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百般暗示!蔡正元挺身而出 卢秀燕或成破局者 韩国瑜有苦难言

发布时间:2025-10-24 02:36  浏览量:3

就在今日(10月23日),国民党新任主席当选人郑丽文在接受专访时明确表态,未来党内台湾地区选举候选人提名将坚持“公平公开”的原则,强调“蓝营政治明星不止一位”,并承诺通过制度设计来选出“最强且最适合的人选”。这一表态引发了党内对候选人提名机制的热议,前民代蔡正元随即提出“封闭式初选”方案,对此引发外界对蓝营选战策略的关注。

郑丽文

一、郑丽文何出此言?其目的是什么呢?

要知道,国民党内部长期存在“征召制”导致的派系内定问题,就比如2024年侯友宜提名引发党内反弹。郑丽文以“制度透明化”为矛,直指朱立伦时期“修改规则延长期限”“选择性颁发资格”等操作,试图将提名权从派系领袖手中转移到制度框架中来。其主张的“五次民调加权法”,实质是建立技术性防火墙,来避免赵少康系媒体通过舆论操控候选人的形象。

朱立伦

此时通过强调“政治明星不止一人”,郑丽文既可以安抚卢秀燕阵营,又为郝龙斌、罗智强等潜在竞争者预留空间。此举就是为了避免过早树敌,并通过“多点竞争”来稀释卢秀燕的“共主光环”,其本质就是要瓦解传统派系“拥卢反郑”的联合阵线。

卢秀燕

对于郑丽文此举的目的,小编有自己的见解;郑丽文通过提前确立提名规则,来预做选举布局。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1、若台南、高雄等南部县市采用“封闭式初选”,则可避免派系内斗引发资源内耗。

2、如果北部采用“公开民调”,那么就有利于塑造其“公平竞争”的媒体叙事。

这种弹性策略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以制度换选票”,但最终效果如何,暂不得而知。

二、蔡正元主张的“封闭式初选”能否解决国民党提名机制的“通病”呢?

蔡正元提出的“封闭式初选”模式,其核心在于限定候选人范围与党内协商优先。其操作路径包括以下:

1、由现任党主席或中常会选定若干候选人,并签署“不参选承诺书”,避免出现大规模初选引发的资源消耗与派系内斗。例如,朱立伦时期在处理南投县长提名时,就要求马文君与许淑华签署协议后进行内部民调,最终也仅向当事人公布结果。

2、通过多次民调来剔除极端值,对中间三次结果进行加权平均,以此来减少数据上的偏差。

3、仅向候选人本人披露最终民调数据,避免舆论压力导致参选人“未战先败”。韩国瑜2019年参选时就曾采取类似策略,但因未公开数据遭质疑“黑箱操作”。

对于采用“封闭式初选”有何利弊呢?

优势:通过限定候选人范围,避免“全民调”引发的长期混战。例如,2024年蓝营初选因郭台铭“搅局”导致资源分散,而封闭式机制可提前锁定竞争者,从而减少派系间的角力。同时,在限定范围后,党内协商与民调周期可大幅缩短。例如朱立伦在处理新北市长提名时,就通过封闭式机制在两周内完成了协调,从而避免拖延选战布局。

挑战:封闭式机制易被质疑为“密室操作”。例如2024年侯友宜提名中,民调数据未公开引发了基层的不满,认为“党主席钦定候选人”。蔡正元虽提出“五次民调加权法”,但若缺乏第三方监督,仍难以消解党内的不信任。

蔡正元

蔡正元的封闭式初选本质是“可控竞争”框架,其成功与否取决于两大条件:其一,需获得朱立伦系、郝龙斌系等派系的支持,避免因利益冲突导致机制出现瘫痪;其二,需通过阶段性开放与透明化设计,逐步重建党员信任。例如可先在2026年新北市长提名中试点封闭式初选、然后再推广至全台层级。

三、蓝营对此持什么立场呢?

郝龙斌虽表态支持郑丽文,但私下却要求其“优先保障军系票源”,并试图通过提名罗智强等“亲信”进入中常会,以维持传统势力在党内的影响力。而作为朱立伦“嫡系”的国民党智库副执行长凌涛则公开批评郑丽文“忽视中间选民”,主张回归“务实路线”,来避免因两岸政策激化对立。

右一为罗智强

卢秀燕虽被郑丽文列为潜在候选人,但其本人坚持不参选、不站台、不表态的三不政策,实质通过冷处理来迫使郑丽文承诺“提名透明化”,以此来避免过早的卷入竞争当中。其中,以台中市议员蔡锦隆为代表的“中间派”,提出“先通过2026选举来检验郑丽文改革成效”,再来决定是否支持其2028年选举的布局,避免因路线争议造成提前分裂。

蔡锦隆

综上所述,蓝营内部对郑丽文改革的接受度,关键取决于派系竞争与政党转型需求。改革派需在“程序正义”与“派系妥协”间找到平衡,保守派则面临“守旧失势”与“开放风险”的两难。后续的县市长选举或成郑丽文的“审判庭”,若是成功,接下来的安排就可按部就班;反之,如果失败,郑丽文针对2026县市长选举的布局或将提前宣告失败,甚至其本人都有可能“引火上身”。朱立伦、卢秀燕对此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