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敬老”系列活动】大草湾村陈与娥:“敬老闺女”暖人心 善举点亮乡村风
发布时间:2025-10-22 17:14 浏览量:1
在大草湾村,只要提起陈与娥的名字,老人们的眼角总会泛起暖意,嘴里念叨着:“那闺女,心细得很,比自家亲闺女还贴心!” 今年 45 岁的陈与娥,不仅把自家老人的日子照料得熨帖温暖,更主动把村里独居老人的冷暖挂在心上,一笔一划记好 “日常关怀账”,成了全村老人口中名副其实的 “敬老闺女”。
陈与娥的孝,藏在照顾家人的点点滴滴里。公公多年前因病卧床,生活无法自理,她便成了公公的“专职护工”。每天清晨,她帮公公翻身、擦洗,再端来温热的米粥一勺勺喂;中午趁着阳光好,扶着公公坐在轮椅上晒晒太阳,一边轻轻按摩公公僵硬的四肢,一边唠着村里的新鲜事;晚上睡前,又细致地帮公公擦身、换洗衣物,把床铺整理得松软舒适。直到公公安详离世,她始终毫无怨言,村里人提起这事,都忍不住夸赞:“与娥这媳妇,比亲闺女还尽心,难得!”婆婆年纪大了,眼睛昏花得看不清药盒上的小字,陈与娥便琢磨出了“彩色分药法”—— 把降压药、降糖药按 “早中晚” 分开,分别装在红、黄、蓝三色的小布袋里,又在布袋上一笔一划写满放大的字:“饭后吃,1 片”“睡前吃,半片”,还特意把布袋挂在婆婆床头最显眼的挂钩上。“老人年纪大了,抵抗力弱,就跟小孩一样,得时时盯着才放心。” 每次邻居劝她歇一歇,她都笑着说这句话,眼里满是对老人的牵挂。
自家的事忙完,陈与娥的脚步又匆匆转到了村里独居老人的家里。贾坝社86岁的雷奶奶双目失明,生活诸多不便,陈与娥便把照顾雷奶奶当成了自己的任务。每天早上,她都会特意绕路先到雷奶奶家,推开院门的第一句话总是:“奶奶,我来啦,您昨晚睡得咋样?”接着,先检查一下煤炉,添上几块新煤,确保屋里暖和;在把屋子打扫干净。忙完这些,她会坐在雷奶奶身边,握着老人的手,跟她聊村里的家长里短,直到雷奶奶脸上露出笑容,她才放心离开。
村西的王爷爷今年78岁,儿女都在外地打工,他想学用智能手机跟孙子视频,却总弄不明白复杂的操作。陈与娥知道后,专门抽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坐在王爷爷身边,手把手教他。她先把视频通话软件的快捷键设在手机桌面,又找来一张硬纸板,用粗笔写了“按这个绿圈圈,就能看见小宝啦”,贴在手机旁边。怕王爷爷记不住,她还反复演示了好几遍,直到王爷爷能自己顺利拨通视频电话,对着屏幕里的孙子露出笑容,她才松了口气:“爷爷,以后想孙子了,就按这个绿圈圈,有啥不懂的,随时喊我。”
去年重阳节,村委会要办“敬老宴”,邀请村里 60 岁以上的老人参加,陈与娥第一时间报了名当志愿者。宴前一天,她早早来到村委会,系上围裙就忙开了:择菜、洗菜、刷盘子,手里的活计一刻不停,额头上渗了汗,就用袖子擦一擦,始终乐呵呵的。宴会当天,她端着餐盘穿梭在餐桌之间,给老人们添菜、盛汤,看到哪位老人面前的杯子空了,就赶紧上前倒上热水。有位张奶奶不小心把排骨汤洒在了衣服上,急得直搓手,陈与娥赶紧找来干净的毛巾,蹲在老人身边,小心翼翼地帮她擦干净,又怕老人着凉,跑回家拿了件自己的厚外套,帮老人穿上:“奶奶,您别着急,这外套您先穿着,等回家再换。”
宴散后,天已经黑了,陈与娥没急着回家,而是陪着行动不便的老人慢慢往家走。把每位老人都送到家门口,看着他们平安进门,她才回家。
有人问陈与娥:“天天管着家里和村里的老人,大事小事一大堆,你就不累吗?” 她总是笑着摇摇头,眼里满是真诚:“咱也有老的那天,现在多帮老人一把,看着他们开心,我心里也踏实。再说,照顾老人本来就是该做的事。”
如今,在陈与娥的带动下,村里不少年轻人也开始主动关心老人:有人帮独居老人干农活、收庄稼,有人帮老人代购生活用品,有人陪老人聊天解闷……“敬老闺女” 不再是陈与娥一个人的称呼,更成了大草湾村的一股暖人风气,像一束束微光,照亮了老人们的晚年生活,也让整个村庄充满了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