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教师队伍建设的“襄阳范式”
发布时间:2025-10-31 09:50 浏览量:1
当前,湖北省襄阳市正以系统性改革思维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通过打造“新手教师合格化、骨干教师专业化、名优教师教育家化”的发展快车道,构建“校本研修打底、名师引领搭台、数字赋能增效”的立体化培养体系,襄阳探索出一条培育新时代“大国良师”的特色路径。如今,一支“安心从教、热心育人、匠心成长”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正成为襄阳教育发展的核心支撑,其创新实践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襄阳范式”。
构建梯度成长体系,搭建教师发展“立交桥”。襄阳市以教师成长规律为遵循,构建起覆盖教师职业生涯全周期的四级梯队培养体系,通过精准化培养路径设计,让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都能找到清晰的成长坐标。
针对入职1—5年的新任教师,襄阳实施“跟踪培养工程”,为每位新教师定制个性化培养规划。通过“青蓝工程+竞赛展示+集中培训”的培养模式,连续5年跟踪指导,确保新任教师快速适应教学岗位。该工程实施以来,一批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一线的骨干力量。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襄阳启动“教坛新秀”培育计划,遴选1000名35岁以下优秀青年教师纳入培养体系,实施“种子教师”星火行动。为每位新秀配备名师导师,进行为期3年的持续跟踪指导,助力其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对于骨干教师群体,襄阳每年从符合条件的教师中评选100名市级骨干教师,重点提升其教学理念、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高端人才培养层面,襄阳实施“隆中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从市级骨干教师中选拔政治坚定、师德高尚、育人成效显著的优秀人才,依托高校资源进行导师制培养,支持其组建工作室。目前,襄阳拥有隆中名师、名校长359人,楚天名师26人,形成了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教育领军人才群体。
为激发教师内生发展动力,襄阳还构建了“三维激励机制”,通过健全教育教学竞赛机制,完善典型选树机制,探索优质师资共享模式,让教师在专业成长中获得持续动力。
创新培养模式,打造名师群体共生生态。襄阳突破传统名师发展“各自为政”的瓶颈,创新构建“入室进站、平台赋能、职能强化、宗旨引领”的名师工作站体系,形成“三团两通”发展格局(即隆中名校长团、隆中名师团、名班主任团,学科学段贯通、学段学科融通),实现了从“个体卓越”到“群体共生”的跨越。
在名校长引领方面,襄阳组建“隆中名校长团”,累计开展名校长讲座100多场次,入校诊断活动300多场,为学校管理提供专业指导。“隆中名师团”则聚焦学科教学创新,开发1200节优质课例,每年开展学科专题培训活动1500余场,形成了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隆中“名班主任团”专注于班级管理和德育创新,通过经验分享、案例研讨等形式,提升班主任队伍育人水平。在隆中名师团的引领下,襄阳培育校级、县级工作室325个,各级名师及骨干教师5000余名,构建起多层级、广覆盖的名师发展网络。
为提升教师培养的数字化水平,襄阳启动校本研修“最后一公里”疏通工程,制定《襄阳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样板校考核标准》,从研修规划、条件保障等6个维度量化评估。同时,建设市级校本研修信息化平台,采集教师发展全周期数据,实现研修规划、过程管理、成果提炼“一站式”服务,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成长支持。在国家级培训项目实施中,襄阳完成市级统筹“国培计划”29个,通过高端项目引领,持续为教育事业输送“领头雁”。
深化机制创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襄阳以“改革破题、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破解教师发展的痛点难点,通过管理机制、资源配置机制、评价激励机制的系统性创新,为教师成长创造良好制度环境。
在管理机制改革方面,襄阳持续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努力遵循中小学教师成长规律和职业特点,提高教师职业地位,促进教师主业发展,让“能者上、优者进”成为鲜明导向。同时,创新校长、园长选拔任用机制,为教育情怀深、教学理念新、管理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提供发展平台。
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襄阳实施“乡村教育振兴结对计划”,43所农村学校获名师工作室对口帮扶,通过“1+N”网络课堂、“一课双师”同步教学等模式,缓解乡村师资薄弱问题。
在评价激励机制建设上,襄阳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将校本研修成果、社会服务成效纳入考核,形成“阶梯式”晋升通道。设立专项基金资助名师工作室课题研究,让教师在成长中获得成就感、荣誉感。
面对教育数字化浪潮,襄阳将人工智能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升级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围绕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管理三大场景打造应用生态。在学生学习方面,运用人工智能工具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学习;在教师教学方面,将人工智能融入教研、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学情分析等环节;在学校管理方面,提高教育管理干部数字素养,运用智能工具优化校园管理,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向智能化转型。
筑牢保障网络,让教师安心热心育人。襄阳始终将教师视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从“减负、赋能、暖心”三方面筑牢保障网,让教师“工作有奔头、生活有甜头”。
在减轻非教学负担方面,襄阳建立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市级事项从40项压减至11项,降幅72.5%,让教师回归教育主责主业。
为提升教师职业发展空间,襄阳实施学历提升计划,联合湖北文理学院为农村教师提供本科进修绿色通道,2024年800余名教师参加学历提升项目。同时,建立“双师型”教师专项培训,职业院校“双师型”参培教师比例达60%。
在生活保障方面,襄阳优先解决好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的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问题。278名困难教师获得中央专项彩票资助,累计发放补助298万元;定期组织教师体检,建立重大疾病救助机制。
针对乡村教师发展,襄阳落实农村教师补贴政策,鼓励教师到乡村任教,并在教育表彰、职称晋升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通过“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政策导向,吸引更多优秀教师扎根乡村教育。
强化师德师风,构筑四位一体建设机制。襄阳市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根”与“魂”,构建“制度+文化+引领+警示”四位一体的长效机制,全面加强师德建设。
在制度建设方面,襄阳出台《襄阳市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开展“筑师魂、育师德、正师为、严师风”四大专项行动,建立教师入职查询、师德“一线测试”等制度,实现全职业生涯监督管理。
通过打造“身边的榜样”矩阵,让教师学有标杆、行有示范。同时,积极参与“荆楚好老师群星计划”,挖掘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送教星光团队等典型,推动2万余名党员教师参与“党建引领陪伴学生成长工程”,将师德建设融入日常教育教学。
弘扬教育家精神,培育新时代“大先生”。襄阳将教育家精神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指引,从党建领航、分层培养、研修创新三个维度系统推进教师从“教书匠”向“教育家型教师”转型。
在党建领航铸魂方面,襄阳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举办名校长培训项目,培育兼具教育家情怀与实干精神的学校管理者。实施“双培养”机制,将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骨干。
分层培养赋能方面,襄阳构建“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的梯队成长体系,实施“百千万雁阵计划”,力争3年内培养1000名“卓越教师”、10000名市县校三级名师,形成“金字塔型”人才矩阵,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研修模式创新方面,襄阳以“教师专业发展样板校”创建为抓手,推动校本研修从“任务驱动”转向“问题导向”,将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难点转化为研修专题,累计培育285所样板校,促进教师在真实场景中提升育人本领,让教育家精神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从构建成长“立交桥”到打造名师“共生体”,从深化机制创新到筑牢保障网络,襄阳以教育家精神为魂、以机制创新为刃,正将“大国良师”队伍建设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这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正以昂扬的姿态,为襄阳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强国建设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 上一篇:以“主题”破解集体备课困境
- 下一篇:母亲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