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能享受哪些特殊待遇?至少有四点,是举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发布时间:2025-10-25 17:36  浏览量:3

很多人都说古代的读书人把科举看得比什么都重,到底为什么?谁都知道,考中就能做官,有名有利,那哪有不拼命的理由?进士的故事听得多了,似乎总归也就是那几套说辞,不过扒拉细枝末节,细想一下,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

清代的进士,看似风光,数量并不少。可是,找本正史数据看看,全国三百年全加起来也才两万三千来号人,分到省里、府里、县里,简直稀得跟金子差不多。有据可查,云南、甘肃、西藏这些地方,有的县整个清朝都没出一个进士,有的甚至为数为零,遥不可及。结果就变了味,这玩意儿稀罕到什么地步?

进士,的确是起点高,但也不是都像传说那样,随便一考中了就能“红得发紫”。顺治头两科漂亮,二甲、三甲的新科进士一上来就是正四品知府。换到康熙以后,水准降了,平均要排队八年才分配到官职,熬不过的这波人估计得抓狂。但你要说要学官,那倒立马能用,也不要等。那知府和知县,听着名字差得不多,实际薪水和地位怕是…嗯,这里就不细数,差距大得很。

举人就不一样了,有人说举人也是“半个官”,其实那只是说明得了一张做官资格证。清初管得松会让举人直接当官。后期严格了,规定三次会试都考不上才能凭剩下的名额参加大挑。大挑,每六年一次,数量虽然多,可标准是看长相气质,你写得再好,自个儿长得不行也白搭。那么,才子和美男子,哪个更适合为官?答案有点魔幻现实了。

进士,进士,这名头就和现在的“博士后”差不多,谁都不爱和他们同场比拼。掌管吏部、礼部这些部门的高官,进士起家,比举人那是正经高一个层次。再看各省学政、考官,起步线就是你得有进士头衔。这一来一回,要晋升、要进步,谁的路更宽敞?进士当然多选项一点。举人,顶多做个县官,往上走难度指数翻倍。有点像,应届生和社招,关系户和硬实力,差别就明摆那儿。

不过进士也不是最高峰,翰林院那个行当,门槛比进士高得多,说白了,要先是进士,还得是翰林。内阁大学士这些岗位,历史数据里,清代能坐上的大多出自翰林。举人要想跃龙门,做宰相那种,左宗棠这样的凤毛麟角。别老拿“举人拜相”说事,那是极少数,基本可以忽略。

外放做地方官,知县这个位置最杂,有进士有举人有监生有捐纳来的。吏部搞了个考察期,不明说其实就是看学历,进士来了基本马上安排上岗。举人、贡生呢?有的光熬资历就得等上好几年,甚至靠边站一直坐冷板凳。官场歧视学历,清代是常态,别觉得只是现代社会才“拼学历”。

有意思的是,进士和举人一块分了缺,提拔的时候速度又拉开距离。数据来看,后头那些升迁快、被重用、当到封疆大吏的,清朝绝大部分还是进士出身,这一点都不夸张。

退休回乡的进士,地位不亚于地方“土皇帝”。新官上任头一桩事,不是拜佛烧香,而是得赶紧先去和这些老进士们打好关系。拍马屁你学不会,地方根本打不开局面。说严重点,搞不好帽子都保不住。退休进士在地方有多吃得开?地方百姓早就心里有数。

经济方面的待遇更夸张。秀才和举人本人免赋役,家人可没这待遇。可你遇上个在籍进士,他的全家直接免税!所以有些地方百姓会想办法把地挂上这些进士名下,钻政策空子,也是被逼出来的结果。这招官方其实心知肚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基层本就是条条框框之外才能活下去。

考个进士太难,十年八年的苦读,搏的不只是功名,还有家族荣光。说是这样说,也不是所有进士都热衷为官。有的考上了,发现官场冷漠无情,鄙夷官场那套,哪怕只做了个短工也懒得多待,直接辞职走人。回乡专心搞学问,不理俗事。倒也有人干脆被地方官聘去书院做山长,这职位要求高,非进士不能上。各省名书院的山长比县官工资还高多了,好多进士自豪得很。不过秀才举人若想进书院当教习,只能去县级的,工资低得令人唏嘘。

说多了,进士哪里止这些优越?院试、乡试、会试,小小的考场里,藏着多少起起伏伏。数据不骗人,清朝两万多进士,分散到三百年,不到每年百来人。而全国县多达千余。受教育底子薄的地方,一县几百年无一人高中。这种“罕见稀缺”,无论哪个行业都能得天独厚。

不过历史也会有例外,有些进士出身没用,完全混得很惨,被政局折腾得生也不是死也不是。也有些举人通过别的路径逆袭了,官做得比一般进士还风光。那是不是说,进士、举人其实差不多?不全是,有例外不代表是常态。

可你说现代学历是不是比清朝那会儿还讲究?恐怕还真不一定。道听途说,现今一些地方官招录,还倾向于重“证书不重能力”。和清代秀才、举人、进士三分待遇,居然有了一丝相似?有点荒唐,但看惯现实倒觉得理所当然。

历史进士身上那层光环,和制度绑定得紧。脱了光环,只剩普通人。很多热议“状元是人生赢家”之说,其实根本没人记得他们后来的下场。清代进士,得意的得意,沉沦的沉沦,说到底,都是一地鸡毛。

仔细琢磨下,进士的身份、官场的晋升、经济待遇与个人选择互相拉扯,彼此矛盾。进士优越?当然优越,举人也绝非全无翻身机会。那些年功名利禄、家道兴衰、乡党关系搅和在一起,最后的结局各有分歧,谁也说不清都幸福到了哪。

其实,进士之“值钱”,根本不是靠个人,而是一套社会体制推出来的结果。三千弱水只取一瓢的稀缺、彻底绑定仕途和地位、官场流动的一步升天、经济上的巨大红利。说白了,进士就是那个举头三尺的系统漏洞,谁碰上了谁红谁发财。不然十万人挤独木桥也不会疯狂了。

书院、官场、地方这些碎片般的场景里,有抱负的进士也好,短命的也好,混日子的也罢,留在史书上的不过寥寥数笔。官场上走到头就那么几个人,大多数人也照样泯然众人矣。

现在去看这些历史繁华,其实只有那些深夜里还在读书的人最懂,这一场名利游戏,既荒诞又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