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呗无欠款个人及亲属却被催债一年多,状告无果后,事主“喊话”花呗→丨有料
发布时间:2025-10-27 17:25 浏览量:1
在花呗无欠款,阳先生(化名)及亲属被催债一年多,仅仅是因为真实的借款人与其同名。本人及亲属的个人信息被泄露,维权无门的困境,不堪其扰的阳先生一纸诉状起诉支付宝,却遭遇主体不明,诉讼请求法院不予支持的结果。日前,维权陷入“死胡同”的阳先生向深圳特区报&读特热线,讲述这一年来的“大无语”经过,并“喊话”花呗:请出面解决一下这件事。
名下无欠款,被催收一年多
阳先生介绍,2024年前后,他频繁接到自称花呗合作催收方的电话,称其有8000余元欠款,逾期未还。阳先生确定自己在花呗并没有欠款,以为是诈骗电话,未加理会。不久后,阳先生多位亲友也陆续收到催收电话与短信,对方告知他的亲友称阳先生欠款已逾期。此时,阳先生意识到此事不同寻常,经多方核实,阳先生这才知道,原来欠款的是与其同名的人。据阳先生向记者提供的落款证明人为“蚂蚁智信(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业务证明显示:阳先生通过XXX支付宝账户申请的“花呗和信用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0,已结清”。
近期阳先生在花呗系统内开具的证明文件,文件显示他没有欠款。
阳先生收到的催收信息。
阳先生支付宝、花呗的还款信息截图。
尽管阳先生多次通过花呗官方渠道上传个人信息,证明自己并非欠款人,但系统错误却迟迟未能修正,催收行为也未停止。更令他困扰的是,催收方不仅掌握其个人联系方式,还能准确说出亲友与他的关系,频繁致电对其声誉造成严重影响。
根据花呗平台《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存在“其他关联人主动联系,代为还款”的条款。阳先生担心亲友因误解或被误导而偿还“债务”,或被利用该信息对其亲友实施诈骗,还得频繁向亲友解释这一“乌龙”。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李女士身上。据介绍,她曾接到催收电话,要求协助联系一名久未往来的中学同学还款。李女士惊讶于催收方如何获知其与欠款人的过往关系,并对个人隐私泄露表示担忧。
花呗平台《个人信息处理规则》中关于个人信息疑问、投诉的条款。
花呗平台《个人信息处理规则》中关于个人信息使用及第三方催款的相关条款。
维权陷入困境,起诉无法准确找到被告
阳先生介绍,被催收的困扰从2020年开始,当时已有亲友接到过与他相关的催款电话,但因为日常沟通不多,事态没有引起他和亲友注意。而自2024年以来,亲友频繁被催收电话、短信骚扰,阳先生为此多次联系花呗、支付宝等平台,要求对方停止催收、消除影响,但没有任何结果。2024年8月,阳先生诉诸法律途径维权。历经一年审理,法院认定其证据有效,但因起诉主体应为“花呗”而非“支付宝”,判决不成立。
阳先生提供的判决书,被告为支付宝。
判决书显示,承认违规催款的情况,但因主体错误导致诉讼失败。
阳先生表示,自己通过支付宝平台使用花呗,且一直联系支付宝官方热线(95188),因此认为责任主体是支付宝。然而,法院与律师指出,支付宝与花呗分属不同法律主体,而花呗业务背后涉及重庆蚂蚁XXXX有限公司、蚂蚁智信(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多个关联方,难以确定具体责任主体。此外,阳先生反映,其多次尝试联系支付宝、花呗、淘宝等客服,均被AI或第三方客服引导至短信或网站,问题始终未能转交至人工处理或相关部门,形成“电话—AI—短信—APP—电话”的无效循环。
记者尝试拨打相关热线,亦遭遇类似情况:电话被系统强制挂断,短信引导至支付宝APP查看,而APP内客服仍建议拨打热线,形成一个无法解决实质问题死循环。另外,阳先生提供的催收电话(400开头)对不同来电者回复不一。对“欠款人”提示欠款金额与时间,而对其他人仅表示“名下无欠款”。这一差异进一步加剧了举证与沟通的困难。截至发稿前,记者依然未能找到相关单位的有效联系方式,也无法与花呗的实际运营方取得联系。
相关问题进入支付宝APP后,会再次推向95188热线电话。
事主“喊话”花呗:请你出面解决这个问题
广东生龙律师事务所律师方乐指出,按照花呗的相关条款,若催收对象确为欠款人,频繁联系其亲友虽不违法但易引发困扰。而阳先生一事中,他本人并非实际欠款人,该情形已构成对其个人信息权的侵害,涉及违法骚扰。
调查中,记者注意到阳先生的遭遇并非孤例。近年来,针对蚂蚁智信、支付宝有关用户信息处理不当的投诉时有发生。如“暴力催收”“侵犯隐私”等争议,网络上不少媒体报道都列举了相关催收、法院判罚失败等案例。业界人士介绍,这揭示了金融科技企业在数据管理与催收实践中一个具有共性的系统性问题。一方面是因内部数据管理疏漏(如所谓的“系统导错数据”),导致非欠款用户的个人隐私被违规共享给第三方催收机构。另一方面这些机构随后采取的催收行为,往往超出对借款人本人的催收范围,演变为对其社交圈的普遍骚扰。这不仅是对单个用户隐私权的侵犯,更将平台的数据治理风险转嫁给了无辜的公众。其他有类似经历的市民表示,这种企业的运营错误与第三方催收的激进手段相结合后,用户的合法权益便陷入“企业推诿、催收骚扰、维权无门”的恶性循环,亟待相关监管部门介入。
截至目前,虽然阳先生花呗账户没有查询到欠款,但个人信息依然错误登记在第三方催款机构。尽管近期他本人及家人未再接到催收电话和信息,但其担心问题未根本解决,随时可能再次发生骚扰。阳先生希望相关责任主体能与他主动联系,协商处理系统错误的情况及后续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