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穷人怕没钱,富人怕没命,名人怕没功

发布时间:2025-10-30 21:11  浏览量:1

作者:吴钩随笔

在这个被焦虑裹挟的时代,我们越来越像一根拉满的弦。

穷人怕挣不到钱,富人怕守不住命,名人怕留不下功。
普通人呢?怕没机会,怕不够好,怕被落下。

但《庄子·大宗师》却像一股温柔的风,穿过岁月与人生,在你耳边轻轻说一句:

“学会坐忘吧。”
忘掉执念,忘掉标签,忘掉非得怎样不可的自己。

于是我一页页读,读到深夜,读出了三种焦虑的根源,也读懂了庄子那份超然的松弛。

庄子没直接谈焦虑,却比谁都洞穿焦虑。

《大宗师》中,他写颜回三见孔子,分别说:

“我忘了仁义。”“我忘了礼了。”“我坐忘了。”

坐忘,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松弛。
可在抵达那一刻之前,我们都曾被各种执念紧紧拽住,喘不过气来。

仔细想想,三种典型焦虑,正好对应三类人:

每月工资一到账,立刻被房贷车贷吞噬。
出门刷卡都要先查一眼余额,孩子的学费、父母的药钱、突如其来的开销……哪个不是压在心头的重?

“钱”不是原罪,但它绑架了太多人的情绪。
在“够不够”的拉扯中,我们把生活过成了一场精密计算,忘了生活本该有味道、有温度。

吃保健品、戴护腰枕、早起遛弯、喝枸杞泡水——怕得病,怕衰老,怕有钱没命花。

可越怕,越活得紧张;越保养,越惶恐。

他们把“命”当成私产,忘了人本就是天地一借。抓得越紧,失去得越快。

“我得再刷一次存在感”“我要继续出成绩”“如果没人记得我,那我还算什么?”

为赢得掌声,他们日夜奔走;为保住名气,他们小心翼翼。
怕被替代,怕被遗忘,怕不再重要。

他们以为名声是价值的全部,结果却被名声反噬,失去了原本的自己。

庄子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坐忘不是逃避,不是麻木,而是一种温柔的放下

我们太习惯用“身份”来定义自己:

“我是穷人”“我是中年人”“我是职场新人”……“我不成功”“我不够好”“我不能失败”……

可这些“我是”,不是你真正的样子。
它们只是社会加诸你身上的滤镜,和你原本的存在无关。

庄子笔下的子舆,身患残疾,却笑看命运,不怨不恼。
天地既然给了他这副模样,他就坦然接受、自然生活。

真正的忘我,不是“我是谁”不重要,
而是“我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再重要。

现代人太习惯“想要”,却很少思考“需不需要”。

想要更多钱、更多爱、更大房子、更好平台。
可“得不到”就焦虑,“怕失去”就痛苦。

庄子写子桑户去世,朋友不哭反笑:“他只是回归天地了。”

他们早已明白:来去皆自然,有无皆常态。
不执着于拥有,反倒活得自在。

忘情不是无情,而是愿意顺其自然,不与风浪争斗

你来,我欢迎;你走,我不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这或许是现代信息焦虑最好的注脚。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感受:

不懂AIGC,焦虑;没看新剧,焦虑;朋友圈都在转发一条新闻,你却不知道在讲什么,又焦虑……

我们总怕“被落下”,怕“不够聪明”,怕“不配谈论”。

可有些知识,不学也罢;有些热点,不懂也罢。
你不需要成为百科全书,只要成为你自己。

忘知,是从“事事要懂”中解脱,回归于当下真实。

你有没有想过: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松弛下来?

不是当你有了房有了车,也不是当你登上高峰、赢得鲜花掌声,
而是你终于可以:

吃饭时,不再算卡路里,只是认真地尝一口饭香;独处时,不再翻手机刷热点,而是听一段风声,泡一杯茶;面对失败,不再焦虑羞愧,而是拍拍衣服,说一句“下次再来”。

松弛不是退缩,而是一种明白后的释怀。
不是什么都不在乎,而是不再什么都抓不放。

《大宗师》里那看似遥远的“道”,
其实不是高高在上的真理,而是你低头过日子的智慧。

忘我:认真写字、画画、洗碗、散步……哪怕五分钟,完全投入,无需自我评价;忘情:面对失败,允许自己遗憾,但不内耗;拥有美好,学会感激,而非抓紧不放;忘知:少刷一点短视频,多读一点旧书;少些“必须懂”,多些“可以不懂”。

每一次“放下”,都是一次“回归”。

回归真实的自己,回归自然的节奏,回归那份“不求有功、但求无愧”的安然。

庄子说:

“与道同游,坐忘自得。”

人生最大的智慧,从不是看破红尘,而是走进尘世之后,还能保持内心松弛。

不是你拥有了什么,而是你放下了什么。

愿你不再焦虑“没有钱、没有命、没有功”,
而是学会在不完美中,安住自己,在纷扰里,守住一颗自在心。

不争,不执,不恐;
不慌,不躁,不卷。

让松弛成为一种本能,
让自由成为一种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