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种地,右手扛枪!赫尔松农民的真实日常,在战火下抢收粮食
发布时间:2025-10-22 20:09 浏览量:3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眼下最危险的职业之一,居然是农民。
在乌克兰的赫尔松的前线地带,农民下地干活,死亡率高得吓人。
他们成了移动的“活靶子”,一边要躲无人机,一边要防地雷。
手里除了锄头,还得攥杆猎枪。
这哪是种麦子,这是在枪口下抢粮食!
赫尔松的农田,看上去和别处没什么两样。拖拉机依然在耕作,但仔细一看,就能发现不寻常。这些农机身上,常常披着简易的防护网,像是给铁家伙穿了件破蓑衣,为的是抵挡无人机扔下的小炸弹。地里的活儿也全乱了套,天不亮就得下地,趁着天色昏暗打掩护,太阳一下山就必须收工,机器绝不能在地里过夜,否则很容易就成了靶子。
比这更可怕的是脚下。第聂伯河沿岸的大片土地里,还埋着数不清的地雷。官方数据显示,俄军撤离时留下了超过54万公顷的雷区。虽然排雷人员拼尽全力清理了大部分,但有些紧挨着河岸的地方,机械进不去,成了永久的风险区。有些老农没办法,甚至要先去学点认炸弹的本事,才敢战战兢兢地下田。
收成好了,烦恼却没少。过去,金黄的谷物都进宽敞的粮仓。可现在不行了,赫尔松地区的粮仓,十有七八都被炸毁了,成了俄军无人机和导弹的重点照顾对象。农民们想出了土法子:用巨型白色的密封袋来存粮,一个袋子能装下200吨麦子,像一条条白色的巨蟒,趴在田边地头。这办法虽然成本高了不老少,但目标小,灵活,好歹能保住一部分血汗收成。
存粮难,运粮更是道鬼门关。运粮的车队不能再走大道,得绕着危险区域摸索新路线,路上花的时间多了一倍还不止。有些合作社被逼无奈,自己组起了车队,还得雇上带枪的押车人,这运费自然水涨船高,农民到手的收入又薄了一层。
在这种环境下还在种地的人,图的是什么?早就算不过经济账了。一位失去了儿子的农场主红着眼圈说,这年月太荒唐,庄稼人本该琢磨怎么让种子长得更好,现在却得先想着怎么买枪保命。地里的产量也惨不忍睹,去年一公顷地还能打1500公斤粮食,今年因为卡霍夫卡水坝被炸带来的干旱,能收上500公斤就谢天谢地了。
但总得有人坚持下去。他们中,有的像那位知名的农民领袖奥列克桑德·戈尔迪延科一样,自己扛起猎枪,保卫自己的庄稼和工人,虽然他最终不幸遇害,但他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也有农场主干脆雇来退伍军人,给干活的队伍当保镖。活着,本身就成了最艰难,也最伟大的成就。
赫尔松的麦田,见证着人类最原始的生存韧性与最残酷的现代战争之间的角力。这里的农民,用播种对抗着毁灭,用坚守诠释着希望。当他们扶犁耙的手,不得不同时也扛起猎枪时,他们耕种的已不仅仅是粮食,更是一个民族在最艰难时刻对于生存和未来的坚定信念。他们的故事,远远超出了一般农业生产的范畴,成为这场冲突中最悲壮、最坚韧的注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