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重阳!“三不动、四人穿红”是啥?老规矩藏智慧
发布时间:2025-10-28 22:05 浏览量:1
秋风起,菊花黄,明日就是重阳节了。现在大家都知道这天要敬老、登高、插茱萸,但老辈人常说的“重阳三不动,四人要穿红”,不少年轻人听着一头雾水,甚至觉得是迷信。其实这些老规矩能传几百年,藏着古人顺应时节的生活智慧,不是瞎讲究。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些说法拆透,看看哪些值得我们现在还照着做。
先得说清楚重阳节的特殊之处,老规矩都是围着这个来的。《易经》里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个九相叠,就是“重阳”,意味着阳气达到了顶峰。但古人讲究“物极必反”,阳到极致就会转衰,这天的气场比较特殊,所以才有“动”与“不动”的讲究,本质是求个安稳顺遂。而且今年重阳节更特别,比霜降晚了几天,又是双春年的特殊节点,老辈人觉得这样的重阳更要多留意习俗讲究。
先讲“三不动”:不是约束,是顺应时节的安稳之道
“三不动”的说法有几种版本,但核心都离不开“稳”字,毕竟秋末冬初是收敛蓄能的时节,太折腾确实不合时宜。结合最主流的说法和现代生活实际,这“三不动”其实各有道理。
第一不动:不动怒,别让火气扰了气场
老话说“怒是心头火,会烧功德林”,重阳节这天尤其强调别发脾气。从节气特点看,秋末气候干燥,人本来就容易烦躁上火,中医里叫“秋燥伤肝”,动怒只会加重身体负担。从心理层面说,重阳节主打敬老祈福,全家团圆的日子吵架拌嘴,既扫了兴,也伤了和气。古人说“不动怒则福气来”,其实是提醒大家这天要心态平和,别让坏情绪影响自己和家人。
第二不动:不动大钱,别让财气瞎折腾
“重阳动钱,财气四散”的说法流传很广,不是说这天不能花钱买东西,而是指别做重大的财务变动,比如大额投资、挪转存款、签重要合同这些。古人的逻辑是,重阳阳气收敛,地气也开始沉降,这时候折腾钱财,就像在平静的湖里扔石头,容易打乱家里的“财气稳定”。放到现在看也合理,重大财务决策本就该冷静谨慎,节日里心思容易不集中,盲目操作反而可能出错。要是想给老人发红包、买礼物,提前准备好就行,别当天临时大额取现、转账,图个稳妥。
第三不动:不动土,别惊了收敛的地气
“重阳动土,冲撞地气”是老辈人很看重的一条,这里的“动土”不光指挖地,还包括家里大规模装修、搬重物、拆改家具这些折腾活儿。从实际角度讲,秋末天气干燥,动土容易产生灰尘,老人和孩子呼吸道敏感,很容易引发不适。而且重阳节前后气温下降,装修或搬东西时开窗通风,寒气也容易进屋导致着凉。古人说“动土惊扰根基”,本质是提醒这天要减少对居住环境的打扰,保持家宅安稳。
这里得澄清个误区,有说法提到“不动玉”“不动头发”,但这些不是主流讲究。比如“不动头发”说重阳剃头不吉利,其实是源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旧观念,现在看来,只要注意剃头后保暖,不用太较真。但“不动怒、不动大钱、不动土”这三条,放到今天依然贴合生活,值得留意。
再聊“四人穿红”:不是迷信,是讨个好彩头的温暖寓意
说到“穿红”,有人会疑惑:不是有“重阳忌红衣”的说法吗?其实这是误解,《荆楚岁时记》里说的“忌红衣”,指的是别穿过于张扬的大红大紫,怕扰了节日肃穆的气场,而“四人穿红”是针对性的讨彩头,穿的多是红内衣、红袜子这类低调的红色物件,和“忌红衣”并不冲突。这四类人穿红,藏着对特殊人群的关怀和祝福。
第一类:60岁以上的老人,穿红求长寿安康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核心就是敬老。60岁是人生的重要节点,古人觉得老人在重阳这天穿点红,能“沾喜气、避寒气”。从实际需求看,秋末天冷,红色的衣物看着温暖,也能给老人心理上的慰藉;而且老人抵抗力弱,这天穿暖乎点本就是养生刚需,穿红不过是把“保暖”和“祈福”结合在了一起,图个吉利。
第二类:刚结婚的新人,穿红盼日子红火
新婚不久的小两口被列入“穿红”名单,是因为重阳节的“久”和“九”谐音,有“长长久久”的寓意。新人刚组建家庭,在祈福的日子穿红,既是讨“婚姻长久”的彩头,也是家里长辈对他们的美好祝愿。这种说法在南方不少地方很流行,新人不用穿一身红,戴个红围巾、穿双红袜子就行,仪式感不强但心意到了。
第三类:孕期的准妈妈,穿红求安稳顺遂
孕妇在传统习俗里属于需要重点呵护的对象,重阳节气场特殊,古人觉得穿红能给准妈妈“添护佑”。抛开寓意不说,秋末天气转凉,红色衣物大多保暖性好,刚好符合孕妇怕冷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这种习俗本质是提醒家人,重阳节全家团聚时要多照顾孕妇,登高、人多拥挤的地方别去,让准妈妈安安稳稳过节。
第四类:近期状态低迷的人,穿红提气焕神
这一类是最贴近现代人需求的。老辈人发现,秋末光照减少,加上阳气转衰,有些人会莫名情绪低落、浑浑噩噩,就说这类人该穿点红。从心理学角度讲,红色是暖色调,能刺激视觉神经,让人产生积极情绪,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从生活角度说,换件鲜亮的衣服本身就能让人心情变好,相当于给低迷的状态“充个电”。
老规矩不是教条,核心是“顺应时节过好日子”
聊到这儿可能有人问,这些老规矩真的要一一照做吗?其实没必要死板遵守,关键是懂背后的逻辑。比如“不动怒”,不止重阳,任何时候少发脾气都对身体好;“穿红”本质是对特殊人群的关怀,不是非穿不可,多关心老人、孕妇才是真的。
还有些说法需要辩证看,比如有说重阳不能吃梨、豆腐,理由是“梨”谐音“离”不吉利,豆腐“软塌塌”没精气神。但从营养学讲,秋梨润肺、豆腐补钙,都是适合秋末吃的好东西,没必要因为谐音就忌口。老规矩的核心是“顺应时节、图个心安”,不是让大家被条条框框绑住。
另外要提醒的是,重阳节的核心习俗从没变过。插茱萸是因为古人发现它有驱虫辟邪的作用,放到现在就是注意秋末防虫防感冒;登高是为了呼吸新鲜空气,相当于现在的户外活动;吃重阳糕是“登高望远”的谐音寓意,也是补充能量的好选择。这些习俗和“三不动、四人穿红”一样,都是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明日重阳,不管你是要陪父母吃饭,还是要出门登高,不妨多留意这些老规矩里的智慧。不用刻意讲究“不动”和“穿红”,但记得别乱发脾气,给老人多些陪伴,给自己添点温暖,这就把重阳节过对了。毕竟老传统能传下来,从来不是因为迷信,而是因为藏着“好好过日子”的朴素道理,这才是最该被记住的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