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儿子说“数学好不用学英语”时,我用了这三招打破他的优越感
发布时间:2025-10-30 13:48 浏览量:1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星,只是闪光的方式不同。
上周家长会,数学老师特意留下我,满脸赞许地说:“您儿子真是学数学的料,这次又考了满分!这孩子绝对聪明!”旁边英语老师欲言又止,最后只委婉提醒:“孩子很有潜力,就是偏科有点明显。”
回家的路上,儿子兴奋地晃着满分试卷:“妈妈,数学老师说我是天才!”
我正想夸他,却见他从书包里抽出英语作业——那上面的红叉格外刺眼。
“反正我数学好,”他满不在乎,“英语不好没关系,聪明人本来就不用样样都好。”
那一刻,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个被“数学好=聪明”观念困住的孩子,正在用单一标准定义自己的价值。
-01- “聪明孩子”的标签,成了他的枷锁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儿子变得越来越抵触英语和语文。每次让他背单词,他都理直气壮:“我们班数学好的同学都不背英语!”
更让我担心的是,他在其他方面也开始找借口。
跳绳考试不及格:“体育不好没关系,我们班学霸都体育差。”
手工课作品粗糙:“动手能力不强正好说明我大脑发达。”
那段时间,我看着他从一个兴趣广泛的孩子,慢慢缩进“数学天才”这个舒适的壳里。亲朋好友的夸奖,老师的偏爱,都在不断强化这个标签——数学好就是聪明,聪明的孩子可以不用在乎其他科目。
直到那个周末,我看到他在奥数班因为一道题没解出来而撕掉整本练习册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02- 一次手工课的启示,让我恍然大悟
周三晚上,儿子垂头丧气地回来:“手工课要求做轮船模型,我肯定做不好。”
我正要安慰,他突然抬头:“妈妈,我是不是没那么聪明?连这么简单的模型都做不好...”
看着他泛红的眼眶,我心里一阵酸楚。原来这个被众人称赞“聪明”的孩子,内心如此脆弱,如此害怕失败。
那天晚上,我陪他一起研究模型图纸。当他终于把甲板粘好时,眼睛里重新有了光。
“妈妈,其实手工也没那么难!”他兴奋地说。
那一刻我明白了——孩子不是真的不喜欢其他科目,而是被“聪明”的标签绑架了。他害怕一旦在其他领域表现不佳,就会失去“聪明孩子”这个光环。
-03- 我用三个方法,帮孩子打破“聪明”魔咒
第二天,我开始行动。
首先,把夸奖从“天赋”转向“努力”。
当他数学又得满分时,我不再说“你真聪明”,而是说:“妈妈看到你这两个星期每天都在练习应用题,这份坚持真让人骄傲!”
其次,创造多元的成功体验。
周末我带他去爬山,当他第一个登顶时,我说:“你的耐力真棒!”
我们一起做饭,他调的凉菜受到全家称赞,我特意强调:“你调配味道很有创意!”
最重要的是,分享“全能型”榜样的故事。
我给他讲钱学森不仅是大科学家,还精通音乐和绘画;苏轼不仅是文学家,还是美食家和工程师。
慢慢地,变化发生了。他开始愿意花时间在英语上,虽然还是会抱怨,但至少不再理直气壮地放弃。更让我惊喜的是,他最近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的航模小组,还说:“我觉得动手也挺有意思的。”
写在最后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把数学物理好的孩子定义为“最聪明”,其实是在用单一标准衡量多元智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的擅长逻辑推理,有的富有创造力,有的情商出众。
真正的智慧,不是某个学科考满分,而是保持对世界的好奇,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不是给孩子贴标签,而是帮他们发现自己的多元潜能。毕竟,人生这场马拉松,需要的是综合能力,而不是单科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