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竟自带编程基础,编程精英论被破,找对教法就能激活逻辑优势
发布时间:2025-10-30 21:10 浏览量:1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每次看到Python入门、编程教程的字眼,你是不是也会下意识躲开?
总觉得编程是程序员的专属技能,自己没那个天赋,就算硬着头皮学,对着满屏代码也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但最近有个研究偏偏把这种常识推翻了,研究结论正好对应这句话,大脑竟自带编程基础,编程精英论被破,找对教法就能激活逻辑优势。
这说法靠谱吗?我们这些从没碰过编程的普通人,真的天生就有学编程的底子?只要找对方法,就能把这份潜力用起来?
这些年大家都知道,编程是人工智能时代的硬技能,不管是想提升职场竞争力,还是单纯想跟上技术节奏,总觉得得学,但又总被太难、需要天赋这些想法吓退。
更有意思的是,不光我们觉得难,连科学界之前也没完全搞懂人类大脑到底是怎么学会编程的。
过去大家默认的想法是,编程得从零开始一点点啃,语法规则、代码逻辑、程序结构,每一步都得重新学,不是谁都有那个能力掌握。
直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团队,用一项实打实的实验,把这些认知全改了。
这个研究的过程其实不复杂,团队找了一群从没接触过编程的本科生,让他们上一学期的Python编程课。
但研究团队没只盯着学生最后会不会写代码这个结果,反而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把这些学生从没碰过编程到学完一学期的大脑活动全程拍了下来。
更关键的是,他们还特意加了个对比,让这些学生在没学编程前,读一段用简单英语写的程序算法。
比如先算A加B,再看结果是不是大于10,同时也拍了脑区激活情况。
结果出来的时候,连研究人员都有点意外,学生学完编程后读代码时,大脑亮起来的区域,和之前读英文算法时亮的区域居然一模一样。
这个发现一下子就把编程是少数人专利的精英论给打破了,以前我们总觉得,编程厉害的人,大脑里肯定有块特殊区域专门用来处理代码,普通人根本比不了。
可实验明明白白摆在那儿,没学过编程的人,只要处理和逻辑相关的内容,比如用英文写的算法,就能激活和程序员读代码时一样的脑区。
这说明我们的大脑天生就有处理编程所需逻辑的底子,不是非要天赋异禀才能学编程,每个人的大脑里其实都藏着这样的潜力。
研究团队后来还拆了拆大脑的工作方式,发现负责处理编程任务的核心脑区是额顶叶。
这个区域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用到,解数学题时琢磨先算乘除还是加减,整理待办清单时想先做紧急的还是重要的。
甚至玩桌游时算下一步怎么走能赢,靠的都是它管的逻辑思维、工作记忆这些能力。
当我们读代码的时候,额顶叶里的特定神经元会形成程序语义的神经表征,就像大脑在悄悄翻译代码里的逻辑,把它变成自己能懂的语言。
更有意思的是,就算完全没接触过编程,只要我们读的是用自然语言写的算法逻辑。
同样的神经元也会动起来,仿佛大脑早就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些逻辑,根本不用特意学。
参与研究的刘云飞曾提到,学习编码用的神经机制和我们解逻辑题时一样,每个人本来就有这些能力。
这话其实戳中了很多人学编程的误区,我们总觉得编程是新技能,得用全新的思维去学,可实际上,它用到的逻辑能力,我们平时早就在用了。
比如玩拼图的时候,要琢磨每一块该放在哪儿才能拼成完整图案,做如果A比B大、B比C大、那A和C谁大的逻辑题时,要理清三者的关系。
甚至规划周末行程,想先去超市还是先去公园、怎么走不绕路,这些用到的思维方式,和学编程时需要的逻辑,在大脑层面其实是相通的。
当然,这不是说不用学就能直接会写代码,研究也明确说了,虽然处理编程的核心逻辑网络天生就。
但经过系统的编程训练后,这些网络的连接强度和激活模式会变得更好。
这就是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和我们学音乐、学数学一样,越练越熟练,反应也会更快。
就像有人一开始做逻辑推理题总卡壳,跟着练了几周拼图、数独,再去看简单的Python代码。
就会发现自己能更快抓住代码里的逻辑,比如if条件判断其实就是如果满足这个情况就做这件事,不像之前那样对着代码一头雾水。
这个研究对编程教育的启发其实特别大,以前很多编程课一上来就讲语法、让记代码规则,比如Python里的循环要用for还是while、括号要怎么配对,难怪不少人学了几天就觉得跟不上。
没先激活大脑里的逻辑基础,直接硬啃技术细节,就像还没学会走就想跑,自然费劲。
研究人员就建议,不如先从拼图游戏、逻辑推理练习开始,帮大家把天生的逻辑优势激活,再学编程语法,效率会高很多。
现在很多中小学开编程课,用的是像Scratch这样的可视化工具,不用记复杂代码,拖拖拽拽模块就能让屏幕里的角色动起来、完成小任务。
比如让小猫按指定路线走、碰到障碍物就转弯,其实就是先帮孩子练逻辑,再慢慢过渡到真正的代码,这和研究说的思路刚好对上了。
研究团队的玛丽娜·贝德尼也说过,不熟悉编码的人看到Python可能会觉得自己永远学不会,但研究表明所有人都有编码能力,甚至可能是与生俱来的。
这话其实能打消很多人的顾虑,不是你学不会编程,而是可能一开始没找对进门的路。
比如有人担心自己30岁了才想学编程,觉得脑子不如年轻人灵活,但其实只要从逻辑训练入手,激活大脑里的编程基础,照样能慢慢入门,不用怕年龄大了学不会。
还有家长担心孩子学编程太吃力,怕孩子坐不住、记不住代码,其实先让孩子玩点逻辑类的小游戏。
比如数独、密室逃脱类桌游,在玩的过程中琢磨怎么解开谜题,反而能帮孩子提前激活这份潜力,之后学编程也会更轻松。
除了教育,这个研究对科技公司也有启发,比如设计编程语言或编程工具时,要是能更贴合人类大脑天生的逻辑处理习惯。
现在的AI辅助编程工具其实也在往这个方向走,比如你输入帮我写一段计算平均数的代码。
工具就能根据需求生成代码,还会标注每一步的作用,不用你死磕语法细节,也不用记复杂的函数格式。
这就是在利用我们大脑的逻辑优势,让编程变得更简单,就算是刚入门的新手也能快速上手。
从更大的角度看,这个研究还支撑了数字包容的理念,在数字化时代,很多人担心自己会因为不会编程被边缘化。
但研究告诉我们,编程能力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每个人都能通过训练开发的能力。
只要教育方法找对了,更多人都能学会编程,参与到技术创新里来,不用再因为没天赋而退缩,也不用再因为觉得难而放弃。
找对方法,从简单的逻辑练习开始,比如每天做一道逻辑推理题、玩十几分钟拼图,慢慢激活这份潜力,说不定你会发现,编程没那么遥不可及。
下次再看到编程相关的内容,不妨试着先做一道简单的逻辑题,或者用Scratch玩一会儿,说不定就能找到入门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