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立大功!调查发现:经常玩手机的老年人,或会有这3大好处
发布时间:2025-10-27 13:56 浏览量:1
►
本文1910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68岁的赵阿姨最近有了个新习惯——每天晚饭后,她都会打开手机刷视频、看新闻,甚至开始学用微信和孙子聊天。儿女起初担心她“玩物丧志”,但没想到,赵阿姨的精神状态却越来越好,连社区体检时医生都说她“比前几年更年轻了”。
不少人觉得,老人玩手机是“不务正业”,甚至容易“上瘾”“被骗”。可近期一项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却指出,合理使用手机的老年人,认知功能、情绪状态甚至社交能力,反而更好!手机,真的能成为老年人的“益脑药”吗?
2023年,《中国老年学杂志》刊登了一项对1万多名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结果显示:经常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其认知能力平均比不使用者高出12.5%,焦虑抑郁评分更低,生活满意度更高。
这并非个例。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也发现,使用手机进行社交、娱乐、学习的老年人,认知功能退化速度明显减缓,尤其在注意力、记忆力方面表现更好。
原因并不神秘。手机对老年人的大脑,是一种“有温度的刺激”——不仅提供信息输入,还促成交流互动,比传统的看电视更“费脑”,也更有意义。
1.延缓大脑老化,提升认知能力
大脑就像肌肉,用进废退。老年人如果长期脱离新鲜信息和复杂操作,大脑神经突触便会逐步退化。手机应用多样,操作复杂,既要记密码、点图标,还要处理信息、判断真假,这对大脑执行功能、工作记忆都是锻炼。
医学院神经科专家指出,每天使用手机超过30分钟的老年人,其大脑灰质密度更高,尤其在前额叶区域。这是控制决策与记忆的关键区域。更重要的是,这种锻炼是“主动式”的,不像看电视那样被动接受,效果自然更好。
2.改善情绪,减少孤独和抑郁
老年人情绪问题常被忽视,但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23.6%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而手机,正在悄悄成为缓解孤独的“心理药”。
通过微信聊天、视频通话、刷短视频、加入兴趣群组,老年人能重新建立社交联系,不再“与世界脱节”。一项研究指出,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自评情绪状态更稳定,焦虑评分显著低于不会用者。这说明,手机在某种程度上,正替代“空巢”带来的情感空白。
3.增强安全感与生活能力
不少人担心,老人用手机容易被骗、走失、误操作。但事实表明,掌握基本手机技能的老年人,反而更有生活自理能力。会用地图导航、健康码、线上挂号、移动支付,老年人不再依赖子女,出门办事更从容。
医院老年医学科医生指出:“那些能独立操作智能手机的患者,往往生活方式更主动,健康管理意识更强。”手机不仅是“联系他人的工具”,更成为老年人的“数字拐杖”。
当然,我们并不是鼓励老年人无节制地玩手机。使用方式不当,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1.久看屏幕,易伤视力
老花眼本就对焦困难,手机屏幕小、字体小,长时间盯着看容易导致视疲劳,甚至干眼症。
建议:调整字体大小、使用护眼模式、每30分钟休息一次,闭眼或远眺。
2.信息过载,反成焦虑源
短视频看多了,容易形成注意力碎片化,对老年人本就衰退的大脑造成负担。
建议:每天使用手机不超过2小时,选择优质内容,如纪录片、健康讲座等。
3.警惕网络诈骗,别轻信“养生秘方”
老年人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客户”。“低价理财”“神药治病”等骗局屡见不鲜。
建议:设置子女为紧急联系人,遇到转账或陌生链接,务必先请家人核实。
很多老人不是不想学手机,而是怕麻烦儿女、怕自己“学不会”。但事实证明,有家庭支持的老年人,手机使用能力提升更快,获得感也更强。
子女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帮老人设置大字体、语音助手;
教会基本功能,如视频通话、拍照、支付;
多鼓励、少责备,尊重他们的学习节奏。
一台手机,可能就是他们与世界重新连接的桥梁。
在数字时代,手机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属”。对于老年人来说,它可能是认知训练器,是情绪调节剂,是通向更广世界的窗户。关键不在于“玩手机”本身,而在于怎么玩、玩多久、玩什么。只要用得好,手机也能成为老年人健康生活的“好帮手”。
参考资料:
[1]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状况调查研究. 2023.
[2] 《中国老年学杂志》. 智能手机使用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 2023年第43卷第5期.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报告. 2022.
[4]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老年人使用社交媒体对情绪状态的影响研究. 2021.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