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后,医生叮嘱吃药的糖尿病人:气温骤降切记“3防3忌”

发布时间:2025-10-23 20:16  浏览量:3

本文192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霜降一过,冷空气就像被打开了阀门,气温说降就降。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天气一冷,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

“天气冷,血糖容易高。”在门诊接诊中,一位内分泌科主任直言,进入霜降节气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明显增多,尤其是原本用药控制平稳的病人,也常常在这个时候“失控”。

为什么一降温,血糖就跟着上去了?医生提醒,霜降后的这段时间,糖尿病人务必要牢记“3防3忌”,才能稳住血糖,不被寒冬“偷袭”。

天气变冷,身体会自动进入“冬眠模式”。专家解释,气温下降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激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同时,寒冷会让血管收缩,胰岛素在外周组织的利用效率降低,导致体内血糖难以及时被“处理掉”。

不仅如此,人的运动量减少、饮食热量增加,也是血糖升高的“幕后推手”。

“很多人天一冷就窝在家里,饭量却一点没减,甚至还吃得更油腻、更甜。”医生指出,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是霜降后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高发诱因

冷空气来袭,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高发,而感染本身就会引发血糖飙升

医学研究发现,感染时,身体会释放大量的炎症因子和升糖激素,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血糖水平迅速升高,甚至诱发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

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在霜降后要特别注意保暖,减少出入人群密集场所的频率,必要时可按医嘱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

冬季是心梗、脑梗的高发季,糖尿病人本就是高危人群,寒冷会进一步加重血液粘稠度和血管收缩风险。

“有些患者早上起床不加衣服就去遛弯,一阵冷风吹过,猝然倒地。”医生提醒,霜降后,糖尿病人清晨和夜间外出一定要注意添衣保暖,特别是保护好头部和四肢末端,避免血管剧烈收缩。

冷天里,日照时间变短,人的心情也容易低落。情绪波动会刺激肾上腺素释放,进而引起血糖升高。

医生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多晒太阳、适度运动,不仅有助于稳定情绪,也有利于血糖控制。

“我觉得最近血糖稳了,就把药减了一点。”许多患者在冬季因为“感觉良好”而擅自调整药物剂量,甚至停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医生强调,糖尿病治疗需长期规范,任何药物调整都必须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特别是在气温变化大时,更不能随意更改药量。

“天冷喝碗热粥,舒服!”这是很多人的冬日习惯,但对糖尿病人来说,喝粥是个“陷阱”

粥类食物消化快、吸收快,升糖指数(GI)普遍较高。尤其是小米粥、白米粥、八宝粥这类煮得软烂的粥,进入血液的速度比你想象得还快

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冬季早餐可以选择全麦面包、鸡蛋、青菜、豆腐等低GI、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既暖身,又控糖。

“天气太冷,不想动。”很多人一进冬天就“冬眠”,一天到晚窝在沙发里不挪窝。但久坐不动是血糖管理的大敌

研究显示,每增加一天久坐时间两小时,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20%。而对于已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久坐更容易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即便天气再冷,也建议每天保证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在室内快走、跳绳、原地踏步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控制得好不好,只看药吃得准不准。但医生强调,真正稳定血糖的关键,是“药物+生活方式”的双重管理。

进入霜降节气后,糖尿病人尤其要重视以下几点:

· 定期监测血糖,特别是早晨空腹、餐后两小时和睡前血糖。

· 保持作息规律、不过度熬夜,避免内分泌紊乱。

· 注意饮食结构调整,控制总热量、减少精制碳水。

· 及时关注身体变化,如出现乏力、口渴、尿频等症状,应尽早就诊。

总结

糖尿病是一场“慢性战役”,而霜降后的季节,就是这场战役的“高风险期”。稳住血糖,就要从细节做起,从“三防三忌”做起。

管住嘴、迈开腿、按时吃药、心情舒畅,才能在寒冷的日子里,过得安稳、过得健康。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糖尿病防治核心信息》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3]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霜降节气糖尿病管理建议》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