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梦里”学会挖钻石!DeepMind新突破:机器人离做家务又近一步

发布时间:2025-10-27 14:30  浏览量:1

4年前,CMU、微软等巨头联手举办的MineRL竞赛上,没有任何AI能在15分钟内挖出《我的世界》(Minecraft)里的钻石——这个需要完成砍树、造工具、挖矿等20000多个连续操作的任务,曾是AI的"不可能挑战"。而现在,DeepMind的Dreamer 4彻底改写了历史:它不用在游戏里实战练习,仅凭人类玩家的录像,在自己"想象"的虚拟世界里反复推演,就成功挖到了钻石。

这看似是游戏领域的突破,实则揭开了通用AI的关键一角。当AI能像人类一样"在脑海里预演后果",曾经笨手笨脚的机器人,或许很快就能自主完成家务、工厂装配等复杂任务。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团队在这一赛道已加速追赶,一场关于"世界模型"的全球竞赛正悄然打响。

从"题海战术"到"闭目思考":AI终于学会"做规划"

过去的AI训练堪称"蛮力作战"。想让AI玩会Atari游戏,得让它反复试错几百万次;训练自动驾驶模型,需要积累千万公里的路测数据。这种模式在现实世界里根本走不通——让机器人在工厂里反复碰撞试错,成本高到离谱;让自动驾驶车在极端天气下练手,更是拿安全当赌注。

解决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给AI打造一个"内心世界",也就是世界模型。它不是简单的虚拟场景,而是能精准模拟物理规律的"数字沙盘":物体碰撞会反弹,工具使用能省力,就像人类通过经验建立对世界的认知一样,AI可以在这个模型里"预演"动作后果,再决定怎么做。

但此前的世界模型都栽在了"复杂场景"上。Atari游戏的二维画面、固定规则还好模拟,可面对Minecraft这种无限生成地图、物理交互丰富的开放世界,旧模型要么算得太慢,要么模拟得全是错的——比如砍树时斧头穿模,造工具时材料凭空消失。

DeepMind的Dreamer 4终于踩破了这层天花板。它的核心突破在于两个关键点:

- 高效的"想象引擎":采用优化的Transformer架构和"捷径强制"训练目标,让模拟速度比普通视频模型快25倍,在单块GPU上就能实现实时交互。这意味着AI能在"脑海"里快速推演不同操作的后果,比如"用石斧砍树要多久"和"用木斧砍树差多少效率"。

- 少数据也能学:不用几千小时带操作标注的录像,大部分知识从普通游戏视频里就能学,再搭配几百小时的按键效果数据,就能掌握通用规律。这就像人类看烹饪视频学会步骤,再亲手试几次就能上手,而不是必须对着食谱练几千次。

最终,Dreamer 4在完全没接触过真实游戏环境的情况下,自主规划出完整的钻石挖掘流程:先找树砍木头,造工作台和木斧,再挖石头造石镐,接着挖矿找铁矿,冶炼后造铁镐,最后深挖到16层以下找钻石矿。整个过程逻辑严密,没有一步多余操作,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长周期规划能力。

中外竞速:中国押注"产业落地",国外领跑"基础研究"

当DeepMind在Minecraft里验证技术时,中国团队已经把世界模型推向了产业一线。目前国内已有十余家企业布局这一领域,核心打法是"场景绑定"——不追求通用模型,而是针对具体行业打造专用世界模型,更快实现商业化。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中科院自动化所与库卡机器人合作开发了"工业元宇宙训练平台"。和Dreamer 4的游戏场景不同,这个平台精准模拟了3C工厂的装配环境:螺丝的拧紧力矩、零件的插拔阻力、工具的磨损规律,都和真实车间一模一样。机器人可以在里面练习手机组装,从"手抖插错线"到"10秒装完主板",全程不用消耗真实零件,训练成本降低70%,目前已在华为供应链试点。

自动驾驶是另一个主战场。百度Apollo的"数字孪生城市"已经覆盖全国30多个城市,不仅能模拟晴天、雨天等常规天气,还能生成暴雨、团雾、路面结冰等极端场景。Dreamer 4靠视频学规律,而百度的模型直接接入交通摄像头和传感器数据,能实时同步真实路况变化。比如某个路口突发交通事故,模型里立刻就能生成对应的拥堵场景,让自动驾驶AI练习如何变道绕行,比等真实场景积累效率高100倍。

对比来看,中外研究形成了鲜明特色:DeepMind更像"理论探索者",用Minecraft验证通用世界模型的可行性,为未来AI具备"常识"打基础;中国团队则是"应用先锋",把技术拆解到具体产业场景,快速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差异背后是战略不同——国外想先攻克"通用智能",中国则追求"技术快落地、早见效"。

值得注意的是,Meta、英伟达等国际巨头也在加码。Meta刚发布的代码世界模型已用于机器人训练,能显著提升机械臂的精细操作能力;英伟达更是直言"世界模型是物理AI的核心",正用它打造自动驾驶的终极虚拟训练场。全球科技公司都清楚,谁掌握了更准的"数字沙盘",谁就掌握了下一代AI的主动权。

对普通人的影响:3年后,家里可能有"会思考"的机器人

世界模型的突破不是实验室里的自娱自乐,未来3-5年就会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三个看得见的改变:

1. 家政机器人不再"越帮越忙"

现在的扫地机器人会卡在沙发底,擦窗机器人会撞碎玻璃,本质是没有"空间想象能力"。有了世界模型后,家政机器人能提前"想清楚":"这个沙发底高度5厘米,我身高8厘米,钻进去会卡住","擦这扇落地窗需要先定位边框,再规划螺旋形路径才不会漏"。

国内企业科沃斯已在测试搭载简易世界模型的新款机器人,能提前识别家里的家具布局和障碍物材质,避开地毯、电线等容易出问题的区域。预计2027年前后,这类"会思考"的家政机器人能降到万元以内,帮独居老人做饭、整理家务都不是问题。

2. 自动驾驶更敢"应对意外"

极端场景少是自动驾驶落地的最大瓶颈——比如一辈子可能遇不上几次的"卡车爆胎飞溅物",AI没见过就不知道怎么处理。有了世界模型,车企能批量生成这类罕见场景,让AI反复练习应对方案。

百度已用数字孪生系统模拟出10万种极端路况,其自动驾驶车在暴雨天气下的应急反应速度提升了40%。未来我们坐自动驾驶车时,遇到突发横穿马路的行人,车辆会比人类司机更快做出"刹车还是避让"的最优决策,安全性大幅提升。

3. 游戏NPC变"智能队友"

现在游戏里的NPC要么只会重复台词,要么操作死板。用Dreamer 4的技术改造后,NPC能理解你的战术意图:你砍怪时它会帮你挡伤害,你找材料时它会提示哪里有资源,甚至能和你配合完成复杂解谜。网易游戏已透露在测试这类智能NPC,预计明年会在《梦幻西游》等手游里上线。

行业震动:AI训练成本大降,劳动力市场迎来重构

对产业而言,世界模型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它正在改写三个行业的规则:

1. 机器人产业:"试错成本"归零

传统机器人调试要靠工程师现场反复调校,一条生产线的机器人调试往往要花3个月。现在用世界模型提前模拟调试,把参数和流程都调好再上真机,时间能压缩到1周。库卡机器人试点数据显示,采用虚拟训练后,新生产线投产效率提升80%,设备损坏率下降90%。

更重要的是,这让"定制化机器人"变便宜了。以前为小工厂定制分拣机器人,调试成本比机器人本身还贵,现在靠世界模型批量模拟不同工况,小单也能赚钱。预计未来5年,中小制造企业的机器人普及率会从现在的15%提升到40%。

2. 自动驾驶:落地速度翻倍

业内有个说法:"自动驾驶的最后1%,要花99%的成本"。那些罕见的极端场景,靠路测自然积累可能要等十几年。世界模型让这一过程加速100倍——百度的数字孪生系统一天能生成相当于100万公里的极端场景数据,原本需要5年的路测积累,现在半年就能完成。

这意味着L4级自动驾驶(无安全员)落地会比预期更快。此前预测要到2030年才普及,现在业内普遍把时间提前到2027年,物流、港口等封闭场景明年就可能大规模应用。

3. 劳动力市场:"标准化岗位"先被替代

世界模型让AI和机器人的"学习成本"暴跌,首当其冲的是标准化操作岗位。比如电子厂的零件装配工、物流仓库的分拣员、长途卡车司机,这些任务规则明确、物理交互固定,最容易在世界模型里模拟训练。

但专家也指出,需要创造性和情感互动的岗位很安全。比如厨师要根据食客口味调整配方,老师要根据学生反应改变教学方法,这些场景里的变量太多,世界模型暂时无法精准模拟。未来的趋势不是"机器取代人",而是"人机协作"——机器人干重复性体力活,人类干创造性脑力活。

结语:当AI有了"想象力",通用智能不再遥远

Dreamer 4在Minecraft里挖到的不仅是虚拟钻石,更是AI发展的新路径。从"被动试错"到"主动规划",从"依赖大数据"到"靠小数据学习",世界模型正在让AI变得更像人类——不是靠肌肉记忆,而是靠对世界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想象。

中国团队在产业落地的优势,DeepMind在基础研究的突破,共同推动着这项技术向前狂奔。接下来,当语言理解融入世界模型,AI能听懂"帮我把桌子上的杯子递给妈妈"这种模糊指令;当长期记忆加进去,机器人能记住"主人喜欢把钥匙放玄关抽屉"。

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叫醒家里的机器人时,它不会再傻愣愣地撞墙,而是会先在"心里"规划好路线,轻声说:"好的,我这就去做,顺便把阳台的衣服收了——天气预报说10分钟后下雨。" 那一刻,AI才算真正理解了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