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建民:(4)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走出的开国骑兵少将

发布时间:2025-10-21 22:48  浏览量:2

铁血丹心照陇原——纪念开国少将康建民同志(1916一1977年1月18日),甘肃省定西县人,曾任红五军团骑兵团团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骑兵旅旅长。第一野战军骑兵第一师师长,36军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军长。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部队副司令员。

在共和国的开国将星中,康建民同志的名字或许并非最广为人知,但他从陇中山沟走出的革命征程,却如同一部浓缩的红色史诗,镌刻着对党、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这位来自甘肃定西的铁血将领,用61载的人生,书写了从贫苦青年到开国少将的传奇,其精神至今仍在陇原大地上回响。

一、早年经历与投身革命:陇原少年的觉醒之路(1916-1935)

1916年,康建民出生于甘肃省定西(今定西市安定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旧中国的动荡与贫瘠,在他年少时便埋下了对不公命运的反抗种子——亲眼目睹乡亲们在地主压榨与战乱中流离失所,让他早早懂得了“要改变命运,必先改变这个旧世界”。在给地主家放牛养马时练就了一身骑术。

1930年。入国民党新编十一旅雷仲田部当兵。

1932年7月,在谢志长,刘志丹等安排策划下,由高丽飞,曹胜勇等领导组织的西华池起义,起义后,康健民与起义部队开赴盘客原,与陕甘红军游击队会合,被编入红军陕甘游击队骑兵大队。

1932年12月24日,是16岁的康建民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天,投身中国工农红军,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名年轻战士。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二团成立后,组织上根据康建民善骑射的特点被编入红二团骑兵连。从此、康建民在马背上转战陕甘苏区冲锋陷阵、传送情报、文件屡立战功。彼时的红军正处于艰难转战时期,他却毫无惧色,跟着队伍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在行军途中主动承担起照顾伤员、传递情报的任务;

1933年,经过战火考验的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信念,深深烙进了生命里。1933年6月在任红二团司号员期间红二团南下失败后被捕,被押往西安大营当号兵,他伺机逃脱。后康建民在西安街上碰见刘约山等十五名机械工人,并随他们返回照金苏区。红26军42师成立后,任骑兵团连政治指导员,代团长,团长。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战火淬炼的钢铁战士(1935-1937)

土地革命战争的烽火,是康建民成长为合格指挥员的“熔炉”。这一时期,他先后参与了陕甘苏区反“围剿”、红军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在长征途中,他所在的部队多次担任后卫任务,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他带头冲锋、沉着指挥,多次在危急时刻掩护主力部队转移。

1935年9月,红25军到达陕甘边根据地,由红25、26、27、军组建了红15军团,康建民任红15军团骑兵团副团长、团长。9月下旬,康建民率团,参加了崂山战役,率领骑兵团占领前沿山头为主力部队,歼灭敌人,创造了有利条件。之后,在榆林桥战斗中,康建民率领骑兵团以迅猛的动作,时而正面冲杀,时而迂回击,充分发挥了骑兵的优势,使敌人闻风丧胆,有力的配合了主力作战。在陕甘边区的战斗中,康建民不仅练就了过硬的军事本领,更学会了如何发动群众。他深入农村,用家乡话向农民宣讲“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道理,帮助根据地建立农会组织,为红军扩充兵员、筹集粮草。这段经历让他深刻明白:革命的根基在人民,只有赢得群众的支持,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三、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的“敌后尖兵”(1937-1945)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唐建民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学习期满后,先后历任八路军留守兵团骑兵团团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骑兵团团长兼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骑兵旅旅长指挥部队长期战斗在陕甘宁边区北线,并深入内蒙古地区,发动蒙汉各族人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45年春,康健民率部进入绥东,绥中地区,歼灭了吴士儿、鄂友三伪军,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康建民再奉命奔赴华北敌后战场,在冀中平原参与创建抗日根据地。彼时的冀中,日军“扫荡”频繁、汉奸特务横行,环境极为险恶。他却创造性地运用游击战战术,带领部队在青纱帐里、在村庄巷道间与日军周旋——时而组织“破袭战”,破坏日军的铁路线与补给站;时而发动“地道战”,依托群众挖掘的地道网络,打退日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康建民带领部队被日军围困在一个小村庄。他临危不乱,一面组织战士坚守阵地,一面发动村民转移物资、救治伤员,最终凭借灵活的战术与群众的支援,成功突出重围,还缴获了日军的一批武器装备。这段经历,也让他与冀中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

四、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场的“攻坚猛将”(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康建民率部急驰晋北,参加了大同集宁战役,与进犯解放军的国民党军作战。先后参与了绥远、晋北、平津等重大战役。在战场上,他以“敢打硬仗、善打恶仗”著称——在绥远战役中,他带领部队担任主攻任务,面对敌人坚固的防御工事,他亲自勘察地形,制定“正面牵制、侧翼突袭”的战术,最终率先突破敌军防线,为战役胜利奠定基础;在平津战役中,他奉命指挥部队阻击国民党援军,连续坚守阵地七天七夜,未让敌军前进一步,确保了主力部队的作战部署。

每一场战斗,他都坚持“靠前指挥”,常常冒着枪林弹雨深入前线观察敌情;每一次胜利,他都将功劳归于战士与群众——他常说:“我只是个带兵的人,真正的英雄是那些冲锋在前的战士,是背后支持我们的老百姓。”

五、新中国成立后:躬身奉献的“人民公仆”(1949-1977)

1949年2月,康建民任改编后的第一野战军骑兵第一师师长,9月奉命改编国民党绥远起义部队,担任该部改编后的36军政治委员。

1951年,康建民与代军长王建业一起,率36军赴朝参战。回国后,康建民进入军事学院高级指挥系学习,毕业后任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军长等职务,并兼任石家庄卫戍区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后,康建民并未停下奉献的脚步。1955年,他因革命功绩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开国少将之一,但他始终保持着“战士”的本色——生活中勤俭节约,衣服破了补了又补,却常常将自己的津贴捐给困难群众;工作中兢兢业业。

1962年,康建民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1968年后兼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革委会主任。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致力于军队现代化建设与边疆稳定。

在内蒙古工作期间,他深入牧区,走访牧民家庭,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需求,推动部队参与地方建设,帮助牧区修建公路、建立学校;在兰州军区任职时,他关注边防部队的后勤保障,亲自到边境哨所调研,解决战士们“吃水难、取暖难”的问题。即便在晚年身体欠佳时,他仍坚持工作,直到1977年1月18日,因积劳成疾不幸在银川逝世,将生命最后的光热,献给了他毕生热爱的事业。

六、荣誉与精神传承:永不褪色的红色丰碑

康建民同志的一生,获得过无数荣誉——除了开国少将的军衔,他还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这些勋章背后,是他为革命事业立下的赫赫战功,更是他“对党忠诚、为民服务、艰苦奋斗”精神的见证。

如今,他的精神仍在传承:在他的家乡定西,学校里会讲述他的革命故事,激励着新一代陇原青年;在他战斗过的冀中、内蒙古等地,纪念馆里陈列着他的遗物,让后人铭记那段烽火岁月。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为民情怀,“不畏艰险、勇挑重担”的战斗精神,早已超越了时代,成为激励后人奋进的红色财富。

七、轶事:将军的“乡土情”与“朴素心”

康建民虽为将军,却始终保持着乡土本色。据身边工作人员回忆,他说话总是带着浓浓的甘肃口音,即便身居高位,也从不摆架子——每次见到家乡来的同志,他都会拉着对方的手,问起定西的庄稼长势、乡亲们的生活;有一次,家乡的亲戚来部队找他,想让他帮忙安排工作,他却耐心解释:“我是人民的将军,不是自家的‘靠山’,工作要靠自己的本事找,不能搞特殊。”

他对自己的要求更是严格:部队食堂的饭菜有时会为他单独加一道菜,他却坚持要和战士们一起吃大锅饭;他的子女上学,他从不允许他们透露“将军子女”的身份,要求他们“和普通孩子一样,靠自己努力”。这些小事,虽不惊天动地,却尽显一位老革命家的朴素与纯粹。

八、家庭情况:家风如灯,照亮后人

康建民同志的家庭,是革命家庭的缩影。他与妻子相濡以沫,两人在革命战争年代相识,始终相互支持——妻子曾跟随他在敌后战场从事后勤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也始终保持低调,从不因丈夫的身份谋取特殊待遇。

他们的子女,从小便在父母的教育下树立了“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观念。子女们长大后,有的投身军队,继承了父亲的军人本色;有的扎根地方,在平凡岗位上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康建民同志留下的家风,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家人始终走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从未偏离。

从陇原少年到开国少将,康建民同志的一生,是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而奋斗的一生。他用热血与忠诚,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他用朴素与坚守,书写了革命军人的本色与担当。如今,山河已无恙,岁月皆安澜,但这位从定西走出的将军,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红色丰碑上,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