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4首,仕途失意诗坛得意?南宋朱翌:不做贵人做闲人的智慧

发布时间:2025-10-07 15:37  浏览量:1

朱翌(1097年~1167年),字新仲,号潜山居士、省事老人,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后徙居四明(今浙江宁波)。他是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

朱翌自幼聪明好学,绍兴八年(1138年)中进士。在为官早期,他展现出一定的政治才能和抱负,曾担任过一些地方官职,积极处理政务,为当地百姓做了一些实事。他生活的时代南宋朝廷面临着外部金朝的军事压力等诸多问题,政治环境复杂。朱翌在仕途上也遭遇了不少起伏和挫折,曾因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与一些权贵同流合污而受到排挤。

朱翌的诗歌题材广泛,涵盖了写景、抒情、咏物、怀古等诸多方面。其诗风格清新自然、明快流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美和瞬间的感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自然景色和人生百态。比如在一些写景诗中,他能够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勾勒出山水的秀丽和生机,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像《南华书事诗》系列,就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南华书事诗 其一 宋 · 朱翌

珍重南华五色禽,云栖雾宿见无因。

雨中恐误翩然出,我是闲人非贵人。

首句"珍重南华五色禽"开门见山,以"珍重"二字奠定全诗基调,既点明孔雀的珍贵稀有,又暗含对自然生命的虔诚态度。"云栖雾宿见无因"进一步渲染其神秘性,栖于云雾、难觅踪迹的描写,将孔雀置于可望不可即的仙境位置,强化了其超凡脱俗的形象。

后两句转入抒情,"雨中恐误翩然出"细腻刻画了诗人矛盾心理:既期待目睹孔雀雨中展翅的绝美姿态,又唯恐自己的出现惊扰这份自然天趣。结句"我是闲人非贵人"尤见匠心,表面谦称"非贵人",实则以闲适自居的姿态,表达了对自然生物的平等尊重——不同于权贵视珍禽为玩物,诗人自甘做一个静默的观赏者,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

诗人通过孔雀这一意象,既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更折射出宋代文人"与物为春"的生态智慧:真正的珍重不在于占有或炫耀,而在于保持敬畏的欣赏,在于承认人类只是自然交响乐中的一个谦逊听众。这种闲而不放、爱而不扰的态度,恰是传统文人最可贵的精神底色。

南华书事诗 其二 宋 · 朱翌

万木杉从一寸栽,参天次第可推排。

他年空翠桥边路,来选承天八柱材。

首句“万木杉从一寸栽”,开篇便点明杉树的成长起点。“一寸栽”极言其初始之微小,然而一个“万木杉”的表述,又暗示了杉树生长的规模与生机。这微小的开端,让人看到了生命的起始状态,平凡而又充满希望。它告诉我们,再伟大的事物,都有其渺小的开端,为后文的成长与壮大埋下了伏笔。

次句“参天次第可推排”,承接上句,描述了杉树生长的态势。“参天”形象地描绘出杉树未来高大挺拔、直插云霄的模样,展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次第可推排”则体现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仿佛杉树的成长是一个可以预见、有序推进的过程,暗示着只要遵循自然规律,微小的开端也能成就伟大的未来。

后两句“他年空翠桥边路,来选承天八柱材”,诗人将视角从当下杉树的生长延伸到未来。“他年”点明时间的推移,想象未来在空翠的桥边路上,人们会来挑选可以成为“承天八柱”的良材。这里的“承天八柱”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能够担当重任、支撑大局的重要事物。诗人借杉树未来的用途,寄托了对成长与价值的思考,暗示着当下看似平凡的事物,经过时间的沉淀和自身的成长,未来可能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承担起重要的使命。

整首诗以杉树为载体,从微小的栽种起步,到未来的参天栋梁,以小见大,通过杉树的成长过程,传达出对生命成长、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未来可能性的乐观期许。

南华书事诗 其三 宋 · 朱翌

真觉止能留一宿,桐乡今已住连宵。

却将膏雨下山去,聊助南溟早晚潮。

首句“真觉止能留一宿”,“真觉”或许指代禅寺,诗人在此仅能停留一宿,透露出一种匆匆过客的怅惘。“止能”二字,强化了停留时间的短暂与无奈,暗示诗人本有更长久停留、深入体悟禅意的期望,却未能如愿,为全诗奠定了一种略带遗憾的基调。

次句“桐乡今已住连宵”,笔锋一转,诗人来到桐乡且已连续留宿多日。“桐乡”这一地点,可能承载着诗人的某种情感或经历,与“真觉”形成鲜明对比。从禅寺的短暂停留到桐乡的连宵居住,空间的转换暗示着心境的变化,或许诗人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别样的慰藉与归属感。

后两句“却将膏雨下山去,聊助南溟早晚潮”,诗人的视角从自身转移到自然景象。“膏雨”象征着滋润与生机,诗人想象自己仿佛化作膏雨下山,去助力南溟的潮水涨落。“南溟”代表着广阔、深邃的南方大海,潮水涨落有着宏大的气势与规律。诗人以“聊助”表明自己虽力量微小,却怀揣着一份积极参与、有所贡献的心意。这两句诗将个人情感与宏大的自然景象相融合,体现出诗人渴望融入自然、为世间贡献绵薄之力的情怀,也让全诗在禅意与乡情的交织中,升华为一种对生命价值与自然和谐的深刻思考。

南华书事诗 其四 宋 · 朱翌

火树烧春明踯躅,紫罗囊笔缀辛夷。

花枝照眼蒙清润,带雨游山亦自奇。

首句“火树烧春明踯躅”,“火树”一词极为夺目,以燃烧的火焰形容春日里繁花的艳丽与繁盛,仿佛春日被点燃,充满了炽热的生命力。“踯躅”即杜鹃花,点明了具体花卉,红得似火的花朵在春日中肆意绽放,一个“烧”字将花朵的艳丽与春天的蓬勃之气渲染到极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次句“紫罗囊笔缀辛夷”,视线从热烈的杜鹃花转向另一番雅致景象。“紫罗囊笔”以形象的比喻描绘出紫玉兰的形态,宛如精致的紫色囊袋与毛笔,充满了艺术的美感与想象力。“辛夷”即紫玉兰,与火红的杜鹃形成色彩上的鲜明对比,一红一紫,让春日的色彩更加丰富绚烂,展现出大自然的巧手配色。

第三句“花枝照眼蒙清润”,进一步描绘了花枝在诗人眼中的美妙感受。“照眼”突出了花朵的明艳夺目,让人眼前一亮;“蒙清润”则增添了一份清新润泽之感,仿佛花朵带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娇艳欲滴,给人以清新、柔和的视觉体验。

尾句“带雨游山亦自奇”,点明诗人是在雨中游山赏景。“带雨”不仅为画面增添了朦胧的氛围,更让整个场景充满了灵动与生机。在雨中欣赏这艳丽多彩的花朵,别有一番奇妙的感受,诗人以“亦自奇”表达出对这场春日雨中山景的独特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