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都在不生,只有广东拼命生!一省撑起全国十分之一的新生儿
发布时间:2025-10-29 22:30 浏览量:1
全国都在感叹“生娃难”,但总有地方逆着风。
就在刚刚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5》里,一个省再次脱颖而出,在全国出生人口还不到一千万的背景下,它一个省就贡献了超过一成的孩子。
这个地方,是广东。
在出生率6.77‰、全国人口增长整体放缓的当下,广东却连续七年出生人口破百万。
很多人调侃:“全国都在少生,只有广东还在拼命生。”
可这不是一句玩笑,而是一组实打实的数据。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广东这个省份到底为什么这么能“生”?
01《中国统计年鉴2025》刚一公布,最大的震撼不是全国平均出生率回升了0.38个千分点,而是地区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最高的西藏出生率13.87‰,最低的黑龙江只有3.48‰,两者相差将近四倍。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区域不同,而是一种人口断层。
从整体趋势看,全国形成了清晰的“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格局。
在出生率排名前十的省份中,西藏、宁夏、贵州、青海、云南、广西几乎包揽了大半,而这些地方的共同点是:欠发达、城镇化水平不高、家庭观念相对传统。
与此同时,出生率排名倒数的省份,却几乎都是经济发达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上海、天津,有的是人口老龄化重,有的是房价压力大,有的年轻人干脆不婚不育。
有的地方孩子多到幼儿园满员,有的地方连产科都关门大吉了。
全国都在少生,为什么偏偏广东生育率居高不下?
去年,广东的出生人口达到113万,是全国唯一一个突破百万的省份,而且它的出生率8.89‰,比全国平均高出整整两个千分点。
那广东究竟有何不同?
首先是年轻人多。
广东是全国最大的人口流入省份,常住人口1.28亿,外来人口占了将近四分之一。
深圳、广州、东莞、佛山,聚集了大量20到35岁的年轻群体。
他们在这里打工、成家、买房、养娃,这群年轻人本身就是全国最强的生育红利。
而且这些年轻人也比其他城市的更加务实。
在别的城市,“结婚要房”“孩子要学区”“养娃要高配”,几乎成了所有年轻人的压力来源。
但广东的年轻家庭不太一样,这里更多的是“能过就行”“有孩子再努力”,这种生活观让他们敢于先迈出那一步。
一句老话讲得贴切:“穷养也能养,怕就怕不敢养。”
最重要的是,广东的传统观念里,生育还是很重要的。
尽管广东经济发达,但家庭观念并没有完全被“都市化”同化。
不少地方,长辈仍然会帮忙带孩子、出首付、管家务。
这种“老带新”的家庭模式,看似传统,却是降低育儿成本最有效的方式。
此外,地方政策也在跟进。
珠海、佛山、中山等地推出0—3岁育儿补贴,年发3600元起,部分城市试行幼儿园免保教费。
这些措施不是决定性因素,但能让年轻人们承担的生育成本更少一点。
02从数据上看,出生率最高的几个省份几乎都在西部:西藏13.87‰、宁夏、贵州、青海都在10‰以上。
这些地方为什么能保持高出生率?
一方面,人口结构年轻、农村人口多,传统生育观念还在;另一方面,生活节奏慢,育儿成本相对较低。
孩子在那儿,依然被视为福气,是家庭生活的核心。
但现实问题在于这些省份人口基数太小。
比如贵州,人口不到4000万,年出生约41万人;而广东一个省,就生了113万。
高出生率在统计表上很亮眼,但对全国总人口的支撑有限。
更关键的是,很多西部地区年轻人外流严重,未来生育基础仍然在减弱。
因此,这些省份虽敢生,却难以扛起全国的人口盘。
最值得警惕的,不是东北继续垫底,而是连江苏、上海、天津这样的发达地区,也掉进了低出生率陷阱。
从数据看,这几个地方的出生率都不到5‰。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在某些城市,一个班的新生儿数量还不如一个老年大学的报名人数多。
为什么越发达越不生?
原因其实很现实:房价高,教育贵,时间紧。
再加上年轻人结婚晚、职场压力大、生育窗口被不断推迟,生育意愿自然降到谷底。
更深层的原因是观念。
在这些地方,年轻人越来越追求“自由人生”,要么先创业、先旅行,要么干脆丁克。
结婚生子变成“负担”而不是“目标”。
这就是所谓的人口东北化现象:
低生育、高老龄、负增长,不再只是东北的问题,而在向更多城市蔓延。
03过去几年,政策已经从“放开生”变成了鼓励生。
0—3岁育儿补贴、12年免费教育试点、带薪育儿假、住房倾斜、税收减免……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开始落地。
但问题是钱,并不是唯一的答案。
真正影响生育的,不只是成本,而是信心。
当很多年轻人觉得未来不稳、工作不稳、收入不稳的时候,即便政府给钱,也不敢生。
再加上婚姻观的变化,结婚率、初婚年龄持续走低,让生育窗口进一步缩短。
这就意味着:即便补贴再多,也可能救不了生育意愿。
政策可以减轻压力,但不能制造动力。
从西藏到广东,从山东到上海,中国的生育版图正在重绘。
高生育区和低生育区的分界,已经不再是东西差距,而是结构差距。
广东的成功,是年轻结构的胜利。
但这也提醒我们,未来十年,中国真正要比拼的,不是哪个地方政策补贴多,而是谁能留下年轻人、谁能让他们敢生。
当一个地方的年轻人都走光了,生育率再高也迟早掉下去。
而能留住年轻人的地方,不仅仅是房价低、补贴多,更是能让他们看到生活希望、有生育信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上一篇:广东省江门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研究报告
- 下一篇:拉帮套的男人——(232)协同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