致富带头人,人品好的标杆,那么你才有资格去要求大家。否则你都降低姿态,去服从家人的安排。

你应该做好自己,也允许兄弟姐妹做自己,各自安好。

作者:布衣粗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