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毛主席得知上屋场有人居住,忙写信毛宇居:应看成一家人

发布时间:2025-10-28 22:03  浏览量:2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收到一封信。

信不长,几句话提到家乡韶山的情况,重点却落在一个人身上——周自娱。

毛泽东看完后,提笔回信,特意交代一句:“应看成一家人。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家族内部的客气话。

但那年头,家人这两个字,比现在重得多。

那是一种血脉,也是责任,更是一种不能丢的传承。

可问题是,周自娱不是毛家的亲戚,严格说起来,连“姻亲”都算不上了。

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得从更早的时候说起。

那会儿还在1920年代,长沙城里。

有个读书人,叫周自娱,出身不错,年纪轻轻中过秀才。

后来又去了安徽法政学校、高等警察学校深造。

学成之后没去做官,反倒一头扎进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里。

那时候,他的屋子常年开着门,夏明翰、萧三、蔡和森这些人,都是常客。

他有个妹妹,叫周文楠,文气十足,性子却不软。

自娱爱护得紧,什么都亲力亲为。1922年,他的儿子周起龙在长沙协均中学上学,和一个叫毛泽覃的男孩成了好朋友。

毛家出身普通,但毛泽覃聪明伶俐,举止有礼,周自娱一看就喜欢。

毛泽覃经常到他们家玩,和周起龙聊政治,和周文楠聊诗词。

时间一久,两人情愫暗生。

那时候的人谈恋爱不容易,彼此有意思,全靠长辈撮合。

周自娱看出了端倪,没反对,还挺高兴。

后来干脆学苏东坡,把妹妹许给了毛泽覃。

1926年,他们在广州结婚。

那时候国共还在合作,革命形势一片光明。

可好景不长,1927年蒋介石“清党”,血雨腥风,说来就来。

毛泽覃要南下搞秋收起义,走之前,把怀孕的周文楠托付给杨开慧。

这一托,就是生死未卜。

十个月后,孩子出生,取名毛楚雄。

可惜,母子俩很快被敌人发现,进了监狱。

那会儿的牢房,不是一般人待得住的地方。

周文楠生病,孩子也病了。

她想了个法子,把母亲周陈轩叫来,把孩子带走。

孩子才半岁。

周陈轩带着他回了家。

这时候,周自娱已经60多岁,看着这个外孙,心里不是滋味。

亲妹夫死了,妹妹下落不明,外孙又是毛家的唯一血脉。

他没多想,扛下来了。

他说:“这是我的事。

那时候,毛泽覃已经牺牲。

毛泽东在延安,忙于抗战指挥。

可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弟弟的孩子。

有人说,毛主席对亲情淡,其实不然。

他对这个侄子——准确说,是侄儿子的儿子——关心得很。

组织一查,才知道孩子在周自娱手里。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湖南形势紧张。

为了安全,组织安排周自娱一家转移。

去哪儿?没人想到——韶山,毛泽东的老家。

就住在上屋场,那是毛主席从小住到十几岁的地方。

这个选择,其实有很深的考虑。

一来是熟人多,便于照应;二来是有毛家关系,地方上也不敢轻易动手;三来,毛泽东也能放心点。

他听说后,亲自写信给堂兄毛宇居,交代好几件事。

其中一句最关键:“周先生留居韶山甚好,应看成一家人,不分彼此。

这不是虚词。

那会儿,毛家也不宽裕。

延安寄来的钱不多,韶山的乡亲也经常接济。

周自娱没闲着,教毛楚雄认字、背书,还给人写对联、写诗。

有人说他是个老学究,其实他骨子里是个革命者,只不过换了种方式坚持。

1940年到1941年,他参与修订《毛氏四修族谱》,亲笔为毛泽覃写了一段文字。

里面没有一句煽情的话,但情感都在字里行间。

他写:“志操坚定,慷慨赴义。”这八个字,是他对妹夫最深的评价。

他没有任何职位,也没有留下什么光鲜履历。

但就是靠着一个人的坚守,撑起了一个血脉的延续。

在那个大多数人顾不上家庭的时代,他选了一个最艰难的坚持。

1942年,周自娱病逝,终年68岁。

没有遗言,也没有告别。

他走得很安静,就在韶山上屋场。

那地方,他住了五年。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叫他“周先生”。

参考资料: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毛泽东与韶山》,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邹鲁主编,《中国国民党史稿》,中华书局,1981年

毛泽覃烈士纪念馆编,《毛泽覃生平事迹资料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刘统,《抗战中的中国共产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