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海内外40余人组成的程氏参访团走进中德集团参访交流

发布时间:2025-10-26 10:04  浏览量:1

10月24日,来自海内外40余人组成的程氏参访团走进中德集团参访交流 ,受到中德集团董事长程田青等的热情接待。双方围绕文化传承、资源共享及未来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共谋合作发展。

△中德集团国内首家门窗博物馆

△中德家系统门窗全自动化生产车间

参访团一行先后参观了中德集团国内首家门窗博物馆、中德家系统门窗全自动化生产车间、中德管业生产基地,中德铝业生产基地、中德新能源生产基地、中德家美好生活体验馆等单位,全面了解了中德集团以文化自信赋能商业创新,以伦理使命引领可持续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骄人成绩。

△中德管业生产基地

△中德铝业生产基地

△中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中德家美好生活体验馆(系统门窗体验区)

△座谈交流活动现场

△联合创始人(哈尔滨)程文林

△世界罗马俱乐部执委,化工企业顾问,德国化工博士(新加坡)程文亨

△中华孔子学会二程理学专委会理事程向阳主持会议

中华孔子学会二程理学专委会理事、二程理学研究员、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理事程向阳主持。

△中德集团董事长程田青作交流分享

中德集团董事长程田青在交流分享中首先对参访团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程田青表示,“程氏文化,尤其二程理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将其发扬光大,让二程思想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他以中德发展24年历程为例,用中德“十有”(言之有己、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信、言之有约、言之有神、言之有趣、言之有据、言之有典、言之有用),从不同角度对新时代下,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及应用,向现场的领导嘉宾进行了交流汇报。

程田青说,中德集团从一家小作坊,发展到现在拥有塑钢型材、塑料管道、建筑铝型材、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零部件、家装事业部、海外事业部等产业、7个全资子公司、1家控股子公司和两大生产基地(即山西长治生产基地和西南成都生产基地),位居行业前五的集团企业,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德以治企

德不孤者必有邻,品不优者难怀远。一德立而百善从,一言信而百诺重。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企业也是如此。

习总书记提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商无德不存”。 中德集团国内首家门窗博物馆有个大大的“德”字(“德”的释义,就是要一心一意、不偏不倚,走人生该走之路。),中德集团正是靠着“德”,一步一个脚印把企业做强做大的。 中德的发展脉络,从“德”字开始。程家祖上在长治经商,商号为“德顺坊”。这个寄予几代人执着追求的“德”字,被嵌入企业的名称,不仅成为中德集团最具特色的标志和符号,也是中德集团在企业经营实践中最重视的价值取向,包括荣誉墙上展示的荣誉成果,正是中德集团“德以治企”的生动注脚。

△参访团领导向程田青董事长赠送书法作品

中德在经销铝合金型材时,就以自己独特经营的方式——卖出不同,树立了自己的形象。当时的市场上,一根铝合金型材的规格长度一般是6米,客户不管是需要5米还是3米,都得以6米卖,这是商家的通行规则,消费者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中德与别人不一样,用户要5米,他就向厂家订制5米;用户要3米,他就订制3米。用户省了钱避免了浪费,中德赢得了信誉,获得了客户的信赖。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中德集团信守的经营准则。我时常会给公司的管理人员和员工讲“张瑞敏怒砸不合格冰箱”的故事。而相同的一幕发生在了千里之外的中德集团。

△参访团领导向程田青董事长赠送书法作品

2003年7月的一天,生产一车间20#机因喷码机调整不及时,致使当天生产的80经济框中有36包出现半码。第二天早上,接到检验反映的情况后,我立即责成技术总监和生产部长组织当班生产员工到现场,并当众宣布对这些产品作为不合格产品进行破碎。

而正是因为有着对“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的精神坚守,中德集团不仅赢得了市场的信赖,更塑造了中德集团独特的品牌形象。

文以化人

中德二十多年的风雨之路积淀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年来,我们以中华传统文化的治理观为指引,通过企业文化打造企业软实力,构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其灵魂是“五多”(多学习、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经营哲学是“正己善为”,做事先做人,只有“正己”才能“善为”,只有“己正”才能“为善”。企业文化的根本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这一系列文化理念,共同铸就了中德集团稳健发展的精神内核。

△程田青董事长献上《文化中德》书籍

中德集团的“五多”文化理念,其中“多学习”被视为核心要素之一,居于首位。坚持终身学习无疑是适应这个时代变化最好的方法。

我的一个同学曾问我,在全国那么多的讲座,竟然不照稿子就背下来了。我对他说:“在每个周日的早晨,我都会从七点学习到八点,25年来雷打不动。”25年来,我的知识大厦是一砖一瓦垒起来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就是“点点论”——比别人早起一点点,比别人晚睡一点点,比别人多干一点点,比别人多想一点点,比别人的创新再多那么一点点,点点汇聚起来就是巨大的能量。

“格物致知”,这是二程提出的重要方法论。美国前通用电气(GE)CEO杰克·韦尔奇也说过:“你可以拒绝学习,但是你的竞争对手不会。” 我们处于一个多变、动荡、不确定的时代,劳动力人口结构、技术革新、地缘政治、ESG 等多方面的巨大变化,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企业董事长我迫切希望能够找到新的思路。

我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就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探索我的未知、提升自我认知,不断突破圈层,紧跟时代,为跑赢中国经济的下半场马拉松赛寻找答案。在这里我似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中欧的校训:认真、创新、追求卓越。

德鲁克曾经说过:“动荡时代最大的风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应对今天的动荡。”在经营管理企业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老手败于趋势,新手败于常识的悲剧发生。要顺应趋势在某个时期获胜,但要靠遵循常识才能跨越周期,实现常胜。

“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不学习不创新就是现代文盲”。因此必须保持终身学习,才能让企业在动荡中健康发展。

△中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我全程参加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组织发起的四场全球CEO课程日本、内蒙、欧洲和英国模块的学习,近距离接触世界一流企业,了解它们的历史和传承,学习其优秀的管理经验。通过游学,我对企业管理、企业匠心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现代企业中,西方的企业理论讲“管理”,着眼的是解决企业运作中的具体问题之“术”;而东方的企业儒学则强调“治理”,探求的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长治久安之“道”。新儒商的企业治理智慧,将“道”与“术”相结合,其基本精神是中学明道、西学优术、中西合璧、以道御术。

日本游学时,我们去了索尼、松下等企业,深入了解了日本过去取得巨大成就的企业,在经历了缓慢衰退陷入泥潭里后,应如何通过转型中的创新来实现企业重生。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的企业界据我观察就是不急不躁、行稳致远、追求卓越、完美主义、创新创造,最重要的就是转型中的创新。

在欧洲,我们重点参观的几个百年企业,如维旺迪跨国集团、迪奥、欧莱雅,以及创立于1665年的圣戈班,我感受颇深。我认为这些企业可以尚存百年最重要的就是守正创新,以文化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公司上下做到了的高度一致性,始终保持激情与积极性,坚持可持续发展,有创新、有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始终保持创业精神。

在英国游学,可以说是“处处是课堂,处处皆学问”。《新全球格局下的中国企业出海战略》告诉我们,企业出海要具备全球化思维,市场扎根需长期投入,“发点小财就走”的思维会因战略短视、合规风险和市场认知不足而遭遇致命打击。

在文化方面,主张跨文化的合作和交流。也就是,企业出海的同时,文化也要出海。比如,我们在四川成都建厂,到那里的第一天,我在大会上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作为山西人,不远万里,从中国的华北来到岭南边陲,本质上是晋商文化和川蜀文化的交融和发展,并不是要谁排斥谁,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这样才能扎根巴蜀大地。

总之,不同国家的文化有其独特的特点,但也分享着许多共通之处。

在寻根阿什里奇探索英国传统文化的交流讨论环节,我阐述了我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看法:

企业文化的根本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王晓宇教授听了后,非常认同,在游学结课总结仪式上,她用这“四句话”点题结尾,完美收官。

近距离接触世界一流企业,了解它们的历史和传承,学习其优秀的管理经验。这对我们适应我国经济下行形势下的转型创新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著名教育家李希贵曾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点亮人”。通过中欧全球CEO课程的学习,听了众多名师、大咖的真知灼见,我更加坚定了经营管理的方向和思路,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为公司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我们要保持终身学习,拥抱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信息和数据成为了新的石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正在引领着新一轮的产业革命。要成为新时代的商业领袖,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商业知识和管理技能,更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强大的学习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无论是课堂上的理论讲授,还是创业中的实践,亦或是与业界精英的交流互动,都将是提升自我、拓展视野的宝贵机会。

△中德家系统门窗全自动化生产车间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国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德集团从5万元起家到年产值30亿,24年逆袭的秘诀:上半场靠“短跑思路”拼资源,下半场以“五新战略”创未来。

上半场‘短跑思路’要求企业有集中爆发力,此时拼的就是“资源和机会”。

△中德型材生产基地

中德刚筹备办厂时,啥都没有 —— 没场地、没资金、没人才、没技术。但我们有晋商那股 “借鸡生蛋” 的劲儿,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立身处事原则。租赁国企的闲置工厂车间,这是借场地;凭借与银行十多年的信用,谈 “贷款”,这是借资金;可以不“为我所有”,但要“为我所用”,这是借人才。就这么 “无中生有”,把一个小作坊,在中国经济上半场成功突围,做成了全国知名品牌。

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下半场的马拉松,企业在市场、消费者双收缩的情况下还想盈利,要跑赢下半场马拉松赛,就需要战略和创新。“战”就是要干什么,“略”就是不干什么。

这个时候,我们肯定不能带着上半场的短跑思路参加下半场的马拉松赛,会形成极大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会导致老手败于趋势,新手败于常识。

△中德家美好生活体验馆(系统门窗体验区)

当前,房地产市场已经从解决“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的发展阶段。面对经济新常态,中德集团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指引,走出了一条“转型而不转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提出了三大战略转型项目:系统门窗、家装管道、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原先中德针对的是ToB客户,主要是房地产企业,但大型房企衰落了之后,现在改做ToC市场,让建材走进千家万户。中德从单一的建材提供者,转向给消费者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构建一个为商家和消费者互利共赢的生态系统。

从TOB到TOC的转型,本质是“厚德载物”价值观的延伸——把企业对合作伙伴的诚信,转化为对消费者的极致服务;是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与现代管理结合的实践。

△中德家美好生活体验馆(系统门窗体验区)

它告诉我们,下半场马拉松赛,必须颠覆传统,换一种经营思维,采用轻资产的模式,把房地产高速发展期留下的门窗剩余生产力纳入到平台上来,像共享经济那样,通过数字平台快速精准获客,共同解决消费者的问题。

王高教授“人本营销时代,企业如何借助‘人感’做营销”的文章,对中德的营销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它颠覆了以往的销售模式,向“以人影响人”转变,营销进入“人本时代”,品牌实现“种草营销”!更多关注消费者内心的声音,实现“口口相传”,这也是我很早就提到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他人怎么说”变得非常重要。“人对人”的影响简化了消费者的购买路径,对品牌营销变得至关重要。

还有陈威如教授讲的《数智时代的平台化战略 产业重塑的思维和方法论》、许定波教授的《绩效管理》课程中,海尔张瑞敏在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提出了“人单合一”的管理模式等等,对中德的经营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德家美好生活体验馆(家装管道体验区)

在管理模式创新上,我的诀窍是“人叫人干人不干,政策调动千千万”。通过股份制改造,调动员工积极性,变成为自家企业干。同时在管理上引进了财务公司,堵住管理漏洞,进行精细化的管理,这些举措,既满足了员工的物质需求又提升了员工的精神品位,实现了“人品、企品、产品,三品合一”,形成了融伦理与管理于一体的企业治理之道。

中德对产品提出“五恒”,即恒温、恒湿、恒氧、恒静、恒洁和“五隔”(隔音、隔热、隔水、隔气、隔风;对经营提出“五新”,即新模式、新平台、新系统、新技术、新产品。其中新系统就是要通过大数据、物联网、chatGPT、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创造出新的系统,在卷的行业卷出不同。

中德要用“五新”、“五恒”、“五隔”打造全新“中德家”品牌系统:家外是寒风瑟瑟的冬天,家里是美丽舒适的春天;家外是酷热难耐的夏天,家里是惬意凉爽的秋天,轻松调节四季环境,中德制造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应用场景,真正实现“场景替代产品,生态覆盖行业”,“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好生活!

最伟大的奇迹和伟大的创举都是人才干出来的。换句话说,谁能够把人的事情想明白,谁就能把一切都想明白。

从经销转型制造,从一个业务板块向多业务板块延伸,并且沉淀积累核心技术,中德集团业务扩展的不二法门是重视人才。中德集团自成立以来,着力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中德位于山西长治,地理位置上没有优势,只要人才愿意来,公司会给出比沿海城市更大的优惠条件,并且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即“五正确”:把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用正确的方法把正确的事做正确。

目前,公司多名高级管理和高级技术人才来自上海、湖北、深圳、山东、东北、内蒙古等地。公司还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对不能长期雇佣的人才,实行使用多样化,投资吸引多样化,可以不“为我所有”,但要“为我所用”。对于人才的培养理念,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业务需求,设定未来的人才目标和标准: 高层干部要打造成“四个家”:哲学家的思维,政治家的敏感,外交家的风度,军事家的决断;中层干部要打造成“四能干部”: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密室里能谋,领上人能干;基层干部和员工打造成“两高”:专业水平高和工作质量高。

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中德集团战略是扎根山西背靠河南,沿展江沪和川渝大战略。此外,中德集团在国际贸易运营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海外事业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这就是我们跑赢中国经济下半场马拉松赛战略转型的重大举措。

中德集团亮出的成长史、产业链布局、技术优势,各种“干货”让在座的领导嘉宾直呼“这才是行业天花板”。大家纷纷表示,此次参访行程很充实,收获很多,期待未来能一起在文化传承、资源共享等方面凝聚更多共识,探索合作路径,共同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参访活动之后,参访团参访了长治观音堂、上党门、以及城隍庙等地。

中德集团成立于2001年11月,拥有塑钢型材、塑料管道、铝合金型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基础家装、海外事业部等业务板块,是一家集生产、科研、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民族民营企业。

中德集团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现有7个全资子公司(山西中德塑钢型材有限责任公司、四川中德塑钢型材有限公司、山西中德管业有限公司、山西中德铝业有限公司、四川中德铝业有限公司、山西中德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中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1个控股子公司(山西中德智达新能源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两大生产基地(即山西长治生产基地、四川成都生产基地),1000余家营销分公司遍布全国,是国内同行业的“五强”企业之一。品牌价值33.1亿元,位列全省企业品牌价值榜前列。产品畅销国内市场,并出口到美洲、欧洲、东南亚和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立足山西、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战略布局。

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企业,中德集团先后与北汽股份、保利地产、招商地产、华润燃气、华润置业、建业地产、中建五局、中建七局、中建八局、新希望地产、北大资源、中粮大悦城、新城控股、成都兴城投资集团、蜀道集团、山西建设投资集团、江苏城投及北汽新能源、吉利汽车、长城汽车、陕汽重卡、远景能源、国轩高科、美国菲斯克、麦格纳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强强联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做世界最好的门窗材料

造全球最优的塑料管道

创行业尖端的汽车部件

中德制造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