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真正厉害之处是培养了一批能打硬仗的武将群

发布时间:2025-08-25 19:32  浏览量:1

文 / 子玉

大家都知道,唐朝的天下更多是李世民打下的,可随着他在玄武门事变之后进阶皇太子并很快成为大唐的太宗皇帝之后,战场就不再是他的舞台,但贞观年间的武将群也及时承担起了开拓的重任,由于这些人本来就是名将,在理解了李世民的用兵之道之后就更加厉害,这一点,在大唐用兵吐谷浑的过程中就体现得是淋漓尽致。

行文之前,我们先来说李世民用兵生涯中的两件事。武德元年(618)十一月初七,唐军在与薛仁杲军相持六十多天之后,两军在浅水原正式决战,敌将宗罗睺大败。在敌军大溃之后世民紧抓机会率领两千骑兵准备追击,这个时候窦轨赶紧拦住世民,劝他说:“我们虽然打败了宗罗睺,但薛仁杲仍据守坚城,不能轻进,还是等等再说吧。”

世民呢,却坚决要追击,表示:“吾虑之久矣,破竹之势不可失也。舅勿复言!”

最终,在唐军兵临城下而敌军内部又不断降唐的情况下薛仁杲就只能投降唐军,至此,唐军正式灭掉了薛举、薛仁杲父子所草创的西秦政权。

战后,大家对世民能轻易获取成功都表示不解,因此特意进行请教,世民就为大家解释说:“宗罗睺的手下都是外地人,非常的彪悍,我们只是出其不意将其击败,对方损失并不大,如果我们不紧急追击,那么这部分人就会入城和薛仁杲汇合,到时候,我们攻城的难度可就大了。所以,一定不能让他们进城。”

众人在听了世民的解释之后都表示佩服,就像背水一战之后汉军将士对于韩信的佩服之情一样。

由此可见,世民用兵的精髓就是:在没有出现决战机会的情况下坚壁不战,一旦出现战机则会迅速出击,即使透支身体也在所不惜,因为,机会是有保质期的,稍纵即逝

这一点,世民在攻灭宋金刚的过程中也是如此逻辑。武德三年(620)四月,在与唐军相持半年之后,宋金刚因为后勤被唐军所断因而是不得不撤军。十四日,宋金刚以寻相殿后,率众北走,当时,世民是果断追击,在吕州追上了寻相,大破之,乘胜逐北,一昼夜行二百里,接战数十合。

按说,唐军在一番苦战之后就应该及时休息,这是常识,但世民却没有半点休息的意思,因此将军刘弘基是死死拉住世民的马苦劝世民:“大王破贼逐北至此,功已足矣,深入不已,不爱身乎!”

刘弘基的意思是,唐军的收获已经很不错了,大家都很累了,还是休息一下,等后勤跟上来之后再进军也不晚。

但世民却是坚决反对,表示:“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散,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势取之;若更淹留,使彼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吾竭忠殉国,岂顾身乎!”

然后就策马追击,最终在雀鼠谷追上了宋金刚,然后就是这样的场景——“一日八战皆破之,俘斩数万,获辎重千乘。”

当时,世民夜宿雀鼠谷西原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三天没有解甲,军中只有一只羊,世民和大家分食以充饥,然后就进军介休。

介休一战,唐军大破敌军,斩首三千级,敌将尉迟敬德以城降唐,宋金刚带着一百余骑兵亡奔突厥。

此战,世民再一次将稍纵即逝的机会利用到极致。一般来说,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双方其实都很难破局,但是当一方犯错时就一定是另一方的机会,可如果不能抓住机会的话,那么这种均衡的对峙还会维持下去。

所以,一旦出现有利于己方的机会就要不惜一切代价果断抓住,在短时间内破局。社会学中有一个“纳什均衡定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呢,唐军的机会也更多是李世民主动创造出来的,因为,截取敌军粮道就是世民在主动造势,创造机会。

为什么李世勣、秦叔宝、李靖、程知节等这些当世名将能对秦王李世民是五体投地,不仅是因为世民的皇子、秦王身份,李世民的个人魅力更多是能力和军功所带来的。

只能说,这些人是将才,而李世民是标准的帅才。

读懂了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就能理解世民用兵的精髓,因此,此后在用兵薛延陀时,已经成为大唐太宗皇帝的世民就特意交代即将出征的众将:“凡用兵之道,见利速进,不利速退。”

因为有太宗的兵法加持,所以贞观年间的众将是战无不胜,不断将大唐的版图推向极限,他们对太宗兵法的理解和执行完全可以在用兵吐谷浑的过程中看出来。

贞观八年(634)三月,吐谷浑伏允可汗在数次拒绝太宗之命后引兵寇兰、廓二州。太宗面对吐谷浑数次犯边的行为于是就派出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和左骁卫将军樊兴两路大军率领边兵以及契苾、党项之众予以回击。

十月初二,段志玄大破吐谷浑军,追奔八百余里。但当段志玄还军鄯州之后,吐谷浑又还军追至城下,并于十一月十九日进攻唐朝的凉州。

面对吐谷浑不断的军事骚扰,太宗决定大举对吐谷浑进行用兵,以解决这个难缠的对手。当然,太宗解决吐谷浑也是为了确保陇右的安全,打通大唐通往西域的道路。

十二月,太宗下诏,部署了五路大军进讨:兵部尚书侯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总管,出积石镇;岷州都督赤道彦为赤水道行军总管,出赤水,与侯君集合军;刑部尚书任城王李道宗为鄯善道行军总管,出鄯善;利州刺史高甄生为盐泽道行军总管,出盐泽;凉州都督李大亮为且末道行军总管,出且末。

以上五路大军并受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节度。

另外,唐朝还发突厥、契苾之众配合唐军作战。众军沿黄河南北两岸西进。

贞观九年(635)正月,党项叛归吐谷浑,三月,洮州羌也叛入吐谷浑,并杀刺史孔长秀。十九日,高甄生在进军途中击败羌人。

此次作战,唐军以吐谷浑的都城伏俟城为总目标。闰四月,唐军到达鄯州,伏允可汗在得到消息之后引军西走。

面对此种情况,大部分人都持暂时停军歇息的态度,但李道宗却主张紧急追击,李靖表示同意。于是,李道宗就率领偏师猛烈追击伏允,经过十天时间的紧急行军终于在库山追上了对方,双方大战,伏允大溃而走。李靖呢,继续追击,因此吐谷浑是溃不成军,“君臣相失,父子携离”。

此时,如果按照李世民的做法,肯定是紧抓机会继续追击,以期一举歼敌,因为,敌方的大溃败对于己方来说就是机会,当时,李靖也准备追击。

李靖是标准的帅才 图源/剧照

但是呢,众将却表示反对,理由是春草还没长出来,马没有吃的。最早主张追击伏允的李道宗此时也反对继续追击,理由是:“柏海近河源,古来罕有至者,贼已西走,未知去处。今次之行,实资马力,今马瘦粮少,远入为难,未若且向鄯州待马肥之后,更图进取。”

李道宗和众将所说的也的确是客观困难,按照常识,确实是应该进行休整,但侯君集却认为这是个机会,表示:“吐谷浑在遭遇战败之后是君臣携离,父子相失,这是灭掉对方的最好机会,如果不抓取,我们肯定会后悔。”

为此,侯君集还举了段志玄上次用兵吐谷浑的案例,说,段志玄打败敌军才回到鄯州,对方就已经追到了城下,这就说明敌方的实力犹存。

只能说,侯君集分析问题是一针见血,他和李靖算是学到了太宗兵法的精髓,李道宗的段位和这两人相比还是要低一些。

于是,李靖就采纳了侯君集的说法决定继续追击。可见,作为主将,必须有人站出来支持,才能顺利落地自己的意志。

当时,自武威向西南进击的李大亮也于浊浑山击败吐谷浑军,获其名王二十人,杂畜五万余,与李靖会师。于是,李靖兵分两路:自己与薛万彻、薛万均、契苾何力、李大亮向北道;侯君集与李道宗由南路急追。

两路大军呈钳形进行追击。

二十三日,李靖部将薛孤儿于曼头山追上了伏允,斩其名王,大获杂畜,以充军食,再败之于赤水源。李靖在追击到吐谷浑国都伏俟城时,伏允已经逃走。在退军之前伏允还烧掉周围的野草,断了唐军战马的补给,然后退保大非川,准备进入柴达木大漠,以避唐军。

二十八日,南路军的侯君集也击破吐谷浑军于牛心堆,俘虏其高昌王慕容孝儁,杂畜数万。

五月,吐谷浑国相天柱王自赤海进行反攻,薛万彻和薛万均率领轻骑先行迎敌,但却被敌军所包围,在战斗过程中不仅自身中枪,战马也被杀,只能步战,当时,他们属下的人已经战死了十分之六七,要不是契苾何力及时赶到,这两兄弟估计都战死了。

当时,别将执失思力也于居茹川击败吐谷浑军。于是,李靖与侯君集会师于大非川,进攻吐谷浑的防线,大破之。

接着,唐军继续追击,吐谷浑人面对灭亡的危机于是就在大宁王顺的主导下杀死了主张与唐为敌的国相天柱王,然后举国请降。而伏允则率领千余骑兵逃往大漠中。

此时,追与不追再次成为唐军讨论的重点,薛万彻兄弟由于之前遭遇过危险所以反对追击,但契苾何力却表示应该追击,说:“吐谷浑人没有城市,都是随水草进行迁徙,若不抓住他们聚在一起的机会将其歼灭,一旦他们分散,就不好办了。”

当时,伏允是逃到了突伦川,准备亡命于阗。

契苾何力在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之后又精选了千余骁骑直趋突伦川,薛万均呢,也跟着去了。

可见,李道宗、侯君集、契苾何力等将都是深得太宗兵法精髓的人,也每每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支持主帅作出正确的决策。

只是,唐军虽然选择了继续追击但是却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在进入大漠之后,由于缺水,唐军是不得不杀马喝血。但是呢,由于此时的伏允已经是穷寇,所以唐军也获得了斩首千余级,获杂畜二十余万,俘虏了伏允妻子的战果,伏允当时是仅以身免。

最终,伏允在逃亡的路上被其部下所杀。

当时,南路军的侯君集所遭遇的挑战也大。侯君集与李靖会师大非川追伏允至破逻真谷之后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行军二千余里,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遭遇盛夏降霜、积雪、有瘴气的自然挑战,还缺乏水草,将士们呢,也只能吃冰,战马也只能吃雪。最终,他们越汉哭山,击吐谷浑军于乌海,获其名王梁屈葱,逾越星宿海至于柏海,中途虽然常遇到敌军,但也总能取胜。

唐军在用兵吐谷浑过程中之艰苦由此可见。

侯君集也是贞观年间的一员猛将 图源/剧照

在还军之后,侯君集与李靖会师于大非川,然后立大宁王顺为可汗。太宗呢,也同意了李靖的做法,以慕容顺为西平郡王、趉故乌甘豆可汗。为了防止吐谷浑的人不服,太宗还命李大亮将精兵数千作为声援。

至此,唐朝基本解决了吐谷浑问题。

但是呢,由于顺当年长期在中原王朝为质子,所以根本不被部族人所服,不久竟然被部下所杀。在吐谷浑发生内乱之际,太宗又派侯君集率兵前往解决,立顺的儿子燕王诺曷钵为河源郡王、乌地也拔勒豆可汗。

贞观十三年(639),吐谷浑乌地也拔勒豆可汗朝于长安,太宗以宗室之女为弘化公主将其嫁给了对方。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想一下这个问题,我们在读历史或者写历史的过程中很难体会历史人物遭遇客观挑战时的巨大压力,就像唐军在用兵吐谷浑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客观困难。

如果将我们代入到李靖或者侯君集的角色,我们就能体会他们当时的艰难处境和巨大魄力,至于他们为何能坚持下来,一个是意志力的体现,再一个是他们学到了太宗兵法的精髓,子玉觉得最重要的是,李世民给贞观诸将注入了一种能量、精气神,使他们具备与客观困难博弈的积极心态,这才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大唐的疆域在贞观年间还在不断向外延伸,逐渐成长为世界性帝国,就是因为,李世民打造了一个能打硬仗的武将群。

这些人,就是当年的秦王李世民在战场上的“克隆体”。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