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圣手王昌龄:回乡路上因说错话,冤死在刺史的枪下,尸骨无存

发布时间:2025-10-27 19:00  浏览量:1

说起唐朝那些大诗人,王昌龄绝对是绕不开的名字。他那七绝写得太绝了,边塞的豪迈、闺怨的细腻、送别的深情,全都捏得死死的。很多人背他的诗背到滚瓜烂熟,却很少深挖他的下场。王昌龄这辈子仕途上头破血流,晚年赶上安史之乱,好不容易想回家看看爹妈,结果在回乡路上因为几句牢骚话,被一个叫闾丘晓的刺史给捅死了。尸体扔在野外,骨头都没人收。

王昌龄生在开元二年左右,长安人,家里穷得叮当响。父亲是小地主,勉强靠种地过日子,他是老大,从小就得帮着干农活。搁那时候,寒门出贵子难上加难,王昌龄也没例外。书读得苦,二十多岁还试着从军,想着边塞建功立业换个官帽子。

可军旅生涯没给他什么甜头,反倒让他见识了胡汉杂处的乱象,写了不少边塞诗。那些诗里头,有大漠孤烟的苍凉,也有对家国的隐忧。军营待了几年,没升官,就灰溜溜回长安,专心备考科举。

开元十五年,王昌龄中了进士,总算有个起点。起初分到秘书省当校书郎,这活儿清苦,就抄抄书校对文籍,工资低得可怜。接着调到汜水县尉,管地方治安,抓小偷调解纠纷。没多久又挪到江宁丞,负责粮仓和水利。听起来挺稳定的,可唐朝官场水深,他这种没后台的寒门子弟,稍不留神就踩雷。

天宝初年,杨贵妃进宫,宦官权臣横行,王昌龄直性子,得罪了上司,一贬再贬。先是黔中江宁丞,那地方山高皇帝远,瘴气病多。他咬牙扛着,又因为小事被撵到湖南龙标县当尉。

龙标尉这职位,说白了就是个小县官,管税赋、抓贼、管农事。龙标在湖南黔阳一带,苗民多,地势险要,王昌龄一去就是八年。从天宝二年到十四载,他在那儿耗着,头发白了半边,昔日雄心全磨没了。

李白听说他贬谪,写诗寄来,杨花落尽子规啼,愁心随明月寄到夜郎西。那诗现在还流传,可王昌龄当时的心情,估计五味杂陈。八年里,他没闲着,教当地小孩识字,推广汉文化,还把苗寨风俗写进诗里。日子过得清苦,但总算安稳。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了。叛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洛阳,长安摇摇欲坠。王昌龄五十七岁了,父母还在长安,他一听这消息,慌了神。乱世里,家人散了可怎么办?朝廷乱成一锅粥,他一个小尉官,留在龙标也没用处,干脆请辞北上。收拾了点行李,几卷诗稿,雇两个脚夫,就从龙标出发。

路线挑偏僻的,避开叛军和官军交战区。先沿沅江上,到辰州,再翻山过五溪。雨季路滑,洪水涨,走了好几个月,绕湖北襄阳,渡汉水东行。夏末秋初,才到安徽濠州。那时候九月,濠州还没打仗,城里还算太平,他打算歇口气,走水路回家。

可麻烦就出在这儿。濠州刺史闾丘晓是个典型的小人,胆小如鼠,又爱疑神疑鬼。安史之乱刚起,他整天担心叛军杀来,属下里头谁谁谁有问题,全得盯死。王昌龄一到,闾丘晓派人问了问,表面客气,暗地里监视。

城里传闻睢阳告急,张巡守城苦战,闾丘晓召集手下议事,却拖着不动兵。王昌龄在客栈歇着,和几个过路人聊起时局。他出身文人,忧国忧民惯了,顺口说了几句:贼首得势人心摇,狂风焚中原,若用那人一计,何至千里萧条。

这“那人”指张九龄,早年当宰相时,看出安禄山有反骨,上书唐玄宗杀了他,可玄宗听李林甫的,没当回事儿。结果酿成大祸。王昌龄这话说的是惋惜,可在闾丘晓耳朵里,就成站队问题了。觉得这诗人不稳当,怕他联络不满分子,干脆下令抓人。

抓了王昌龄,闾丘晓亲自审。问来历意图,王昌龄老实交代,就想回家避乱。闾丘晓不信,认定有二心,直接拔枪捅死。五十九岁的王昌龄,就这么没了。尸体扔城外荒沟,野狗啃了也没人管。史书上轻描淡写,就说“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后人猜原因,有说嫉妒诗名,王昌龄七绝圣手,闾丘晓这种小官比不了;有说乱世多疑,王昌龄的话被曲解成反朝廷;还有说私人恩怨,早年闾丘晓求诗,王昌龄没给面子。反正不管哪条,闾丘晓这人本性就坏,素来愎戾,驭下严苛,杀个小尉官对他不算事儿。

王昌龄死得冤,消息传开,诗坛炸锅。他的朋友圈牛,高适、王维、岑参、王之涣,全是重量级。高适当时是节度使,正三品大员,闻讯上书朝廷要查。隐居的孟浩然,早年襄阳一聚,死时还瞒着王昌龄,只怕他内疚。宰相张镐是铁粉,爱背他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那诗激励了多少唐军将士。

张镐率军平叛,路过宋州,睢阳被围,他急调诸州救兵,下令闾丘晓发兵。闾丘晓怕死,屯兵不动,拖到睢阳陷落,张巡全军覆没。朝廷震怒,张镐亲自抓人,把闾丘晓绑来杖毙。临死前,闾丘晓哭喊有老母要养,张镐冷冷回一句,王昌龄的家人谁养?闾丘晓这才知道,报应来得快。王昌龄死后半年,闾丘晓就跟了。宇内称快,这事儿成了安史之乱里的一段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