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送友人》:这首大熟诗、大名篇,具体好在哪儿了呢?
发布时间:2025-10-28 14:52 浏览量:1
背得太熟的“大熟诗”,那些写在“中文基因”里的诗,反而觉不出有多么多么的好,就像我们不会额外感谢自己的右手一样。然而啊——然而倘真的坐下来字字句句地品它,倘真的静下来把自己的经历、心意、心结丝丝环环地接上去,哎呀呀,那……那可真的是太好太好了啊!——最近给予我这种感受的,李白的那首几乎人皆能诵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孤蓬”喻远行的友人)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班马”一说离群的马)
这首大熟诗、大名篇具体好在哪儿了呢?姑妄言之,最最起码,《送友人》有“三丽”——工丽,清丽,情深意长而人情味富丽。
其:一者,所谓“工丽”,《送友人》作为近体五律之中的名篇,何止善于“对仗”?而应说它在这一项上特别特别的出彩。如它的首联即严整的工对,“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对得再不可能这么严整精矗了吧?然而,仅仅是“工对”尚不足以达到“工丽”的境界,而必须像李白这两句一样“工”而“活”——一丝不苟又不失勃勃生气,雅且劲健……师友们读“青山”“白水”这两句,看到了什么?
想必那是,山因“横”而静,水因“绕”而动,虽不见写人而送别友人的人情味“真力弥满”……总之哪里还顾及得到“对仗”这件事呢?——这就是工丽,工于不见人工,谋如无意谋之,天作之物,自中文里自然长出来似的;而真的坐下来拿着放大镜看它,它又分明是作者的雕工太好故而太天然了。——此诗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也是这样,甚至更为工丽。盖这里较之首联又多出了写人,又多出了直接的抒情,需要处理的东西更多却依然写成了形式整饬、生气远出。
而,二者,什么又是“清丽”呢?——色彩明亮又不至纤秾、闹腾。譬之于人,则《送友人》浑就是一位性格爽朗、热忱豁达又不失诗书仁义教养的美人啊。此如“青山”“白水”的配色就是明亮而不失淡雅的。加之“北郭”或“东城”的样子作者虽未写明但人皆想象得出,是以有那:画面颜色多而不乱——足够醒目,足够突出却色块之间不犯不冲;有那:画中线条相得益彰——曲线够曲(“白水”之“绕”),直线够直(“青山”之“横”)却曲尽直来,直外复曲……总之是第一眼就好看且越看越好看,不道她是清丽的美人道她是什么?
《送友人》还有别的清丽之处吗?——处处;盖全诗的每一联都是诗情画意,盖全诗每一联的颜色都是亮的而线条都是舒畅悦目的。盖“飞蓬”之瘦,“浮云”之柔,“落日”团团,以及“班马”那棕色强弓一般的背部线条,都无不涵泳着一种健康朗利之美——挽起《送友人》之中的送别之情,漫步出了诚恳、开阔而绝无小儿女式的缠绵悱恻……——此亦即是三者,《送友人》“三丽”的第三丽——情深意长而人情味富丽。为何会有这种深情又绝不缠绵拖沓的文学效果呢?
似:第一,如上所分析的,作者刻意选择了颜色明亮、线条舒畅甚至体积较为庞大的意象表现离别,而非通过针头线脑之类的小东西——使劲看都看不清的东西——表现之。也就是李白采取的这种盛放诗情的画意,格外阔大,任尔东西驰骋。
而,第二,根本上,李白这人本就是这样的啊。他待朋友,本就是这样情味富丽又绝不黏黏糊糊——待孟浩然,待高适,待杜甫,甚至和汪伦之间,数去吧。“君欲远行?那是真舍不得啊!”回到《送友人》,盖首联之外皆在直接表达对于朋友的依依不舍和深深的关心;然而,又无一字在留下他不走,在掰持什么远行的利弊,而直让人觉得这兼是一首打气鼓劲之诗——“闯闯也好,走走看看好啊,别忘了我们这一段情就好……”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亦复如是,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亦如是也,而李白自己的《赠汪伦》《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等等,亦皆如是也。皆腾腾着一种雄性色彩炽烈——且关心且期许——之情……
还记得本文开头所谓“要把自己接进去读诗”吧?——在座老少爷们儿,想想曾经毕业或退伍时都是如何与自己的好兄弟道别的吧——不也是《送友人》或上述诸唐诗那样,关心之,期许之,热泪奔撒却一边青筋凸起、双拳紧攥?……所以啊——所以不仅盛唐男儿皆李白,古今天下男儿,是皆李白矣——大小之别,清浊之别,深浅之别,一夕或终身之别罢了。惟李白本尊这里的“李白人格”最大,“李白诗笔”最清,“李白情味”最深,“李白作风”最持久已哉!……这该是《别友人》“三丽”之第三丽乃至全部三丽最最原初的由来吧?
推而再思,“工丽”、“清丽”、“情味富丽”诸般《送友人》之诗的写作密码,亦恍惚照见了全数李诗的密码。若还嫌这三组八个字啰嗦,以四百年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四个字便足以说尽何为李诗,那四个字是:“揾英雄泪。”文学天才之手,文学英雄之手,揾不尽一个永远的盛唐人、永远的小男孩那永远湿润的脸颊……
写于北京办公室
2025年10月28日星期二
【主要参考文献】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新旧唐书》,计有功《唐诗纪事》,辛文房《唐才子传》,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马茂元、程千帆、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本文多参考此书何国治老师观点),罗宗强《唐诗小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