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主题”破解集体备课困境
发布时间:2025-10-31 09:50 浏览量:1
集体备课,作为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石,在小学思政课堂中承载着重要使命。然而,现实中集体备课常常存在“走过场”“主题散”“转化难”等问题,使得宝贵的教研时间未能有效转化为学生真切可感的德育实效。如何让集体备课真正成为思政课教师锤炼育人本领、提升课堂德育感染力的“加油站”?山东省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带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团队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引,探索“主题式”集体备课模式,着力推动集体备课从“任务驱动”转向“育人驱动”,让德育目标精准落地,让育人智慧深度碰撞。
困境之思:当集体备课偏离“德育”靶心
集体备课的困境在于教研活动与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核心使命产生了偏离。
一是“形式化”稀释了德育深度。备课前准备不足、备课时照本宣科、备课后反思缺失。一位资深教师坦言:“很多时候分工成了‘抄教案’,却对如何触动学生心灵、引导价值判断思考甚少,德育成了‘贴标签’。”这直接导致课堂德育流于表面,难以入脑入心。
二是“主题模糊”弱化了育人聚焦。以“我们的公共生活”单元为例,如果从目标到作业再到课件什么都讨论,也就意味着什么都没谈透。这种缺乏聚焦德育核心问题的研讨,难以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规则意识、责任担当等关键素养进行深度挖掘。
三是“成果沉睡”阻碍了价值转化。更令人忧心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往往“沉睡”在纸面,仅少数教师会将备课成果迁移运用。很多时候,备课就像“打补丁”,解决一个单元的问题,下个单元又从头再来。宝贵的德育经验未能形成可推广的策略,阻碍了思政课整体育人效能的提升。
这些困境警示我们:集体备课的革新,必须以强化德育实效、服务学生成长为根本导向。
破局之道:以“主题式”集体备课聚焦德育实效
针对上述困境,我们提出“主题式”集体备课模式,其核心是以立德树人为魂,以课程标准为纲,以真实育人问题为驱动,通过“问题导向、主题引领、课标支撑、实践检验”的路径,实现备课的“四化”——目标德育化、过程体验化、成果育人化、反思常态化。
独备寻“惑”——带着“育人难题”开启备课。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完成“德育三问”:一析课标育人点,深入解读课标、明确本单元的核心价值观念及素养要求;二绘育人脉络图,用思维导图梳理德育大概念、核心育人情境及价值冲突点;三列育人困惑单,结合学情记录教学中真实的德育难点(如何触动情感,如何澄清价值困惑,如何引导行为转化等)。
主题凝“魂”——聚焦“育人关键点”紧扣“铸魂靶心”。教研主题确立要遵循“三性”:德育针对性,直指学生价值观塑造、情感培育或行为引导中的核心难点、痛点;价值前瞻性,对接时代要求和国家育人方向(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等);策略迁移性,提炼出的育人策略应具有普适价值。
三研砺“法”——打磨“德育好策略”激活课堂。以“家是温暖的地方”单元中《我们了解父母吗?》一课为例,我们聚焦“情感体验与价值引导”主题,进行三轮深度研磨。
初探·诊问题:原设计通过分析“葛优躺爸爸”等他人案例,试图让学生“学会”了解父母的方法,课堂效果平淡,学生如同“旁观者”。诊断:该设计脱离了学生自身真实生活体验,德育成了“纸上谈兵”,未能触及心灵。
改进·重体验:第二次设计“人生行囊”活动,学生背负象征父母工作压力的书籍体验负重感,虽有身体感知,但情感共鸣仍显浅层。诊断:体验设计需要从“身体”走向“心灵”,连接学生的真实情感世界。
深化·触心灵:第三次设计的关键突破是引入真实家长工作场景的微视频,直观呈现父母辛劳;设计“给父母写悄悄话”环节,用“书信”这一古朴而深情的形式搭建亲子心灵对话的桥梁。课堂上,学生真情流露,泪水与感悟交织,对父母的体谅与感恩油然而生。诊断:真实情境+深度对话,触发心灵深处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升华。
评估固“本”——让“育人成果”持续生效。集体备课评估环节紧扣“德育实效”核心,聚焦以下四点:一是过程看参与深度,使用《集体备课德育聚焦度观察表》,关注研讨是否紧扣育人主题、碰撞是否深入;二是成果看育人设计,依据《教学设计德育目标达成度评估量表》,评价教案是否有效回应德育主题、活动设计是否利于价值引导与情感体验;三是长效看迁移应用,跟踪教师将研磨出的德育策略,如“真实情境导入”“深度对话引导”“情感书信桥梁”等策略迁移应用到其他育人主题的效果,进行迁移性评估;四是成果固化与共享,每次集体备课产出“德育三件套”,即一份蕴含深度德育设计的优化教案、一套可迁移的德育教学策略集锦、一篇聚焦育人实效的教学反思报告,全部纳入校本“德育智慧资源库”,实现育人经验的沉淀与共享。
育人新境:从“独行求技”到“众行育魂”
“主题式”集体备课的实施,为小学思政课堂注入了强大的德育动能。
教师成长:从“被动完成任务”转向“主动探究育人”。研讨聚焦“如何更好地育人”,教师专业成长方向更明晰。学生转变:从“道德知识的旁观者”变为“价值体验的参与者、情感共鸣的拥有者、行为思考的主动者”。德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可感、可思、可行的生命体验。资源升级:聚焦德育真问题研磨出有效的策略与方法,形成校本化的“德育策略工具箱”,为持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感染力和实效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我们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感和研究精神深耕每一次集体备课,备课也将以丰厚的育人成果和教师的专业幸福回馈我们。正如一位青年教师所言:“现在的集体备课,是一种期待,是一种享受,也是共同探索如何更好地在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种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