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读懂“无作业日”的良苦用心

发布时间:2025-10-29 18:16  浏览量:1

孩子们期待的“今天没作业”,可能要“梦想成真”了——教育部日前发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其中明确鼓励中小学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引发广泛关注。

完成适量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的必要一环,但如果明显超标,乃至搞题海战术,学生们难免压力过大、无暇他顾,甚至连充足睡眠都不能保证。2025年一项调查显示,超7成初中生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本是充满好奇心与生命力的成长阶段,却长时间被“绑”在书桌前奋笔疾书,疲惫不堪不说,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教育部门鼓励设立“无作业日”,显然是一种提醒和纠偏。

“无作业日”不是新鲜提法,全国多地中小学已有相关探索。但事实证明,并不是这日子一设立,就能完全将孩子们从低效内卷中解放出来。着眼当下,“双减”深入推进,从前轰轰烈烈的“超前”教育被按下了停止键,但也不排除一些培训机构死灰复燃,一些家长仍有“抢跑”执念。通过“无作业日”,教育部门也是在传递一种正确的教育理念:切实放下焦虑心态,更加尊重成长规律、回归育人本质。

让“无作业日”得以落实,同时注入更多意义,恐怕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问题上,各家有各家的想法,父母跟孩子也要商量着办,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休闲放空,还是兴趣培养;无论是社会实践,还是体育锻炼,都提供了埋头做作业外的选择,也都能给孩子带来一定的调适。在学生心理健康更受关注的当下,构建丰富舒展的环境,开拓自由广阔的天地,涵养心理韧性,培育综合素养,都很有现实意义。这种丰富成长价值的尝试,决不能限于“无作业日”一天。

教育的目的,终究是培养“完整的人”。当时间有了更多“留白”,成长有了更多空间,生命也会更加蓬勃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