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古史》第七卷 西周起源 (五)、周武王生平事迹考证

发布时间:2025-10-28 02:00  浏览量:1

作者:自由山人

(五)、周武王生平事迹考证

1、周武王灭商之前的准备

周武王即位后,延续其父周文王的既定国策,先是继续对商朝外部势力用兵,如《清华简-耆夜》记载周武王八年,武王发灭耆国,耆国又称黎国,位置在今山西长治市上党区西南,东出翻过太行山脉,即是商人都城殷都,这一战略使商王朝不能绕后切断周联军进军路线,且完成了对商朝都城的战略包围,虽然明面上没有宣称反叛商朝,实际上早已形同叛乱,但《尚书-西伯戡黎》记载祖伊向商纣王报告此事,商纣王的反应居然很平淡,没有抗击的想法说是自己的命运在于天意,如:「王曰:“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但《左传-昭公四年》云:「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同书《昭公十一年》:「纣克东夷而陨其身。」纣王到黎国打猎,这很可能代表着纣王提前在黎国布置了军队准备以打猎的名义,绕后从山西地区袭击周军,但很快因为东夷反叛不得不把商军主力调往东部地区,由于黎国防卫空虚,周军得以顺利攻下黎国。

对内纣王,则与诸多大臣不合,因而杀王叔比干,囚禁箕子,《封神演义》说纣王炮烙梅伯,这种说法来自于《楚辞-天问》:「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梅伯受醢,箕子详狂?」其中说纣王把大夫梅伯剁成了肉酱。由于与大臣的矛盾,商王的臣子开始出逃,如内史向挚出奔周朝,甚至是纣王长兄微子也出逃,成为周人最大的内应,这一事件得到了西周《史墙盘》铭文的印证:「武王既伐殷,徽(微)史剌(烈)祖廼來見武王。」

按《史记-周本纪》,周武王即位第九年,宣布正式讨伐商朝,并且是以父亲周文王的名义,但是仅仅到孟津会师便返回了,其目的是为了测试己方势力,诸侯会盟的准确率,以及商王朝的残存势力强大程度,直到两年后,纣王兄弟微子出奔,这代表着纣王最强大的支持者倒戈相向,周武王才下定决心讨伐商朝。

2、武王伐纣商人及周人臣子列举

(1)姬、姜联盟诸国

武王伐纣时的臣子,按《逸周书-克殷解》,带领军队的是姜姓吕国国君太公望,辅弼之臣有召公奭(应当是姒姓,太姒侄子,武王堂兄弟)、文王四友其二的泰颠、闳夭,巫师有祖祝崇,文王嫡子有:管叔鲜、周公旦、毛叔郑、康叔封,文王庶子有:毕公高、曹叔振铎。内应则有纣王兄长微子启和胶鬲。

按照《逸周书-世俘解》,军事将领除了太公望,还有其同族吕他,负责在周人攻灭殷都以后,讨伐越、戏、方三国,另外还有陈本,西周时期开国国君陈胡公陈满娶周武王之女大姬,是周武王女婿,因此这个陈本可能和陈胡公有关系,是其父辈。

另外还有其他各族联军,如《尚书-牧誓》:「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其中羌即是周人母系祖先姜姓部队,姜姓下有吕氏、申氏、共氏等,还有以及未被记载的,周族征服了的原臣属商朝的方国,如《容成氏》所说的周文王所灭之丰(逢)、镐、郍、石、邘、鹿、黎、崇、密须九国。

牧誓八国位置

关于牧誓八国位置,历来一直比较有争议,唯一确定的是,都位于商朝都城(河南安阳市)以西,因此《牧誓》称西土之国。

①庸国,庸国位置比较确定在今湖北十堰市京山县。

②蜀国,蜀国位置争议最大,传统认为是四川成都的蜀国,但西周早期陕西地区的周人与四川地区交往不够紧密,因此大量学者反对此说。如《逸周书-世俘解》记载周武王伐纣成功以后继续扫荡四方:「王定,庚子,陈本命伐磨、百韦,命伐宣方、新荒,命伐蜀。」 陈梦家 《殷虚卜辞综述》认为宣方即亘方,是战国时人写法演变。在今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东南,这说明这个蜀地距离山西不远。有学者考证,认为这个蜀地应当在今河南禹州市。如殷墟卜辞中有很多“蜀”字,商王非常关心蜀地收成,《合集》9774:「贞:蜀受年。蜀不其受年。《合集》9774:「贞:蜀不其受年,二月。这说明甲骨文离的蜀地在商王朝核心区域。而且蜀地接近渡口,称为津如《屯南甲骨》866:「……巳,贞:毕以津于蜀乃奠。」而《后汉书·郡国志》:「(长社)有长葛城。有向乡。有蜀城,有蜀津。」长葛在河南禹州市附近,所以《世俘解》的蜀,很有可能即是甲骨文里的蜀地但这个蜀国也曾经与商王朝对立,引发商王的讨伐,如《合集》6859:「(?)寅卜,壳贞:王登人征蜀。」这说明甲骨文里的蜀国,可能就是牧誓八国里的蜀,在其晚期可能因为和商王矛盾变大,暗中参与了伐纣联军,在河南许昌市禹州市一带。

③羌国,羌国争议也最大,但此处可能指的是整个随周武王伐商的姜姓诸国,如姜姓吕国、申国等,姜姓吕国应该在今山西运城市乡宁县,姜姓申国则在今宝鸡市眉县。

④髳国,经考证在今湖北十堰市一带。

⑤微国,在今山西长治市潞城区微子镇。《论语·微子》载:「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陕西宝鸡市扶风县出土的西周《墙盘》铭文佐证了这一看法:「武王既伐殷,徽史剌(烈)祖廼來見武王。」武王伐纣时期,微子启来见过武王,微国可能即是微子启封地,微子启可能派遣其家臣带领封国军队助武王伐纣,后因有功,微子启一个儿子被分封到陕西宝鸡市扶风县,形成微氏家族。

⑥卢国,山东济南长清区有个卢国,但牧誓八国的卢国应在今湖北境内。《左传-桓公十三年》:「及鄢,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以听刑。」这个卢戎之国位置与罗国邻居,在湖北襄阳市南漳县。安康市出土的《史密簋》提到西周周王命师俗、史密东征,所带联军即有南夷卢国和虎方,虎方在湖北一带,证明《左传》的卢戎之国可能即是《史密簋》的南夷卢国。

⑦彭国,西汉孔安国考证,认为卢国、彭国皆在今甘肃庆阳市,因为秦惠文王期境灭义渠,在此地设彭阳县。庆阳市彭阳县起源较晚,是战国时期。陕西渭南白水县一带也有个彭国。《史记-秦本纪》:「武公元年,伐彭戏氏,至于华山下,居平阳封宫。」秦武公元年即公元前697年,彭戏氏在今陕西渭南市白水东北,秦国在彭戏氏之地设官署,称彭衙。《左传-文公二年》:「春,秦孟明视帅师伐晋,以报肴之役。二月晋侯御之。先且居将中军,赵衰佐之。王官无地御戎,狐鞫居为右。甲子(七日),及秦师战于彭衙。秦师败绩。晋人谓秦“拜赐之师”。」彭衙之战是公元前625年。

⑧濮国,西周时期濮国应该在今湖北十堰市郧阳区一带。

大部分史学家将濮国与汉朝所说的百濮联系,认为在云贵川重庆一带,事实上,汉朝时期的濮人是迁徙至四川境内,商周时期濮人始居地并非在四川, 如《左传-隐公四年》:「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西晋杜预注:「濮,陈地水名。」 根据《水经・渠水注》的记载:「沙水又东,分为二水,即《春秋》所谓夷濮之水也,……一水东注,即濮水也。」所以“濮”的位置,应该就是濮水靠近陈的一带,这个濮在今河南东北部濮阳市一带,这说明濮人很有可能在商朝时期也是中原族群,在商朝晚期开始向西南迁徙。

西周早期《濮监作尊簋》

关于西周时期濮国所在位置。2013年湖北省随州市叶家山曾国墓地出土一件西周早期周康王时期的《濮监作尊簋》,可见西周早期的濮国距离曾国不远。而《左传-昭公九年》:「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清晰说明,濮国与巴国、楚国、邓国位置接近。《左传-文公十六年》:「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可见麇国与百濮临近。这个麇国,根据1958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出土的麇国青铜器,麇国即在湖北十堰市郧阳区,可以据此推断,西周至春秋早期,濮国也在湖北十堰市郧阳区一带。1987年《楚史与楚文化研究》:「百濮,分散于湖北武当山一带。」武当山在湖北十堰市。2011年《四库全书精华》,濮在郧县(今湖北十堰市郧阳区)和邓县(今河南邓州市)之间,两书研究也可以佐证以上观点。

关于西周到春秋时期濮国的发展历程,如西周青铜器《宗周钟》,出土地点不详,根据铭文和风格判断,是西周晚期周厉王时器。铭文有:「王肇遽省文武,堇(觐、敬神、神赐)疆土南或(域、国)。服菐(史书称为濮)敢陷虐我土,王敦伐其至戏,伐阙都。服菐乃遣閒,来逆邵(昭)王。南尸(南夷)、东尸(东夷)具,见二十六邦。」其中提到西周早期濮国势力非常强大,因吞并周人领土而被周昭王(约前996—前977年在位)讨伐。

《国语-郑语》:「夫荆子熊严生子四人:伯霜、仲雪、叔熊、季徇。叔熊逃难于濮而蛮,季徇是立。」熊严在位时间(前837年—前828年),属于西周中期,此时濮国还可以接纳楚国因争位失败逃难而来的的王子。

《国语-郑语》:「及平王之末,而秦、晋、齐、楚代兴,秦景、襄于是乎取周土,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齐庄、僖于是乎小伯,楚蚠冒于是乎始启濮。」楚蚠冒即楚厉王,于公元前758—前741年在位,春秋早期,楚人开始征讨濮国。《左传·文公十六年》:「麇人率百濮聚于选。这时,濮国已经衰落成麇国的附庸。濮国之所以衰落较快,正是如《左传》所说的「百濮离居,将各走其邑,谁暇谋人?」濮国势力比较分散,因此战斗力不高。到楚平王时期,荆楚针对濮人的战争还在继续,《左传·昭公十九年》:「楚子为舟师以伐濮。」这一年是公元前523年,春秋以后,不见濮人记载,此时濮国国都所在的湖北十堰市郧阳区已经被楚人吞并,一部分濮人开始西迁。西汉时期一部分濮人迁往重庆地区,如西汉扬雄的《蜀都赋》中说:「东有巴賨,绵亘百濮。」西晋左思的《蜀都赋》中说:「左绵巴中,百濮所充。」这时濮人主要生活在今天重庆市西部、中部的合川区、涪陵区一带,今日合川境内还有濮岩、濮湖、濮溪等地名。另有一部分濮人已经迁往四川南部,如《史记-楚世家》:「(楚武王)于是始开濮地面有之,建宁郡南有濮夷,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也。」《华阳国志》记载:「越嶲郡会无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西汉时期的建宁郡属于益州郡管辖,在今云南境内。东晋越嶲郡辖今四川南部和云南北部。

(3)商纣王臣子列举

而商纣王一方,按照《墨子》、《尚书》、《天问》、《荀子》记载,本来有王叔比干,王兄微子、王兄箕子,孤竹国国君兄长伯夷、叔齐,内史向挚,主管祭祀的大臣祖伊,主管礼乐的大臣商容,大夫梅伯、大夫辛甲、大夫雷开、大夫胶鬲等,武将则有费仲、恶来、曹触龙等,车夫有恶来之父飞廉。

但纣王昏庸,炮烙大夫梅伯,杀王叔比干,囚禁王兄箕子,以至于大臣纷纷背心,内史向挚、大夫辛甲、伯夷、叔齐投奔周人,微子开、胶鬲成为周人内应,武王伐纣时商王文臣出名的只有祖伊、商容、雷开,武将费仲、恶来、曹触龙在牧野之战全部战死。

3、武王灭纣的具体时间

《尚书-牧誓序》、《逸周书-世俘解》都说武王伐纣是甲子日,西周《利簋》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右)事(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对这一说法进行了验证。《国语-周语下》对当时的天相岁星、月亮、太阳、水星位置也予以了说明。

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根据这些历史资料,结合两个遗址的时间,河南安阳市殷墟遗址第四期碳十四测年为约公元前1080年—前1040年,北京琉璃河匽国(汉朝改称燕国)遗址第一期为约公元前1040年—前1006年,可以推断,武王灭商的时间是殷墟四期公元前1080年—前1040年之间。确定了大体时间之后,进行电脑天象推演,最终推定武王伐纣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而西周都城被犬戎攻陷的时间是准确的公元前771年,因此西周持续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共275年。

西周青铜器《利簋》铭文拓片

关于《利簋》铭文释读,主要争议在“岁鼎”两个字,主要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说法岁鼎指的是岁星当空。第二种说法岁鼎是岁星中天。第三种说法是一年中的岁祭占卜。实际上这些说法都未与鼎字含义联系,鼎字本义指青铜器鼎,引申可以隐喻,还有表示鼎寡之意,但却没有当空、中天等含义,联系全文,此处应当指的是鼎卦,虽然《易经》最终成书时间是西周晚期,但其发源可以追溯到1万年前浙江上山文化陶文卦象。

商朝时期甲骨文学字顶部即是由“爻”、手、宀组成,这说明当时学宫主要教授的就是卜卦爻辞变化。鼎卦卦辞原文:元吉,亨,是吉祥,顺利之意,

因此此句所谓岁鼎,可能指的是进行岁卜,得到鼎卦,天象显示非常顺利,因此周武王继续用兵,和商军大战一昼夜,最终击败商军,迫使商王纣上吊后又进行自焚,西周联军成功进入沬都(即朝歌)。

至于武王伐纣是其在位多少年,史书有不同记载。《史记-周本纪》说是周武王即位第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出兵,十二年二月甲子日发生牧野之战,克殷当年即分封王子录父(即武庚)和诸侯。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周武王十二年辛卯日开始伐商,发生了牧野之战,然后立王子武庚,夏季四月已经回到了陕西丰都,并且来到管地,分封自己弟弟管叔鲜监察殷人,十三年才大封诸侯。

但《逸周书》卷四里的《大匡解》、《文政解》记载武王十三年才来到管地、分封管叔、蔡叔。其中《竹书纪年》经过南宋学者的篡改,《逸周书》卷四成书时间较早,是战国时期,因此武王伐纣的在位年数,应当以《逸周书》为准,结合《竹书纪年》,周武王十二年十二月出发开始讨伐商朝,十三年一月二十甲子日发生牧野之战,同年分封管叔、蔡叔等诸侯。

4、武王伐纣的军队人数

《史记-周本纪》:「(周武王)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贲”通“奔”,虎贲意为有如老虎的奔走,泛指勇士,按《周礼-夏官》记载:「虎贲氏,掌王出入仪卫。」是天子和诸侯亲卫队。现代学者往往根据《史记》认为武王伐纣时部队共有四万八千人左右。

(1)武王伐纣战车数量

事实上,武王伐纣的军队人数远没有这么多,先秦史料就有不同的记载。先从战车来看,春秋时代成书的的《逸周书-克殷解》:「周车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稍晚的《尚书-牧誓序》:「武王戎车三百乘,虎贲三百人,与商战于牧野,作《牧誓》。」

战国早中期成书的《墨子-明鬼》:「武王以择车百两(辆),虎贲之卒四百人,先庶国节窥戎,与殷人战乎牧之野。王乎(呼)禽(擒)费中、恶来。」

而战国中期清华简《容成氏》:「武王于是乎作为革车千乘,带甲万人,戊午之日,涉于孟津,至于共、滕之间,三军大范。武王乃出革车五百乘,带甲三千,以少会者(诸)侯之帀(师)于畮(牧)之野(野)。」

西汉成书的《战国策-燕策一》继承了《尚书》的说法:「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

而殷墟遗址(约公元前1300年—前1040年)挖掘近百年共出土马车一百多辆,西周周原遗址(公元前11世纪—前8世纪)共出土马车三百多辆,以此观之,商朝晚期的生产力,商、周作为当时最大的两个势力,在商朝末期,分别拥有马车一百辆左右是较为合理的推断,故而车辆数应以《墨子》记载为准。

(2)商周时期一辆战车配备的人数

西周早期继承商朝车制,一车为十三人左右,车上甲士三人,包括御者、车左、车右,车左持箭,车右持戈矛,车下徒兵十人,如《左传-定公四年》:「王(周成王)于是乎杀管叔而蔡蔡叔,以车七乘、徒七十人。」其中说明一乘车配徒兵是十人。披坚执锐的甲士来源是国人,徒兵来源于庶人,身份地位有区别,庶人的地位要比国人低。甲士冲锋陷阵,徒兵辅佐车上主力作战,做一些打杂、后勤的工作。

再比如周厉王时期的《禹鼎》铭文,记载井武公派遣叔向父禹讨伐鄂侯驭方的战争中一乘战车的规模:「武公廷遣禹率公戎车百乘、厮驭二百、徒千。」即一百辆战车上的左右驭兵二百人,没有被记载的御者应为一百人,步兵一千,则百乘战车共为1300人。

(3)武王伐纣军队的人数

周联军的人数,战国时期成书的《尉缭子》,其中天官第一篇有梁惠王问尉缭子的记载,而后提及武王伐纣人数,「武王伐纣,背济水向山阪而阵,以二万二千五百人,击纣之亿万而灭商,岂纣不得天官之阵哉!」此处记载纣王军队人数虽然夸张,但是周联军的人数基本准确。

另外《战国策-赵策一》:「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这里说周武王伐纣军队是三千人左右。从现实情况来看,西周时有宗周六师,成周八师。一师2500人,六师则为15000人,周人在商朝末期应当拥有最少一个师2500人的病例。

3000人应是周族本部负责作战的带甲车兵,不包含步兵在内。 除了周人本部士兵,还有其他诸族联军,武王伐纣之前曾于孟津观兵,以试探还有多少方国支援商王,《史记-齐太公世家》:「随至盟津,诸侯不期而至者八百。」八百显然是司马迁之夸张描写,但武王伐纣之联军诸侯应有几十个是没问题的,加起来应当接近两万五千人。

从商朝末期到西周后期的大型战役军队人数也可以分析,殷墟遗址甲骨文所谓妇好(帝巳)伐某方:「贞登帝巳三千,登旅一万,呼伐某方。」商王一次出动部队13000人,这是甲骨文最高记录,其他甲骨文记载商人出兵多是三千人或五千人。

而西周后期周厉王时期《禹鼎》记载周厉王征讨叛乱的鄂侯,率领西六师,殷八师,一师2500人,14师共有35000人。周厉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78年—前842年。周厉王距离周武王时代已经过去了接近200年,如果按司马迁《史记》武王伐纣四万五千人的记载,200年的发展,西周部队全力出征人数怎么可能不增反减?

武王伐纣时军队总人数应在商朝后期的13000人以上,35000人以下。以商王伐某方设定在商朝晚期公元前1260年左右,距离公元前860年左右约400年,而武王伐纣大约在公元前1046年,取中间约数,武王伐纣之时部队总人数应该和《尉缭子》估计的差不多,在22500人左右比较妥当,其中周人本部大约是1万—1.5万人,车兵三千人加其他类型步兵,加其他各国联军在2万人以上。

司马迁生活时代处于西汉中期,汉武帝征讨匈奴一次出兵30万,因此司马迁难以想象,周武王的部队本族为何只有戎车一百辆到三百辆,部队三千人就敢伐商,将其夸张了十倍,而且还虚构商纣王调动70万奴隶来抵抗。《史记-周本纪》:「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战国晚期王翦灭楚调动秦国全国部队也不过60万。此时距离武王伐纣已经过去800年了。以周朝联军规模在22500人左右,则纣王之军队应该也在30000人以内,而且据学者推测,按出土殷墟甲骨文文武辛十年文武辛伐东夷,及春秋文献记载,《左传-昭公四年》云:「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又如同书《昭公十一年》:「纣克东夷而陨其身。」武王伐纣之前纣王派了主力部队征讨东夷,那么纣王在朝歌附近仓促召集的部队人数,应该也只有一万人以内。

5、周人比商人更先进的战车

(1)商人战车是双马拉车

商代马车分为民用车和战车,在出土的一百辆马车里,民用车和战车的比例是1比1,主要区别一是出土的战车上都有随葬的青铜武器,另一个就是车轮车轴顶端的车毂,民用车为了在日常道路上错车方便往往很短,战车的车毂因为要防止敌人靠近而做的更长更锋利。但在出土的商朝马车里全部是双马拉车。

(2)周人战车出现驷马战车

而商朝末期的姬姓周人,按史籍记载,已经升级成了高级贵族是四匹马拉车。 如《诗经-大雅-大明》:「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从《诗经》来看,牧野之战时周人使用的战车已经是驷马,其中师尚父指的即是武王的岳父,伐商的主帅姜姓太公望,可以确认他的战车是驷马。

而在出土的西周早期遗址中,也能佐证周人有驷马战车。如在陕西西安市长安区马王街道张家坡村东丰镐遗址发现的西周车马坑,已发掘和未发掘的一共是七座车马坑,现在所说的丰镐车马坑,就是专指二号坑而言。丰镐二号车马坑坑内埋着两辆车、六匹马和一个殉葬人。一号车驾四匹马,两服两骖,为战车。二号车驾两匹马,为乘用车。殉葬人骨架一具,压在第一号车的车厢底。丰镐车马坑的埋葬年代大约相当于西周成康时期,车马装饰精美、制作精细、保存完整。

北京琉璃河墓地墓地有四座墓葬附有车马坑,ⅠM52附有2座车马坑,ⅠM53、ⅡM202、M1046各附有1座车马坑。琉璃河遗址已经被验证是西周早中期北燕国所在地,首任国君为召公奭长子克。

琉璃河遗址Ⅰ区的ⅠM52的两座车马坑一为四驾,一为二驾。Ⅱ区M202CH的车马坑中竟然埋有多达42匹马、4乘马车,平均每辆马车殉葬10.5匹马。Ⅱ区的两座车马坑随葬马匹的数量与车的数量没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或过多或过少,并不符合“诸侯驾四”的规定。有学者认为,车马坑象征死者的马厩,随葬众多的份并不太高,马匹更多是财富的象征。

但周人的驷马战车数量应该不多,比如山西运城市曲沃县曲沃-天马遗址共发掘出西周时期晋侯及夫人墓9组19座,陪葬墓、祭祀坑20多座,车马坑10座,晋侯墓地陪葬最多的车马坑是西周晚期晋献侯的车马坑‌,是目前发现的西周时期陪葬车辆最多、规模最大的车马坑,共有40辆车、105匹马,平均一辆车殉葬2.625匹马,大致对应28辆两马战车,12辆驷马战车,两者对比是7比3,这是西周晚期的情况,西周早期比例只会更小,可能是8比2乃至9比1,只有贵族如周武王、周公旦等高级贵族,以及太公望、南宫括以及各大方国国君,等高级武将拥有驷马战车。

(3)西周初期驷马战车比例

西周早期丰镐遗址和琉璃河遗址都足以说明,西周初期周人伐商时使用了驷马战车,从动力上就足以击败两马拉车的商人战车,而曲沃-天马遗址则证明周人使用的驷马战车不会太多,大致可能与两马战车对比,是9比1的比例,按《逸周书-克殷解》,周人克商使用了三百五十乘战车,那其中的驷马战车只有35辆左右,若按《墨子》记载使用了百辆战车,那驷马战车只有10辆左右。

周人驷马战车的来源,很可能和鬼方后代有关。‌《左传-昭公十五年》:「密须之鼓与其大路,文所以大蒐也。阙巩之甲,武之所以克商也。」其中大路的路通“辂”,指的是驷马之车,如《左传-定公四年》:「分鲁公以大路、大旗……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公之明德。」大路是诸侯乘坐之车,本来是出行之车,但经过改装,即可成为战车。此句记载说周武王克商,关键是巩国(在今河南郑州市巩义县)生产的铠甲,但显然密须国(在今甘肃平凉市泾川县)的战鼓、战车也是关键,甘肃地区目前出土最早的战车是天水市甘谷县毛家坪遗址的秦人战车,晚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寨沟遗址出土的商晚期战车,这说明商朝末期,密须国的战车应当是从陕北地区的鬼方部族传播而来,在周文王攻克密须国后,周人也学会了驷马战车的技术,而甘肃、陕西、山西一带自古盛产马匹,如甲骨文中的多马羌经考证即在山西境内,与马匹有关的辔方也在山西境内,西北地区多马匹的环境为周人大量打造驷马战车创造了有利条件。

至周成王六年,周公制礼乐以后,才规定了天子驾六,诸侯驾四,卿驾三,士驾二,庶人一的礼制。

6、周武王分封诸国位置考证

(1)子姓之国分封位置

①武庚封地

周武王第一次分封,地区还是集中在河南和河北南部,首先是把对周人灭商有大功劳的纣王之兄长微子启分封于宋国(在今河南商丘市),又把纣王之子武庚改封。

汉朝时人认为武庚被分封在纣王所居的沬都(战国时称朝歌,在河南鹤壁市)城内的一部分,并且认为沬都被一分为三,其余两部分被分封给周武王的两个弟弟。如东汉《汉书-地理志》:「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邶以封纣子武庚,鄘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以临殷民,谓之三监。」但先秦史书只说武庚守先王祭祀,未说其分封在沬地,说过管叔、蔡叔被分封到邶国和鄘国。

②微子启封地

微子启作为纣王长兄,因投靠商人,被分封到宋地,在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

(2)三监是为了监视殷遗民

东汉人又认为在武庚叛乱之后国灭不存,但《诗经》中《邶风》有十九篇,《鄘风》有十篇,记载的都是西周末年到春秋初期邶国、庸国与卫国交往的事迹,这都是其在西周时期依旧活跃的例证,清光绪年间今河北保定市涞水县出土一批战国时期铜器,因其中铭文都带有“北白”等字样。王国维于是提出邶国在今河北涞水县一带的观点,这应当是邶国遗民北迁所留,《左传》提到春秋晚期吴国公子季札在卫国观赏《邶风》、《鄘风》、《卫风》,季札统称为《卫风》,这是因为春秋早中期邶国、鄘国已经被卫国所并。

而且先秦史书没有说三监的目的是为了监视武庚,只说是监视殷遗民,《逸周书-作雒解》:「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于殷,监殷臣。」

而《逸周书-大匡解》:「惟是有三祀,王在管,管叔自作殷之监,东隅之侯咸受赐于王,王乃旅之,以上东隅。」

《逸周书-文政解》:「惟十有三祀,桑在管,管蔡开宗循。」一般认为,《大匡解》“是有三祀”是“十有三祀”之讹误,即管叔分封地区在管地,同时监管东部殷遗民,因此说建管叔于东。

《作雒解》只说王子录父守商朝祭祀,没有说其具体分封地点,并且提到管叔分封在东,指的是管国(在今河南郑州市),蔡叔分封在商人旧都殷都。《说文解字》:「邶,故商邑。自河内、朝歌以北是也。」 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东南邶城村或为其都。西周以后安阳市殷墟遗址也在邶国区域,因此邶国应当是蔡叔所分封地点。武庚分封的地点,应当是纣王所居的沬都,战国以后称朝歌,在今河南鹤壁市浚县。

西周《沬司徒簋》铭文

1931年从河南鹤壁市浚县辛村卫候墓出土一件西周青铜器《沬司徒簋》,其铭文为:「王朿(来)伐商邑,彳止(诞)令(命)康侯啚(鄙)于卫。沬司土(徒)疑眔啚(鄙),乍(作)氒(厥)考尊彝。目目(左目右目)。」铭文大意为:周成王来讨伐商人城邑,命令把卫地分封给康叔封作边邑,沬都司徒遗负责监察这个边邑(指卫地),制作为他的父亲进献的彝器。应当是周人讨伐武庚及叛乱的商遗民以后的事情。

按《逸周书》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先是把管叔分封在河南郑州市管城区,蔡叔封国在河南安阳市殷都区,加上霍叔,封国在山西临汾市霍州市,是为三监,从东、北、西三个方向,监视商朝旧都地区殷都、沬都的遗民,后来应当管叔自己又来到了殷都。鄘国未知分封何人,可能也分封给了殷遗民。

武庚本人,在《逸周书-作雒解》称为王子录父,《克殷解》称为武庚,《史记》称录父武庚。

西周《太保簋》铭文

清朝末期山东寿张县梁山镇(今梁山县寿张镇)出土梁山七器,有一件《太保簋》,其铭文称「王(周成王)伐录子圣」,而清华简《系年》有:「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彔子耿。」可见武庚本名录子圣,类似微子启,是封地氏名+王室之姓加私名的称呼方式,去世后其子辈先称录父,再上日名为武庚,楚国竹简讹误作录子耿,这说明录国才是武庚封地。

河南社会科学微信公众号学者黄锦前于2024年3月19日发布的《录子俞甗与商末周初的历史》一文提到,1973年河南南阳市内乡县大桥乡郭岗遗址出土一批商朝末期到西周初期的录国青铜器,其中有三件为同一人所作,分别为《王子听觚》,铭文为:「王子听作父丁彝」,以及《王子听觥》,《王子听鼎》,此处的王子听,被认为即是王子武庚。

听字甲骨文写法

而听字本字即是圣字,此处王子听当即是《太保簋》所说的录子圣,《王子听觚》等器,应当是武庚自己所作,故而自称王子听。

(3)武庚并非纣王之子

确认《王子听觚》的作者即是武庚,但王子听称其父为父丁,而纣王日名为辛,难以对应史书上的父子关系。另外郭岗遗址还出土一件《录子俞甗》,其内壁铸铭文作:「录子俞作父己宝彝」。“俞”字或隶定作“艅”,黄锦前认为录子俞也是录子圣之别名,这一说法不太正确,俞、艅和圣、听写法差距过大,并不互通,录子俞应当是录子圣之前分封的录国国君,在周人灭商之前即已存在,其父称为父己,这说明录国最晚在商朝后期已经分封,是商王王子分封,其位置在河南南阳市内乡县,黄锦前提到郭岗遗址范围内暴露灰坑遗迹,采集到商代陶片大口尊、罐等遗物,年代约为二里岗时期。除了出土录国青铜器,同时出土的还有商代中期的酒器尊和斝各一件,这说明郭岗遗址早在中商时期的二里岗遗址即已建立,即相当于小双桥遗址(约公元前1435年—前1421年)对应的商王仲丁迁嚣之前即已建立。

武庚为纣王之子的记录出自《史记-殷本纪》:「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但先秦史书并没有说武庚是周王之子,只说武庚是王子,如《逸周书-克殷解》:「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

按照河南南阳市内乡县郭岗遗址建立在二里岗时代,那么早在中商时期即已分封。清华简《楚居》提到季连见盘庚之子居于方山,娶其的女儿妣隹,可能是因为中商时期分封的商王子被盘庚改封,或者是被土著攻灭,或者无子,而盘庚才分封其子来到郭岗遗址,建立录国,这里是商周时期金道锡行的西路。

武庚实际上是盘庚后代,录国后代,并非纣王后代,故称录子圣,其父日名为丁,可能即是《录子俞甗》提到的录子俞,录国可能和纣王叔父微子启一样,在周人灭商中参加了周人战争,因而武王灭了纣王以后,尽杀其子,改封盘庚后代录子圣在衣都(即殷都),来安抚商人旧贵族,但武庚在商人旧贵族的劝说下最终还是反叛了周人。

(4)周武王分封诸国位置考证

《史记》说管叔鲜是老三,蔡叔度是老五,霍叔处是老八,但按照《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其中不包含周武王,管叔鲜实际是老二,蔡叔度是老三,霍叔处是老五,分封在山西临汾市霍州市。

老四是郕叔武,其所分封的郕国,金文作成国,在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成阳故城遗址,这说明周武王对山东重视程度次于商都地区和河南地区。

灭亡商朝以后,周王朝势力范围从甘肃东部、陕西,扩张到河南、山西南部、河北北部,山东西部。周武王分封郕叔武到山东西部,可能和赢姓族群有关,赢姓族群起源于山东济南莱芜区赢邑,费仲、飞廉、恶来从属周王室,恶来封地在秦地,在今河南东北部濮阳市范县秦亭一带,而恶来为抵抗周联军战死,很可能率领了一部分自己的部族,但范县秦地还生活着秦人部族,周人为了防止秦人为报仇,必须平定秦地,之后周公旦才将秦人迁往陕西地区,在濮阳市秦地分封子嗣,是为姬姓秦国,后被姬姓鲁国所吞并。

1930年傅斯年先生《大东小东说·兼论鲁燕齐初封在成周东南后乃东迁》一文曾根据文献中称“燕”,而金文中称“匽”的不同,认为武王伐纣后,姬周三公召公奭的燕国之始封当在河南漯河市的郾城县,老六周公旦的鲁国初封地在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太公望的齐国是姜姓吕氏,初封地在河南南阳市吕国;成王和周公东征平定武庚之乱以后,燕国才北迁至北京一带,鲁国东迁至今山东济宁市曲阜县,吕国东迁至山东淄博市营丘一带,但却以当地地名称为齐。

周公旦鲁国地望在今河南中部平顶山市鲁山县,地理位置甚至比蔡叔度更接近管叔鲜。

召公奭封国也更接近管叔鲜,可能因为召公奭是太姒侄子,是周武王众兄弟堂兄弟,起的是居中调节的作用。太公望则分封在河南西南部南阳市,可能是因为获取陕西商洛市从二里头时代以来的绿松石矿脉和铜矿。

《左传·定公四年》载:「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为太宰,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 五叔无官,岂尚年哉?」《史记·管蔡世家》:「周公言於成王,复封胡於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馀五叔皆就国,无为天子吏者。」

老六周公旦、老七康叔封、老八毛叔郑、老九聃季载,可能因为年纪小,因此还留在宗周担任官职,跟随周武王学习治理国家的经验,尚未赴国。

另外还有陈国,《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陈国是祖先妫姓胡公满,娶周武王之女大姬为妻,初次分封是在株野(今河南商丘市柘城县胡襄镇),后迁都宛丘(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按西汉《礼记·乐记》所述:「武王克殷及商,未及下车,封帝舜之后于陈。」陈国是武王分封的第一个国家,这是因为战国时期流行的帝舜传说导致的,事实上陈国胡公满娶的是周武王的女儿,并非是周文王的女儿,胡公满和周成王、唐叔虞同辈分,分封次序必定要在周武王的几个弟弟顺序之后。

周武王分封诸国,大致是十几个左右,如子姓宋国(微子启封地),子姓录国(纣王之子武庚封地),姬姓管国(周武王二弟管叔鲜封地),姬姓衣国(周武王三弟蔡叔封地),姬姓郕国(周武王四弟郕叔武封地)、姬姓霍国(周武王五弟霍叔处封国)、鲁国(周武王六弟周公旦封国)。以及姜姓吕国(太公吕望封地),姜姓申国。姒姓匽国(召公奭封地,秦朝以后作燕国)。妫姓陈国(胡公满封地)。

当时的周朝势力范围,东到山东济宁市汶上县,西到陕西宝鸡市,北到河北安阳市,南到河南南阳市一带,范围并没有周成王分封时期大。

7、周武王的生卒年考证

西汉成书的《礼记》中最早提到「文王享年九十七岁离世,武王则是九十三岁去世」,然而这只不过是汉朝时期儒者对于圣王高寿的期盼与谎言。

《今本竹书纪年》:「冬十有二月,王陟,年九十四。」周武王活了九十四,但这已经是后人篡改过的记载,南朝时的陶弘景在《真诰》中引《竹书纪年》说,武王「年四十五」。南宋罗泌在《路史》中引《竹书纪年》说,「武王年五十四」,宋元之际的金履祥在《通鉴前编》中也引《竹书纪年》说,「武王年五十四」。《竹书纪年》原本《汲冢竹书》,是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出土,而陶弘景写《真诰》时,是南齐永元元年(公元499年)左右,仅过去二百年,因此陶弘景看到的《汲冢竹书》应该是原版。应以“年四十五”为是。“四十五”在后世传抄的过程中产生了倒文,在南宋时期,变成了“五十四”,后来因为要契合圣王长寿的刻板印象,又被改为“九十四”。

另外《逸周书-度邑解》:「王曰:“呜呼,旦惟天不享于殷,发之未生,至于今六十年。夷羊在牧,飞鸿满野,天不享于殷,乃今有成。……今维天使子,惟二神授朕灵期。」“惟二神授朕灵期。”意思是周武王明白自己病重,所以他说天地二神告诉他去世的日子不远了,因而去世前对周公旦进行嘱托。这说明周武王去世时,年龄不可能超过六十岁。

其实周武王灭商以后,在位年数历史上有不同说法。一年说,两年说,三年说,四年说,五年说,六年说。

一年说的记载,如《逸周书-卷五-作雒解》:「武王既归,乃岁十二月,崩,镐肂于岐周。」周武王在灭商之后,仅仅一年,就因病去世。

两年说的记载,如《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已克殷,后二年,问箕子殷所以亡。……武王病。天下未集。……武王有瘳。后而崩。」

《史记-鲁周公世家》:「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其后武王即崩」。

《史记-封禅书》:「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

三年说的记载,如出土清华简战国楚简《金縢篇》:「武王既克殷三年,王不豫有迟。」

四年说的记载:东汉学者郑玄在其《诗谱·豳风谱》提出,武王克商后在位4年。

五年说的代表,《今本竹书纪年》:「十二年辛卯,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十七年,命王世子诵于东宫。冬十有二月,王陟。」

六年说的代表:《逸周书-卷六-明堂解》:「既克纣六年,而武王崩」。

《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而1945年发现的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遗址西周北燕国遗址,对一期遗址进行碳十四测年是公元前1040年—前1006左右。

按《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按其中现存成书年代最早的清华简《金縢篇》的说法,周武王灭商后在位三年去世,周成王四年分封北燕国,大致相当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去世,公元前1039年北燕国受封,开始建造琉璃河遗址。

由武王享年四十五岁往前推算,按古人算虚岁,出生即算一岁,可知其生卒年为约公元前1087年—前1043年。

8、周武王在位时多少岁考证

周武王在即位十二年伐商灭纣,灭纣后在位三年去世,即共在位十五年,四十五岁去世,可以推断其大约在三十岁即位。

《逸周书-卷二-程寤解》:「惟王元祀正月既生霸,大姒梦见商廷唯棘,乃小子发取周廷梓树于厥外,化为松柏棫柞。寤惊,告王。王弗敢占,诏太子发,俾灵名总祓。……受商命于皇上帝。」

周文王即位元年,太姒做梦,武王发把周庭梓树种植在商庭时,这说明在周公祭历时代,周文王已经娶太姒为妻,并且生下长子发。

而且《程寤解》提到周文王元年,因太姒之梦“受商命于皇上帝。”而《逸周书-卷三-文传解》:「文王受命之九年,时维暮春,在鄗召太子发曰:“呜呼!我身老矣,吾语汝。」先秦时期以五十岁为老,如《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五十岁可以柱杖在家中行走,另外西汉《礼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其中艾是指艾草,一般用来治病,五十岁以上多病,故而以艾草代指步入老年,少艾则指少女,因少女健康少病。《庄子-寓言》:「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为耆艾。」此句意为引述前辈圣哲的言论十句有七句让人相信,是因为传告了前辈的论述,这些人都是五六十岁的长者。

因此《程寤解》说明此时周文王即位九年时,已经50岁及以上,周文王即位时应当在四十一岁以上。《尚书-无逸》: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此句文王享国五十年太夸张,但“受命惟中身”,也就是40岁即位,与《文传解》所说一致。

《尚书-无逸》与《史记》说周文王在位五十年,《吕氏春秋·制乐》说文王立国五十一年而终,《今本竹书纪年》推断周文王在位也是五十一年,按此周文王九十岁高寿。

但这与《程寤解》所记载的周文王元年太子发已经出生不符合。而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卜辞历谱推测帝乙在位26年,商王受(即纣王)在位30年,也说明《竹书纪年》说帝乙在位9年并不准确。

实际推断,周文王在位可能是二十一年左右。按此,周文王即位元年,四十一年左右,共即位二十一年左右,去世时大概六十二岁,此时太子发三十岁左右,故而《程寤解》记载,周文王元年,可以借妻子太姒做梦的内容对太子发训示道理,七岁以前孩子脑发育还不够完善,逻辑和思维都比较弱,根本就理解不了家长所说的大道理,可以推断周文王元年,此时周武王已经七岁以上。

先秦时期国君十五岁到二十岁生子,而大概周文王二十一年去世时太子发三十岁,可以推断,周文王即位元年,此时太子发是九岁左右,即大概周文王三十三岁生太子发。

姬姓周人有与羌人联姻的传统,可能周文王先娶姜姓女子为妻,后商王杀周公祭历,为了安抚周人,故而赐婚莘国女子太姒给周文王为妻,因为是商王赐婚,周文王必须以太姒为正妻,所生长子发即为太子,其他妻子所生之子为庶子,如《清华简-耆夜》记载武王八年,征伐耆国,后返回文王太室,周武王先敬毕公高,再敬周公旦,而周公旦则是先敬毕公高,再敬周武王,而毕公高并非周文王嫡子,可能即是庶长子,出生比周武王早。

《度邑解》提到上天降灾给商朝的现象是“夷羊在牧,飞鸿满野”“夷”字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有讨平之意,春秋后期引申为代指山东、江苏土著族群,此处应表示“平”,引申为平和之意,至于“牧”字,《尔雅-释地》解释:「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坰。」武王口中的“夷羊在牧,飞鸿满野”意为平和的羊从城邑里跑到了郊外,大批飞鸟盘旋在空中,指的是大地震来临前的景象,是商朝灭亡的征兆,发生在六十年前,当时武王发还没有出生。

《今本竹书纪年》:「帝乙……三年(周文王四年),夏六月,周地震。此时武王发已经出生,应当指的不是这次地震。」《今本竹书纪年》(商王文丁)三年,洹水一日三绝。洹水一日三绝这是干旱的现象,这种情况下牛羊也会奔到郊外,飞鸟会盘旋在空中寻找水源,而且洹河在河南安阳市一带,属于商王统治核心区域,更符合商朝灭亡的预兆,可能《度邑解》里周武王提到商朝灭亡的预兆,即是商王文丁三年的这次大干旱,以至于洹水断流。

9、周文王、周武王葬地在何处

《竹书纪年》记载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葬地皆在毕地,民国以前认为在今陕西宝鸡市周陵镇,相传为周文王陵、周武王陵、班婕妤墓、周共王陵、董贤墓。,但民国学者考证,战国以前的陵墓不树不封,上面没有封土,因此这是战国以后的墓葬,2001年开始,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这里开始逐个进行钻探调查,确认以前误认为是周王陵墓的3处大型秦陵园,分别为秦惠文王陵、秦武王陵、秦昭襄王陵。

那么,周文王、周文王陵墓到底在何处?有一种说法说在陕西宝鸡市周原地区,其实是误解,史书从未记载周文王、周武王葬在宝鸡地区,事实上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有毕原一路到毕原三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的陵墓应当就在这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