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电话引发的“社会性死亡”:谁在窥探你的通讯录?
发布时间:2025-10-25 05:30 浏览量:1
“仅仅四天,我的世界崩塌了。”
广东湛江的李明(化名)从未想过,一次寻常的网贷逾期,竟让他的生活陷入漩涡。
三万借款逾期未还,催收电话如影随形,不仅打到他手机,更肆无忌惮地骚扰他的同事、父母、亲友。
更令人震惊的是,通过声纹比对,他证实这些骚扰均来自同一人——自称蚂蚁集团工作人员的男子。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但将我的隐私践踏在地,让我在亲友面前无地自容,这已超出底线!”
李明的遭遇,揭开消费金融领域暴力催收的冰山一角。
一、逾期四天,通讯录全面失守
八月本是寻常的还款日,李明因资金周转困难未能如期偿还支付宝“借呗”的三万元贷款。
他主动联系客服,获得三天宽限期,并承诺尽快筹款。
然而,宽限期刚过,他的手机便收到陌生来电。
未等他回拨,同事的电话抢先一步打来:“有人让我催你还钱,说你把我的电话留作联系人。”
那一刻,李明如坠冰窟。紧接着,父母、亲戚、朋友的电话接踵而至,质询声、关切声、疑惑声交织成网,将他牢牢困住。
“社死”(社会性死亡)——这个词从未如此真切。
当天下午,催收电话终于打到李明本人手机。
对方声音似曾相识,李明灵光一闪,将通话录音与同事提供的录音对比,竟发现惊人相似。
二、八十元鉴定,揭开催收黑幕
为验证猜测,李明在淘宝花费八十元进行声纹鉴定。
结果令人震惊:两段录音的声波纹边缘平滑度、波形信号、振幅梯度等高度一致,确认为同一人发声。
“铁证如山,平台却仍在狡辩。”李明致电支付宝客服投诉,对方起初坚决否认,直到他出示声纹报告,才改口称该号码属于第三方合作公司。
随后,一名自称“主管”的人多次来电,以“已辞退员工”为由要求撤诉,被李明拒绝。
“他们越是施压,我越要坚持到底。”
李明表示,新规明确禁止未经同意向第三人透露债务信息,平台行为已涉嫌违法。
三、暴力催收屡禁不止,维权之路何去何从?
李明的遭遇并非孤例。
在消费金融领域,“不暴力催收”是行业共识,但“爆通讯录”事件频发。
多数受害者因证据不足维权困难,而李明的声纹比对策略,为同类案件提供了新思路。
《互联网金融个人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明确规定:催收应优先联系债务人本人,未经同意不得向无关第三人透露债务信息。
然而,平台与第三方催收公司的责任边界模糊,往往成为推诿借口。
蚂蚁集团客服回应称,166号码并非其系统登记号码,但承认三个座机号属于合作第三方。
对于通讯录来源,客服坚称“绝不获取用户通讯录”,却未解释催收方如何得知李明亲友联系方式。
四、法律利剑出鞘,维权不容退缩
北京浩天(青岛)律师事务所刘乔乔律师指出,无论催收人员身份如何,“爆通讯录”行为已涉嫌侵犯公民隐私,违反互联网金融新规。
平台若将用户信息移交第三方,需对后者行为承担连带责任。
若催收方非法获取公民信息达到一定数量,可能构成犯罪。
刘律师建议,受害者应优先报警固定证据,同时向金融监管部门投诉。
正如古语云:“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世之仪表。”
法律的尊严在于执行,消费者的权益不容践踏。
五、尾声:一个人的战斗,一群人的警醒
目前,支付宝已向李明道歉,承诺删除被骚扰联系方式,仅对他本人催收。
但李明并未止步:“我要的不仅是道歉,更是行业对合规性的敬畏。”
他的维权之路,仿佛屈原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每一个站出来的“李明”,都在为规范行业秩序添砖加瓦。
当电话铃声再次响起,谁又能保证,下一个“社会性死亡”的不会是自己?
这场博弈,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