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开空调冠心病发作?医生怒斥:冬天吹空调一定要注意5点

发布时间:2025-10-28 10:21  浏览量:1

前几天医院急诊室又送来一位老年男性,脸色发白,胸口捂得死紧。他儿子一边哭一边说:“我爸就开了会儿空调,屋里也没多冷,怎么就突然犯病了?”检查下来,果然是冠心病急性发作。问题是,病因查不出别的,排除了饮食、运动、情绪等诱发因素,剩下的——只有空调。

很多人以为冬天开空调是种享受,尤其是南方湿冷地区,空调热风一吹,暖和得像春天。但空调这玩意儿,真不是你想开就能开的。尤其是对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患者来说,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一场灾难。

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特别是上了年纪的长者,身体调节能力下降,冷热刺激很容易引起血管收缩或扩张。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从一个冷冰冰的屋子走进一个热乎乎的空调房,会瞬间觉得眼前一黑、头晕恶心。那不是矫情,是血压、心率猛地一变。这种叫“冷热应激反应”,对年轻人可能是难受一下,但对有冠心病的人,可能就是一根导火索。

心脏的血管本来就狭窄,一刺激就容易痉挛或收缩,血流一堵住,心肌缺血,心绞痛甚至心梗就来了。而且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得快、毫无预警。

空调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是它对空气的影响。你以为开着热风就是在享受温暖,其实你可能正在吸着一屋子的“死空气”。

冬季门窗紧闭,空调运作时又几乎没有新风补充,时间一久,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氧气供应变差。对心血管病人来说,这相当危险。缺氧本身就容易诱发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更别提空气中还可能积聚的尘螨、细菌、霉菌。

还有一点很多人没意识到:空调内部如果长时间不清洗,滤网和风道会成为病菌温床。这些微生物在热风带动下被吹出来,长期吸入,对呼吸系统和免疫力本来就弱的老年人来说,简直是隐形炸弹。

有些人一进屋就把空调开到30℃,觉得屋里暖和才舒服。殊不知,这种“暴暖”其实是对身体的一种摧残。

温度过高,不仅容易让人出汗、脱水,还会加快新陈代谢、提升心率,增加心脏的工作负担。尤其是晚上睡觉时温度过高,人体代谢不减反增,反而影响休息,让本该放松的身体持续“拼命”

最理想的冬季室温,其实维持在20℃~24℃之间就好,夜间甚至可以略低,但一定注意保暖。温差控制在5℃以内,是对心脏最“友好”的做法。

年龄大了之后,人体对冷热的感知会变迟钝。有些老人自己觉得不冷,其实体温已经下降了。也有些觉得冷得发抖,其实屋里已经很热。

这就是为什么,不能完全依赖主观感觉来判断空调是否该开、开多热。家里有老人的,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病史的,更要定期测量室温,判断衣着是否合适,调整空调设置。

老年人本身循环系统功能下降,四肢容易发凉。很多人喜欢对着脚底或手部猛吹热风,这种做法也不可取。局部过热,反而容易造成血管扩张失衡,引发头晕、血压波动。

不是说冬天不能开空调,而是要科学使用、合理控制。最起码在按下遥控器前,先想想这几点:

第一,室内外温差不要太大。温差超过8℃,身体适应起来太费劲,尤其是出门时更危险。

第二,空调出风方向别直吹人,尤其不要对着头、胸、腰部这些“要害”部位。

第三,定期开窗通风。哪怕是每天10分钟,也能让新鲜空气进来,把污浊空气赶出去。

第四,空调滤网要清洗。三个月不洗的滤网,比马桶还脏。每个月用吸尘器或水冲洗一次,是最低底线。

第五,使用加湿器或放盆清水。空调热风会让空气变干,干燥空气会刺激呼吸道,还会影响粘膜保护功能

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实则是决定一个人冬天能否平安过冬的关键。尤其是对心血管病人来说,更是“命门”所在。

每年因为忽视这些细节而诱发冠心病的老人不在少数,别等出了事才追悔莫及。

很多人以为冠心病是慢病,发得也慢。其实不然。基础是慢的但诱发是快的,快到你来不及反应

像那位被送进急诊的大爷,他的病史在我们系统里都有,之前控制得也不错。就是那天早上,他起床后觉得屋里有点冷,开了空调,调到28℃,还坐在出风口旁边看电视。两个小时后,胸口一阵剧痛,连话都说不清了。

送来医院时,心电图已经显示ST段抬高,是急性心梗的典型表现。好在抢救及时,勉强保住了生命。但从此之后,他再也不敢随便开空调了。

心脏病患者的生活,不怕冷,不怕热,就怕“忽冷忽热”。空调这东西用得对,是福;用不好,是祸。

冬天吹空调,别再当成理所当然的享受。每一次随意调温,可能都在给身体埋下一颗雷。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黄继红.冬季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策略[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12):936-940.

[2]李志强.空调环境下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10):2547-2550.

[3]王琳.室内空气质量与老年人健康的关系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21,38(5):43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