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仁和杨白劳谁是恶人?不在“借钱”,在“借刀杀人”的规则里
发布时间:2025-10-31 13:45 浏览量:1
黄世仁和杨白劳谁是恶人?真相不在“借钱”,而在“借刀杀人”的规则里
我们从小听惯了《白毛女》的故事:
地主黄世仁,奸诈狠毒;农民杨白劳,含冤而死。
除夕夜卖女抵债,喜儿被抢入大宅,这一幕,刺痛了几代中国人的心。
但今天,有人翻案说:
“黄世仁有错吗?他只是借了钱,又不是白送。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杨白劳自己还不起,怪得了谁?”
甚至有人说:
“不借是本分,借是情分。”
这话听着像理,可细想一下,
如果放贷是为了逼人卖女,那这“情分”,比刀还冷。
一、借钱本身没错,错的是“设计你还不起”
我们不妨先承认一个前提:
黄世仁确实有权不借,这是他的本分;
他也可以借,只要合法合规,也算一种民间互助。
但问题来了,
他借给杨白劳的钱,是什么钱?
是救急的善款?还是精心布置的“债务陷阱”?
史料虽无明载,但从剧情看:
利息高得离谱(驴打滚式利滚利);
借款时没有契约保障;
还不了就立刻上门逼债,连年夜都不放过;
最终目的根本不是要钱,而是要人,喜儿。
这哪是放贷?
这是披着借贷外衣的人口掠夺!
就像今天你走投无路去借“套路贷”,
签个字,押身份证,结果一个月后房子没了、女儿被拍裸照,
你说:“我自愿借的。”
可你是自愿陷入绝境的吗?
二、“欠债还钱”成立的前提:双方平等
现代社会讲法治,欠债不还确实该追责。
但前提是:
债权人不能同时是法官、警察、监狱长。
而在旧社会的地主经济中,黄世仁恰恰就是这一切:
他掌控土地、控制粮价、豢养家丁、勾结官府。
杨白劳呢?
一贫如洗,冬天穿不上棉袄,过年吃不上饺子。
一个站在悬崖边,一个拿着棍子推他下去,还说:
“你自己掉下去的,不关我事。”
这公平吗?
这叫结构性压迫。
更讽刺的是,
杨白劳借的那点钱,可能只够买几斗米,
可在高利贷算法下,几年就变成“还不清的孽债”。
这不是经济关系,是吃人的制度。
三、真正的恶,不是收债,而是把人变成“非人”
黄世仁最可怕的不是逼债,
而是他早已决定:
就算你还得出钱,我也不会让你好好活着。
他逼杨白劳按手印卖女,是在践踏一个人最后的尊严。
他在除夕夜闯入民宅,强抢民女,形同土匪。
他让喜儿从一个少女沦为“白毛仙姑”,躲进深山野洞,
这不是悲剧,是系统性暴力的胜利。
你说他“依法讨债”?
可法律若只为强者服务,那它本身就是恶的帮凶。
四、杨白劳是弱者,不是罪人
有人说:“杨白劳不该借钱,活该倒霉。”
可问题是,
他为什么非要借钱?
是因为天灾?人祸?还是地租太重?
在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杨白劳”不是懒,不是蠢,
而是被压在社会最底层,喘口气都难。
他们种地,收获七成归地主;
他们生病,只能烧香拜佛;
他们求助,官府闭门不见。
在这种环境下,借高利贷不是选择,是绝境中的最后一根稻草。
结语:黄世仁的恶,不在“放贷”,而在“以贷为刀”
回到最初的问题:
黄世仁和杨白劳,谁是恶人?
答案很清楚:
一个利用权力与资本设局,把穷人逼上绝路的人,
哪怕他“手续齐全”“字据盖章”,
也掩不住骨子里的吃人本质。
而杨白劳,不过是一个被时代碾过的普通人。
他的悲剧,不属于个人,属于整个旧中国千千万万受苦的百姓。
《白毛女》之所以成为经典,
不是因为它煽情,
而是因为它撕开了那个时代的真相:
当资本失去人性,法律就会变成鞭子,
而穷人,连死都不得安宁。
所以,请别再问“杨白劳该不该借”,
该问的是:
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不能再让任何人走上那条绝路?
转发这篇文章,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铭记:
真正的正义,是从不让“黄世仁”有作恶的土壤。