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句劝:糖尿病不想肾衰竭,这4种食物真的要少吃,别不当回事
发布时间:2025-10-23 15:37 浏览量:3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数据与权威指南结合个人观点撰写,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欢迎关注、收藏。
前几天在门诊碰到一位老朋友老刘,他是个典型的糖尿病患者,患病十多年了。
平时人挺开朗,也按时吃药,就是嘴馋,什么都想尝两口。
这天他拿着化验单,一脸发愁地对我说:“医生,我这肾指标又高了,是不是药没用了?”
我看着单子叹了口气:“药没问题,问题是你嘴太‘不老实’。”
老刘挠挠头:“我就吃点咸菜、火锅、烤串,咋就把肾吃坏了呢?”
其实,很多糖尿病患者都会犯这个错误——控制住血糖,却忽视了饮食对肾脏的长期影响。
糖尿病本身就是一种“血管病”,它不仅让血糖升高,更会悄悄损伤全身的微小血管,肾脏首当其冲。
肾脏就像身体的“过滤器”,要把多余的废物排出去,但如果血糖长期高,它就像被不断冲刷的筛子,慢慢开始漏、开始坏。
等到尿蛋白升高、肌酐变多时,往往已经进入糖尿病肾病的阶段。
要想护住肾,除了控制血糖、按时服药,更要在“吃”上长个心眼。尤其这四种食物,看似家常,吃多了却最伤肾。
第一种要少吃的是高盐食物。很多人嘴里没味道就觉得饭没下去,但盐吃多了,肾脏就得加班。
盐里主要成分是钠,摄入过多会让身体保留水分,血容量增加,血压上升,而高血压又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推手。
肾脏每天要像机器一样过滤大量血液,压力一大,过滤膜就会受损。
想要吃得健康,可以用葱姜蒜、柠檬汁、香菜等天然调味料代替部分食盐,让食物有味又不重口。
第二种要少吃的是高蛋白食物。有人认为糖尿病人不能吃糖,就要多补蛋白来“强身”。
可事实恰恰相反,蛋白吃多了,肾脏就要额外工作去代谢这些废物。
正常人可能没什么问题,但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已经很脆弱,负担太重就容易出现尿蛋白升高。蛋白质并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够用就行”。
比如,瘦肉、鸡蛋、豆制品都属于优质蛋白,但每天吃的量要控制。可以把肉类改为蒸、炖、煮的方式,不油炸、不浓汤。
第三种要少吃的是高糖和高碳水食物。
糖尿病人本就血糖偏高,如果还常吃甜食、糕点、含糖饮料,血糖波动会更剧烈。
血糖升高就会让血液变得粘稠,血流速度减慢,肾脏的毛细血管像被糖浆裹住一样,久而久之就“堵”了。
有的人说自己不吃糖,可主食却是一碗又一碗的米饭、白面馒头,这些高碳水的食物进入体内,同样会变成糖。
要想稳血糖、护肾脏,主食可以改成粗粮,比如燕麦、玉米、糙米、荞麦面等,它们的升糖速度慢,还能提供膳食纤维,帮身体排毒。
第四种要少吃的是高钾高磷食物。
很多人不清楚这一点,以为水果和坚果都健康,于是天天吃香蕉、橙子、瓜子、核桃。
其实,当肾功能开始减退时,排钾能力下降,钾在血液中积累过多会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危及生命。
而高磷食物,比如动物内脏、奶酪、虾皮,也容易让血钙下降,骨头变脆。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防止肾功能恶化的关键是让电解质平衡。水果并不是不能吃,而是要选对种类、控制分量。
除了这四类食物,糖尿病患者平时还要注意饮食节奏和生活习惯。
吃饭别太快,细嚼慢咽能减轻血糖波动;多喝白开水帮助代谢废物,但别一次喝太多;每天适当活动,让血液流动顺畅。
血糖、血压、血脂、尿蛋白这几项指标要定期监测,它们就像“早预警”,帮我们看清身体的变化。
现代研究发现,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单纯吃药更能延缓肾病的进展。
每天多动一动、少吃一口重盐的菜、少喝一口甜饮料,都是在为肾脏减负。
所以,听一句劝,如果有糖尿病,不想肾脏出问题,那就从今天开始,把盐罐盖紧一点,把肉盘少夹一点,把甜食放远一点,把坚果和水果的量掂量掂量。
吃饭不是禁锢,而是智慧;控制不是委屈,而是为了让身体多陪伴我们走更长的路。健康的日子,不在于吃得多,而在于吃得稳。
个体体质差异大,本文仅为科普信息,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如有健康问题,请及时咨询正规医疗机构医生。
参考文献:
[1] 王莉.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饮食管理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0(12): 45-48.
[2] 刘强. 控制蛋白摄入对糖尿病肾病进展的影响[J]. 中华内科杂志, 2021(6): 50-53.
[3] 陈慧. 中医“肾气亏虚”理论与糖尿病肾病防治探讨[J]. 中医药导报, 2019(9): 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