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刚完成验收我被解雇,老板问我还有多少核心客户,我答:22个
发布时间:2025-10-27 22:59 浏览量:2
王总的办公室里,冷气开得像西伯利亚的寒风,直往人骨头缝里钻。
我手里还攥着那份刚刚通过验收的“星光计划”最终报告,纸张的边缘被我的手心汗濡湿,微微有些卷曲。
报告封面上,“星光计划”四个字是加粗的艺术字体,像四个黑洞,要把人吸进去。
为了这四个字,我带着团队熬了三百多个日夜,办公室的折叠床睡出了我身体的形状,外卖盒堆起来能砌一堵墙。
就在半小时前,甲方代表还握着我的手,说我是他见过最负责的项目经理,眼里闪着的全是赞许的光。
可现在,王总靠在他人体工学的老板椅里,慢悠悠地转着手里的签字笔,笔尖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看不见的弧线,像是在审判我的命运。
他没看我,也没看那份报告,眼神飘在窗外,看着对面写字楼的玻璃幕墙。
那玻璃幕-墙把下午的太阳光反射得明晃晃,刺得人眼睛疼。
“林舟啊,”他终于开口了,声音平得像一杯放了三天的白开水,“公司最近业务调整,你知道的。”
我心里咯噔一下。
这种开场白,我听过太多次了,通常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我没说话,只是把手里的报告往桌上推了推,像一个无声的提醒。
提醒他,这三百多个日夜的价值。
他眼角的余光扫了一眼报告,嘴角扯出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弧度,像是嘲讽,又像是怜悯。
“‘星光计划’做得不错,很不错。”他把笔放下,十指交叉,放在自己微微凸起的肚子上,“但是,公司要往前看,不能总躺在功劳簿上。”
我的心,一点点往下沉,像被绑了石头的铁锚,直坠深海。
“项目做完了,你的任务也完成了。”他终于把目光转向我,那眼神像是在看一件用旧了的工具,虽然好用,但也是时候该换了,“人事那边会跟你谈,N+1,公司不会亏待你。”
N+1。
三个字,轻飘飘的,像三片羽毛,却砸得我头晕眼花。
我脑子里嗡的一声,像有几百只蜜蜂在同时振翅。
验收通过,项目上线,庆功酒还没喝,我就被辞退了。
这算什么?
卸磨杀驴?过河拆桥?
我张了张嘴,想说点什么,却发现喉咙里像堵了一团棉花,一个字都吐不出来。
空气里弥漫着他身上古龙水的味道,混着皮革和木头的气味,闻起来那么高级,那么……冰冷。
我看着他,看着他那张保养得很好的脸,试图从上面找到一丝愧疚或者不舍。
什么都没有。
只有商人的精明和算计。
他大概是觉得我这个人,技术能力强,但没什么背景,也不会拉帮结派,用完了,踢开,最省事,也最没有后顾之忧。
我深吸一口气,那股西伯利亚的冷风灌进肺里,让我瞬间清醒了许多。
我慢慢地站起来,整理了一下自己皱巴巴的衬衫。
我说:“王总,我明白了。”
我的声音很平静,平静得连我自己都觉得意外。
他似乎也有些意外,可能在他预想中,我会愤怒,会质问,会恳求。
但他猜错了。
他看到我这么平静,反而有些不自在了,身体往前倾了倾,像是想再说点什么场面话。
“林舟,我知道你为公司付出了很多,以后要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
我打断了他。
“不用了。”
我转身,准备离开这个让我窒息的地方。
就在我的手快要碰到门把手的时候,他突然又开口了。
“对了,林舟,”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掩饰不住的优越感,“你手上那些大客户,跟得都挺好吧?你走了之后,还有多少是能留下来的?”
他这是在炫耀,也是在敲打我。
他在告诉我,我手里所谓的客户资源,离了公司的平台,什么都不是。
他想看我失落,看我窘迫,看我承认自己的失败。
我停下脚步,背对着他。
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在我脚下投下斑驳的光影,像一条条枷锁。
我沉默了几秒钟。
整个世界都安静了,我能听到自己心脏在胸腔里沉重而缓慢地跳动着,咚,咚,咚。
然后,我转过身,重新看向他。
我的脸上,没有愤怒,没有不甘,甚至没有悲伤。
我看着他的眼睛,一字一句,清晰地告诉他。
“22个。”
说完,我笑了笑。
那是我这辈子,笑得最坦然,也最决绝的一次。
王总愣住了。
他脸上的表情,像是凝固的油彩,惊讶、困惑、不信,几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显得有些滑稽。
他大概在飞快地计算,我们公司一共才有多少个称得上“大客户”的,我一个人怎么可能手握22个?
我没再给他追问的机会,拉开门,走了出去。
门在身后轻轻合上,隔绝了那间办公室里西伯利亚的寒风,也隔绝了我的过去。
回到工位,同事们还在小声议论着“星光计划”的成功,有人提议晚上去搓一顿。
看到我回来,他们都围了过来,脸上洋溢着喜悦。
“舟哥,牛啊!甲方那边都夸上天了!”
“舟哥,晚上去哪儿喝?我请客!”
我看着他们一张张真诚的笑脸,心里那块被冰封的地方,好像有了一丝暖意。
我笑了笑,说:“你们去吧,我还有点事,先走了。”
他们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察觉到了不对劲。
“舟哥,怎么了?”
我没多解释,只是拍了拍离我最近的那个实习生的肩膀,他叫小李,刚毕业,跟了我快一年,写代码很有灵气。
“好好干。”
然后,我开始收拾我的东西。
东西不多,一个马克杯,几本专业书,一个颈枕,还有一盆养了很久的多肉。
我把它们一个个装进纸箱,动作很慢,像是在进行一场告别的仪式。
同事们都安静了下来,围在我周围,谁也没说话,但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担忧和不解。
我把抽屉最深处的一个深蓝色笔记本拿了出来,轻轻地放进我的背包里。
那是我最重要的东西。
比我的电脑,比我的代码,比我所有的一切,都重要。
箱子装满了,我抱着它,站了起来。
“我走了。”我对大家说。
没有人回应,只有一片压抑的沉默。
我能感觉到几十道目光跟随着我,一直到我走进电梯。
电梯门缓缓合上,镜面一样的门壁上,映出我抱着纸箱的样子,有些狼狈,但眼神却异常的平静。
电-梯下行,数字在不断变小,像是我在这里的职业生涯,正在倒计时,归零。
走出写字楼大门的那一刻,下午四点的阳光扑面而来,带着一股热浪,把我从里到外都烘烤了一遍。
我眯起眼睛,抬头看了一眼这栋我奋斗了五年的大楼,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着金光,像一座巨大的、冰冷的纪念碑。
再见了。
我在心里默念。
我没有回家,而是抱着箱子,坐上了去往火车站的公交车。
车窗外,城市的景象飞速倒退,高楼、车流、人群,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
我的思绪,也跟着回到了很久以前。
回到那个,我第一次遇见我那“22个大客户”的夏天。
三年前,我因为一个项目失败,加上感情不顺,整个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
我请了一个长假,一个人背着包,坐上了去往大凉山的绿皮火车。
我没有目的地,只是想找个地方,让自己的心静一静。
火车哐当哐当,载着我穿过平原,穿过隧道,最终停在了一个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小站。
我下了车,跟着稀稀拉拉的人流,坐上了一辆破旧的中巴车。
车子在盘山公路上颠簸,窗外的景色从城镇变成了农田,又从农田变成了连绵不绝的大山。
空气里,开始弥漫着泥土和植物的清香。
我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只是在车子经过一个岔路口,看到一块写着“瓦布村”的木牌时,鬼使神差地喊了停车。
我下了车,背着巨大的登山包,沿着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往大山深处走去。
走了大概一个多小时,我看到了炊烟。
瓦布村,到了。
那是一个坐落在半山腰的小村庄,几十户人家,房子都是用黄土和木头建的,错落有致。
村子里很安静,偶尔能听到几声狗叫和鸡鸣。
我找到了村里唯一的小卖部,也是唯一的“旅店”。
老板是一个黝黑的憨厚大叔,他给我腾了一间空房,房间很简陋,但很干净。
我就这样在村子里住了下来。
白天,我跟着村民去地里看看,或者一个人在山里闲逛。
山里的空气很好,吸进肺里,感觉五脏六腑都被清洗了一遍。
我的心,也渐渐地平静了下来。
有一天下午,我闲逛到了村子最高处的一排平房前。
我听到了一阵读书声。
那声音,稚嫩、不整齐,但却充满了力量,像山间的溪流,叮叮咚咚,清澈见底。
我好奇地走了过去,看到平房的墙上,用褪色的红漆写着“瓦布村小学”。
我从窗户往里看,一间不大的教室里,坐着二十多个孩子。
孩子们年龄不一,大的看起来有十一二岁,小的可能才五六岁,都挤在一间教室里。
他们穿着洗得发白的旧衣服,有的还打着补丁,但每个人的眼睛,都亮得像天上的星星。
讲台上,一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年轻男人正在教他们念古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孩子们跟着他,大声地念着,声音在山谷里回荡。
那一刻,我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地撞了一下。
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年轻男人叫张磊,是村里唯一的老师。
他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一个人撑起了这所学校。
学校的条件很差,桌椅是东拼西凑的,黑板是用墨汁刷的木板,连粉笔都省着用。
最缺的,是书。
整个学校,除了几本破旧的教材,几乎没有任何课外书。
我跟张老师聊了很久。
他告诉我,山里的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看看外面的世界。
但是,他们连一本像样的童话书都没有。
“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所有的想象,都来自于我口头的描述。”张老师说这话的时候,眼神里充满了无奈和渴望,“我多希望,能让他们亲眼看看,哪怕是通过书本。”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
我躺在床上,耳边一直回响着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眼前浮现的是他们那一张张渴望知识的脸。
我突然觉得,自己之前所谓的痛苦和迷茫,在这些孩子面前,是那么的渺le小的,那么的不值一提。
我一个在大城市里,拿着高薪,整天和代码、数据打交道的人,到底在为什么而烦恼?
为了一个失败的项目?为了一个不爱我的人?
而这些孩子,他们一无所有,却拥有最宝贵的财富——对未来的渴望。
那一刻,我做了一个决定。
我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第二天,我找到了张老师。
我说:“张老师,我想给孩子们建一个图书室。”
张老师愣住了,随即苦笑着摇了摇头:“林舟,谢谢你的好意。但是,建一个图书室,要花很多钱,我们……”
“钱的问题,我来想办法。”我打断他,“我不仅要给他们建一个图书室,我还要给他们建一个,能连接外面世界的,电子图书室。”
我把我脑子里的想法,一股脑地告诉了他。
我要利用我的专业知识,为孩子们开发一个简单的阅读软件,把海量的电子书资源,通过网络,送到这片大山里。
我要教他们使用电脑,让他们知道,山外面,有一个多么广阔的世界。
张老师听得目瞪口呆,他看着我,眼睛里闪着光。
那是一种,叫做“希望”的光。
从那天起,我留在了瓦布村。
我把我所有的积蓄都拿了出来,托朋友在城里采购了电脑、投影仪,还有网络设备。
东西运到山下,我和村民们一起,用骡子,用肩膀,一点点地把它们背上了山。
我们把一间废弃的仓库,改造成了电脑教室。
我每天都在电脑前,编写那个属于孩子们的软件。
那段时间,我比在公司里做任何一个项目,都更有激情。
我给那个软件,起了一个名字,叫“萤火虫”。
我希望,它能像萤火虫一样,为这些山里的孩子,照亮前行的路。
软件开发好了,电脑也装好了。
当我第一次打开投影仪,把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投射在墙壁上时,整个教室都沸腾了。
孩子们发出一阵阵惊呼,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我从未见过的光芒。
那光芒,比城市里任何的霓虹灯,都要璀璨。
我开始教他们用电脑,教他们打字,教他们如何在“萤火虫”软件里,找到自己喜欢的书。
他们学得很快,像一块块干涸的海绵,拼命地吸收着知识的雨露。
我记得有个叫“阿依”的小女孩,她第一次通过电脑屏幕,看到大海的图片时,她呆呆地看了很久,然后转过头问我。
“林老师,海,真的是蓝色的吗?水,真的是咸的吗?”
我笑着点了点头。
她又问:“那海里,真的有会唱歌的美人鱼吗?”
我说:“书上是这么说的。”
她的眼睛里,充满了向往。
“我以后,一定要去看大海。”她坚定地说。
还有一个叫“瓦片”的小男孩,他特别调皮,是班里的“孩子王”。
但他对电脑编程,却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我只是简单地教了他一些基础的逻辑,他就能举一反三,自己用一些简单的图形化编程软件,做出一些有趣的小游戏。
他告诉我,他长大了,想当一个像我一样的程序员,去创造更多好玩的东西。
在瓦布村的日子,是我人生中最快乐,也最充实的一段时光。
我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教他们知识,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更多。
我学会了什么是纯粹,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希望。
我的心,被他们治愈了。
假期结束,我必须回到城市。
离开的那天,全村的人都来送我。
孩子们拉着我的手,哭着不让我走。
阿依送给我一幅她画的画,画上是蓝色的大海,还有一条漂亮的美人鱼。
瓦片塞给我一个用木头刻的小人,小人的样子,有点像我。
张老师握着我的手,说:“林舟,谢谢你。你给孩子们带来的,不只是电脑和书,是希望。”
我坐在回城的车上,看着窗外倒退的大山,泪流满面。
我对自己说,我还会回来的。
我一定要回来。
回到公司后,我像变了一个人。
我不再为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烦恼,也不再为那些虚无缥缈的KPI焦虑。
我工作的目的,变得非常明确。
我要努力赚钱,我要站得更高,这样,我才能有更大的能力,去帮助瓦布村的孩子们。
我把我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完善“萤火虫”软件,给它增加了更多的功能,加入了更多的图书资源。
我每个月都会把工资的一部分,寄给张老师,用来改善学校的伙食,给孩子们买新衣服。
我和孩子们,一直保持着联系。
他们会给我写信,用歪歪扭扭的字,告诉我他们的近况。
阿依在信里说,她考试得了第一名,离看大海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瓦片说,他又编了一个新的小游戏,等我回去,要第一个给我玩。
这些信,是我在城市里奋斗的,最大的动力。
后来,公司接到了“星光计划”这个项目。
这是一个大型的公益信息平台项目,旨在整合各种社会公益资源。
当我看到项目需求书的时候,我心里一动。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我脑海里形成。
我能不能,把“萤火虫”软件,作为一个子模块,嵌入到“星光计划”里?
这样,瓦布村的孩子们,就能通过这个国家级的平台,获得更稳定,更丰富的资源。
而且,如果这个模式成功了,它还可以被复制到更多像瓦布村一样的地方,帮助更多的孩子。
这个想法,让我兴奋得彻夜难眠。
我主动请缨,担任了“星光计划”的项目经理。
在项目设计阶段,我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接口,为“萤火虫”模块的接入,预留了空间。
这件事,我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王总。
我知道,以他的商人本性,是绝对不会同意在一个商业项目里,加入一个没有任何盈利点的“累赘”的。
在之后的一年里,我带领团队,全身心地投入到“星光计划”的开发中。
我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拼命。
因为我知道,我做的,不仅仅是一个项目。
我是在为那22个孩子,搭建一座通往未来的桥。
那22个孩子,就是我所有的“大客户”。
他们的每一个梦想,都是我的KPI。
他们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我的项目奖金。
我把他们的名字,一个个地写在那个深蓝色的笔记本上。
一共22个。
每一个名字后面,都记录着他们的年龄,他们的性格,他们的梦想。
阿依,想去看大海。
瓦片,想当程序员。
还有想当飞行员的,想当科学家的,想当医生的……
这个笔记本,就是我的客户名单。
是我在这冰冷的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唯一的温暖和慰藉。
项目进行到后期,我利用一个周末,偷偷地把“萤火虫”模块,整合进了“星光计划”的系统中。
我把它隐藏得很深,从表面上看,根本发现不了。
只有通过一个特殊的端口,用我设定的密码,才能激活它。
我成功了。
在项目最终验收的那天,我当着甲方的面,演示了“星光计划”的所有功能。
平台运行流畅,功能完善,获得了甲方的高度评价。
没有人知道,在这个庞大的系统深处,还隐藏着一个,为22个山里孩子,点亮星光的小小宇宙。
我以为,一切都结束了。
我以为,我终于可以松一口气,可以找个时间,回瓦布村去看看我的“客户们”,告诉他们这个好消息。
但我没想到,等待我的,不是庆功酒,而是一封辞退信。
公交车到站了。
火车站巨大的电子屏幕上,红色的字体在滚动着。
我买了一张,最近一班去往西昌的火车票。
没有卧铺,只有硬座。
我抱着纸箱,挤上了拥挤的车厢。
车厢里,混杂着各种气味,泡面的,汗味的,劣质香水的。
我找到了我的座位,靠窗。
我把纸箱放在脚下,把背包抱在怀里。
火车缓缓开动,城市的灯火,在窗外,一点点地被拉长,变成一片模糊的光晕。
我拿出那个深蓝色的笔记本,翻开第一页。
上面写着:我的22个大客户。
下面是22个名字。
阿依、瓦片、吉克、阿牛……
我看着这些名字,心里那点被辞退的委屈和不甘,瞬间烟消云散。
王总说得对,离了公司的平台,我手里那些所谓的商业客户,可能什么都不是。
但是,我的这22个客户,他们不一样。
他们是我用真心换来的。
他们是我未来的希望。
只要他们还在,我就不算失败。
我只是,换了一个更重要的项目去做。
火车在黑夜里穿行,发出有节奏的“哐当”声,像一首催眠曲。
我靠在窗边,看着窗外飞逝的夜景,和玻璃上自己模糊的倒影。
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但我知道,我正在奔赴一场,比任何商业谈判,都更重要的会面。
我要去见我的客户们。
我要去告诉他们,我回来了。
这一次,我不走了。
经过一天一夜的颠簸,火车终于抵达了西昌。
我没有停留,直接转乘了去往山区的中巴车。
还是那条熟悉的盘山路,还是那辆颠簸的旧车。
当“瓦布村”那块熟悉的木牌,再次出现在我眼前时,我的心,跳得厉害。
我下了车,背起行囊,踏上了那条通往村子的土路。
路边的野花,开得正艳。
山里的空气,还是一如既往的清新。
我走得很快,几乎是小跑着。
远远地,我看到了村口的炊烟,听到了熟悉的狗叫声。
我看到,在村口那棵大榕树下,站着一个熟悉的身影。
是张老师。
他好像瘦了,也黑了,但那副眼镜后面的眼神,依然温和而明亮。
他也看到了我。
他先是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惊喜。
“林舟!”
他快步向我走来,不,是跑来。
“你怎么回来了?怎么也不提前说一声!”他抓住我的胳膊,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
我看着他,笑了。
“我回来,看看我的客户们。”
张老师愣了一下,没明白我的意思。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走,去学校看看。”
我们并肩往学校走去。
路上,张老师告诉我,自从我走了之后,孩子们一直都念叨着我。
他们每天都会去电脑教室,用我教他们的方法,在“萤火虫”里看书。
“你不知道,”张老师说,“那些电脑,那些书,给他们打开了一扇多大的窗户。他们现在,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眼睛里,有光了。”
我听着,心里暖洋洋的。
我们还没走到学校,就听到了下课的铃声。
紧接着,一群孩子,像出笼的小鸟一样,从教室里冲了出来。
他们一眼就看到了我。
整个世界,仿佛在那一刻,被按下了静音键。
孩子们都愣在了原地,呆呆地看着我。
下一秒,不知道是谁,第一个喊了出来。
“林老师!”
这一声,像一个开关,瞬间引爆了所有的情绪。
“林老师回来啦!”
“林老师!”
孩子们欢呼着,朝我飞奔而来。
他们把我团团围住,有的抱我的腿,有的拉我的手,有的只是仰着小脸,激动地看着我,眼里噙着泪水。
“林老师,我们好想你!”
“林老师,你这次还走吗?”
我蹲下身,摸了摸这个的头,又捏了捏那个的脸。
我看着他们一张张纯真而热情的脸,喉咙哽咽了。
“不走了。”我说,“这次回来,不走了。”
孩子们爆发出更热烈的欢呼声。
阿依挤到我面前,她的个子长高了不少,辫子也更长了。
她把一沓画纸塞到我手里。
“林老师,这都是我画的,都是大海。”
我翻开画纸,一张张,都是蓝色的,各种各样的大海。有风平浪静的,有波涛汹涌的,还有的,画着海鸥和帆船。
画得,比以前好太多了。
瓦片也挤了过来,他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那是我上次托人给他带来的。
“林老师,你看!这是我新编的游戏,叫‘勇闯大凉山’!”他兴奋地向我展示着他的作品。
我看着屏幕上那个像素小人,在山路上跳跃,躲避障碍,心里充满了惊叹和欣慰。
我被孩子们簇拥着,走进了那间熟悉的电脑教室。
教室里,一切都还是我离开时的样子,只是墙上,多了很多孩子们的画,还有他们用毛笔写的字。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知识改变命运。”
我走到讲台前,看着下面22双明亮的眼睛。
他们就是我的“星光”。
是我在最黑暗的时候,指引我方向的星光。
我对他们说:“从今天起,林老师就在这里,陪着大家一起学习,好不好?”
“好!”
孩子们的回答,响亮而整齐,震得整个屋顶的灰尘,都簌簌地往下掉。
我留在了瓦布村,成了一名真正的老师。
我不仅教他们电脑,还教他们语文、数学,和所有我懂的知识。
我用我带来的积蓄,把学校的硬件设施,又升级了一遍。
我们有了更快的网络,有了更多的电脑,还有了一个小小的图书角,里面摆满了崭新的纸质书。
张老师负责低年级的课程,我负责高年级的。
我们两个人,撑起了这所小小的学校,也撑起了22个孩子的未来。
日子过得平静而充实。
我几乎快要忘了,在山的那一边,还有一个我曾经为之奋斗过的,繁华而冷漠的城市。
直到有一天,张老师拿着他的手机,急匆匆地跑来找我。
“林舟,你快看!你上新闻了!”
我接过手机,看到屏幕上是一个知名新闻APP的头条推送。
标题很醒目:《“星光计划”背后的男人:一个程序员和他的22个大山里的“客户”》。
我点进去,文章详细地讲述了我的故事。
从我如何来到瓦布村,如何为孩子们开发“萤火虫”软件,又如何巧妙地将它嵌入到“星光计划”中。
文章还配了很多照片,有我在瓦布村和孩子们在一起的,也有我之前在公司加班时,被同事偷拍的。
文章的最后,作者写道:
“我们常常讨论,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是拿到上百万的年薪,还是坐上高管的位置?林舟用他的选择,给了我们一个新的答案。有一种成功,是点亮别人的希望。当他放弃了城市的一切,回到大山,为那22个孩子搭建通往未来的桥梁时,他或许失去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却拥有了更宝贵的财富。”
我不知道,是哪个记者,挖出了这个故事。
我猜,可能是公司里某个还念着我的好的同事, anonymously 透露出去的。
这篇文章,像一颗重磅炸弹,在网络上迅速引爆。
我的故事,被无数人转发,评论。
“这才是真正的‘星光计划’!”
“为林老师点赞!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偶像!”
“那个王总,简直是短视的典范,把金子当石头扔了。”
事情的发酵,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很快,就有媒体记者,想方设法地联系到了张老师,想要进山来采访我。
我全都拒绝了。
我不想让外界的喧嚣,打扰到这里的宁静,打扰到孩子们的学习。
但是,事情的影响力,已经不受我的控制了。
“星光计划”的甲方,也就是那个公益基金会,在看到报道后,第一时间成立了调查组。
他们通过技术手段,很快就验证了“萤火虫”模块的存在。
他们被我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
基金会的理事长,亲自带队,来到了瓦布村。
那是一个很慈祥的老人,他握着我的手,说:“小伙子,你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你让我们看到了,‘星光计划’真正的意义。”
基金会当场决定,将“萤火虫”计划,正式纳入“星光计划”的体系中,并成立专项基金,负责其后续的开发和运营。
他们聘请我,担任这个专项基金的首席技术顾问。
他们还决定,以瓦布村小学为试点,投入巨资,把它打造成一所现代化的山区智慧小学。
再后来,我以前公司的很多同事,也联系到了我。
他们告诉我,公司现在乱成了一锅粥。
王总因为这件事,被总公司问责,据说已经被停职了。
公司的声誉,一落千丈。好几个大客户,在看到新闻后,都提出了要重新评估合作关系。
小李,那个我带过的实习生,在微信上给我发了一段很长的话。
他说:“舟哥,你走了之后,我们才知道你做了这么伟大的事。我们都以你为荣。现在,公司里很多人都想辞职,来跟你干。”
我看着这些消息,心里没有一丝报复的快感。
我只是觉得,有些唏嘘。
王总他,永远不会明白。
一个项目,一个公司,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它能赚多少钱,而在于它能创造多少价值,能给多少人,带来希望。
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放弃了最宝贵的星光。
瓦布村,很快就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的校舍,在基金会的帮助下,拔地而起。
明亮的教室,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标准化的塑胶跑道……
孩子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东西,都变成了现实。
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受到我的故事的感召,来到了这里。
有来支教的大学生,有来义诊的医生,还有来教孩子们画画和音乐的艺术家。
瓦布村小学,不再只有我和张老师两个老师。
它成了一个,汇聚了爱与希望的大家庭。
我的“客户”,也从22个,变得越来越多。
邻近村庄的孩子们,也都被送到了这里来上学。
我每天,都忙得像个陀螺。
但我一点也不觉得累。
因为我做的每一件事,都能看到最直接,也最温暖的回报。
那就是孩子们脸上,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灿烂的笑容。
一个夏天的傍晚,我带着孩子们,坐在新修的操场上,看日落。
夕阳把整个山谷,都染成了金色。
瓦片坐到我身边,他现在已经是我们学校“编程兴趣小组”的组长了。
他仰着脸,问我:“林老师,你后悔吗?”
我愣了一下:“后悔什么?”
“后悔离开大城市,来到我们这里啊。”他说,“我听那些志愿者老师说,你在城里,能赚好多好多的钱,能住很大很大的房子。”
我笑了,揉了揉他的脑袋。
我指着天边那片绚丽的晚霞,说:“瓦片,你看,那像不像你写的代码,渲染出来的特效?”
他又指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说:“那又像不像,你游戏里设计的地图?”
我又指着身边,一张张挂着汗珠,却笑得无比开心的脸。
“他们,又像不像你游戏里,最想保护的NPC?”
瓦片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我转过头,看着远方。
城市的方向,在群山的遮挡下,什么也看不见。
但我知道,那里有我的过去。
而这里,有我的未来。
后悔吗?
我问自己。
我的人生,好像一辆开往山顶的火车。
我曾经以为,山顶的风景,是更高的职位,更多的财富。
我拼命地往上爬,却在中途,被意外地推下了车。
我以为我会摔得粉身碎骨。
但我却在山谷里,发现了一片更美的风景。
这里没有高楼大厦,却有璀璨的星空。
这里没有香车宝马,却有最纯真的笑容。
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却有最真挚的情感。
我失去了我的工作,却找到了我的事业。
我看着瓦片,认真地对他说:“我不后悔。”
“因为在这里,我找到了比钱,比房子,更重要的东西。”
那是什么?
是内心的平静,是自我的价值,是被人需要的幸福感。
是当我看到阿依,终于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去海边夏令营,给我寄来一张她和大海的合影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
是当我看到瓦片,在他12岁那年,就拿到了全国青少年编程大赛的奖项时,那种无与伦比的骄傲。
是当我看到,我的22个“客户”,一个个地,都考上了县里的重点中学,背着书包,走出大山时,那种含着泪的微笑。
那天,王总问我,还有多少大客户。
我回答,22个。
其实,我没有说实话。
因为,我的客户,从来就不止22个。
每一个被“萤火虫”计划照亮的孩子,每一个被这个故事感动的陌生人,每一个向这片土地伸出援手的好心人……
他们,都是我的客户。
而我,是他们最忠诚的,项目经理。
这个项目,没有截止日期,也没有验收报告。
它的名字,叫作“希望”。
夜幕降临,山谷里升起了点点灯火。
孩子们在操场上追逐嬉戏,笑声传出很远很远。
我抬起头,看到了满天的繁星。
大凉山的星星,格外的亮,一颗一颗,像是镶嵌在天鹅绒上的钻石,闪闪发光。
我突然想起,我那个项目的名字。
“星光计划”。
原来,真正的星光,不只在城市的上空,更在每个人的心里。
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成为,点亮星光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